-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江苏油田通过太阳能、地热、绿色电网等利用,做到了环境保护和生产效益的和谐统一,让绿色低碳成为无烟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文/潘月斌 王继东
在美丽的黄海之滨,有一个现代化管理的油田—江苏油田。当你走进它时, 随处可见在这里安家落户的白鹭和不知名的鸟儿,成群结队地聚集在油井田间觅食。
近年来,江苏油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和推广低碳技术,做到了环境保护和生产效益的和谐统一,让绿色低碳成为水乡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2013年7月6日,江苏油田被江苏省节能监察中心专家推荐为四星级“中国能效之星”企业。
油井洗上“日光浴”
走进江苏油田,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油田在管理上与传统的不同之处在于少了三管流程、计量站、锅炉房和配水间,最大的醒目之处就是架设在房顶上的大片的太阳能集热器。这里就是有着“李堡模式”之称的—李堡油田。
2009年建设之初,李堡油田就本着营造自然的生态环境的理念,构建安全、高效、适用、环保的低碳管理新模式,首次把太阳能这一绿色能源大面积运用于原油集输保温,取消了锅炉房,建起了江苏油田乃至全国第一个不烧原油不烧气的无烟油田,开创了地面集输工艺的一次绿色革命。
为把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油田落到实处,李堡油田利用太阳能辅助电加热供热技术,实现了太阳能与电能之间的热量互补;利用智能加热控制系统及配套设施,实现站内各供热点的热交换,改变了传统的锅炉供热模式,热效率显著提高。在李堡集油站安装工业太阳能集热器262平方米,系统每年有效利用太阳能15×104千瓦时,年节约能耗费用10多万元,节约设备维护、环保等费用30多万元,实现了烟尘等污染物的零排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2年11月29日,中国企业首个环境保护白皮书—《中国石化环境保护白皮书》(2012版),在京隆重发布。书中选取了24个有代表性、针对性的案例,其中“江苏油田开发用上绿色能源”名列首个案例:江苏油田采用太阳能与电加热换热装置,邵伯、铜庄等5座站库太阳能集热板面积达到2346平方米。2011年实现节约电力、原油和原煤折合标准煤378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30吨,为有效应用自然资源、进一步节约能源和资源发挥了作用。
截至目前,以“李堡模式”为代表,江苏油田在李堡、邵14、铜庄、朱庄、天83集输站等5座站库和阳6井等11口偏远井推广应用太阳能集热装置,太阳能集热板面积达到2538平方米,累计节约标准煤1200吨。2012年开始,邵伯矿区已经使用太阳能辅助电加热装置给浴室供热,物探处228队在新疆探区用太阳能代替柴油发电,满足了营地生产和生活用电。
地源热泵受热捧
2012年9月7日,李堡油田地源热泵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正式投产运行。这一技术在这里安家落户,不仅和太阳能面板辅助加热、罐内电加热杆等一起成为李堡油田绿色节能的“三驾马车”,而且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李堡模式”。
据资料表明江苏地区的地热资源极其丰富,最高温度可达90℃,日产量高达2500立方米,具有“多层多带多类型”的地热勘探前景。江苏油田经过近40年的勘探研究发现:苏北盆地地热资源丰富,仅高邮和金湖凹陷估算1500~3000米深三垛、戴南组地热水储能相当于17亿吨煤。
近年来,利用地下水经压缩机升温后给站内循环水加热的地源热泵系统,作为绿色环保高科技在民用建筑中受到热捧。而坐落在有着“中国温泉之城”之称的江苏油田,在对地热的开发利用上已经近10年。
2004年,油田将废弃的油井真3井和真158井经过改造成地热井后,对真武矿区的职工住房进行集中供热供暖,真武矿区成为油田第一个停烧民用大锅炉的居民点。经过近10年的发展,真武矿区职工住房地热供暖面积已由初期的8.6万平方米,扩大到目前的20.88万平方米,累计节约燃煤超过3万吨,从而减少排放二氧化碳7.48万吨、二氧化硫300吨、氮氧化合物226吨、煤渣9000吨、烟尘及颗粒物90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已尝到地热甜头的苏皖石油人,为了加快对这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步伐,2012年底开始,就着手编制地热资源发展规划以有效开发地下地热资源,实施油田伴热集输、地热采暖和探索地热发电,打造“油-气-热-电”一体化的低碳绿色油田。在李堡油区实施地源热泵集热技术,在安徽油区的桃4、程2井组实施能效比接近1:4的空气源热泵集热技术,让“花园油田”与“无烟油田”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绿色网电显魅力
“单管集输与三管流程相比,使用方便,维护工作量小”、“井口温度和干线温度比以前高多了”、“关键是节能、环保”……2013年7月21日上午,在高集会战前线试采二厂采油七队会议室,江苏油田工程技术专家就中频感应加热单管集输技术的使用情况进行质量回访,七队员工对该项技术交口称赞。
伴随国家石油工业的高速发展,一种由锅炉房供热用一根热水管线加上一根伴热管线,将油井采出的原油通过油管线一同输送至集输大站的“三管热水伴热流程”,被称之为传统意义上的集输工艺流程。2008年起,一种国内首创的中频感应加热单管集输技术在江苏油田被大力推广。这种中频感应加热单管集输技术与传统三管流程相比,就是把原来使用的集油管线改为外表缠绕特制中频电缆的黄夹克管线,用网电将电缆构成的回路接至中频电加热设备,产生的中频交变磁场,使得输油钢管感应发热,热量直接传递给管内介质产生伴热。
这种技术较之以前是不用建锅炉房,只对输油管线采用黄夹克外保温,让管线耐腐蚀、使用周期长、维护工作量小,流程无须配水,减少了锅炉供热系统,降低了投资。该技术先后在瓦庄、方巷等多个新区产能建设中被广泛应用,减少投资690万元。高集油田系统改造后,节能率达40%,管线腐蚀穿孔现象也明显减少。截至2013年5月底,中频感应加热单管集输技术已在油田应用560口油井,累计创效近5000万元。
在油田生产中,传统的钻机主要依靠大功率柴油机提供原动力,每天不仅要耗费大量柴油,而且柴油机发电产生的噪声、废气、废油等对环境造成了影响。为减轻能源矛盾、保护环境、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网电钻机作为一种节约、安全、清洁、高效的新型动力装备进入石油人的视野。
网电钻机就是直接从工业电网上获得动力,从而代替原有的柴油机,能够在降低钻井成本、节省大量柴油的同时,极大地降低钻井过程中的噪声污染和空气污染。经油田相关技术人员联合攻关,创新设计了适应油田电网的模块化组合方案,设计并制造出辅发模块、单机泵组模块、主发模块和全网电模块,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类型钻机适应不同电网能力的要求,用清洁、廉价的电能替代传统的柴油机提供动力。油田于2007年9月开始推广应用该项技术,并逐年加大应用力度。
这项“电代油”技术,让昔日喧嚣的井场变得安静清洁起来。按目前的排放系数,柴油机每燃烧1吨柴油排放二氧化硫2.35千克、二氧化碳3.1吨。同时,从电网直接取电代替柴油机现场发电,可显著降低井场噪声,平均减少20分贝,广受钻井队员工和周边群众的欢迎。
责任编辑:侯瑞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