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随笔
【冯跃威专栏】去煤炭化不是救命稻草——“天然气堂吉诃德”之六
2013年12月25日 18:39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冯跃威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中国既然离不开煤炭,又要面对煤炭资源匮乏、水资源奇缺、污染物排放增加、技术不经济和投资回报不确定等不利因素,就不应该盲目地去煤炭化。

  雾霾一次又一次袭击着北京,华北、东北等地区也未能幸免!人们将造成雾霾的罪魁祸首认定为煤炭和汽油等一次能源。

  于是,去煤、去油、改用气就成了救命稻草甚至成为国策,不仅煤改油大行其道,而且煤改气也步入前台。锅炉换胃烧气、汽车换肺耗气,市场各方忙得不亦乐乎,大有不将煤炭或低标号汽油置于死地誓不罢休之势。结果是,各种政策出台,投行穿针,银行放贷,举国上下一场声势浩大的“去煤炭化”运动方兴未艾。

  不过,有研究显示,去煤炭化是有问题的!其中,在煤制气中,1吨煤仅能生产1110立方米左右的天然气,却要耗6吨水,并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是传统天然气工厂的7倍。若折算成车用燃料,其温室气体排放量是传统汽油燃料的两倍。在煤制油中,转化1吨燃油需耗4吨煤、10吨水,而每使用3吨原煤就要排放1吨污水,且排放二氧化碳量是原油精炼的7~10倍,使每吨标煤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3.3倍。

  这组数字的确给去煤炭化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打了个大问号。

  当煤炭以固体能源的形式转换为液体或气体形式时,必定要有能耗!如果排除供给可能性、战争等其他因素,这种能源形式间的转换本身极不经济甚至是对资源的浪费。

  从目前煤制气的生产成本曲线看,煤价每吨上涨100元,气价每立方米将上涨0.43元。看似煤制气非常具有竞争力,且论证科学可行,但模型中不含资源租金。一旦政府调整租金和税收追求社会公平,模型的斜率将会陡升,进而导致煤制气的产品价暴增而丧失原有的竞争力。

  1950年时,中国煤炭的储采比是3816,即可开采3816年,堪称“富煤”之国,国人为之骄傲。可随着煤炭出口换汇战略、含有能源价格补贴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等一系列战略的实施,我国煤炭剩余可采量急剧下降,甚至已成为了真正的贫煤国家。若按现行的能源管理模式和开采趋势继续运行下去的话,本世纪中叶就将无煤可采。

  无论是煤制油还是煤制气,耗水量都十分巨大!我国西北和新疆地区是去煤炭化的热点地区,也是缺水地区。即使2030年“南水北调”东线方案完工,实现了93亿立方米的供水规模,也低于“十二五”时期煤电基地到2015年99.75亿立方米的总需水量,缺水已是煤化工产业的魔咒。可如今,为解燃眉之急,大量的取水工程已使许多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直接影响到了农田浇灌、农牧民和牲畜的饮水、天然植被的生长和沙漠化。

  从CO2污染进程看,尽管去煤炭化可缓解北京等大城市的雾霾问题,但这一过程中的排放总量要超过燃煤发电所排总量,还会进一步恶化大气环境,增加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含量,并加速酸化分解空气中固体悬浮物成为PM2.5的进程。一旦气象条件成熟,它们依然会在不利污染物扩散或容易蓄积污染空气的城市上空置留。

  因此,在面对有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时,去煤炭化不是救命的稻草!

  有研究表明,全球煤炭消耗量在2020年时将增加25%至45亿吨石油当量,高于石油的44亿吨,中国将占全球煤消耗量增幅的三分之二。

  中国既然离不开煤炭,又要面对煤炭资源匮乏、水资源奇缺、污染物排放增加、技术不经济和投资回报不确定等不利因素,就不应该盲目地去煤炭化,不应实施煤制油和煤制气等因噎废食的项目,而应加大对清洁煤炭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推广。中国在国际上要积极参与天然气堂吉诃德式的市场博弈,并用外汇储备购买所需的天然气、LNG和煤炭等一次能源,而不是去购买不断贬值且收益率极低的美国国债;在国内要积极推广使用生物燃油等可再生能源,推进能源价格的市场化,用价格杠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责任编辑:侯瑞宁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