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气荒”暴露了天然气产供销各个环节的矛盾与问题,暴露了影响气价形成机制的多重因素,暴露了加快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今冬“气荒”似乎已成定局,国内主要油气供应商的保供压力骤然加大。其实,每到冬季,中国的能源供应便呈紧张状态,煤荒、电荒、油荒、气荒曾经轮番上演,只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天然气的综合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共识,需求量井喷,供不应求渐成大势所趋。供不应求还要保供,还要平价供,“气荒”的局面自然难免。
如果几天不见西北风,雾霾就成了冬季北方城市的常景。笼盖其下的都市人从以往的“浑然不知”到如今的“谈霾色变”,全社会治霾治污的呼声甚嚣尘上。导致城市空气质量急剧劣变的原因,大家早已心知肚明,举其大者,机动车尾气、冬季燃煤取暖、工地扬尘等堪称首恶。对机动车尾气的治理,城市的管理者费尽周折,尽管效果不显,但也聊胜于无。工地扬尘随着房地产项目开工数量的减少,应该说问题不大。最立竿见影的莫过于减少城市燃煤,而最简单的取代方案,又莫过于煤改气。
中国有13亿人口,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无论中国人消费什么,只要形成了潮流,成了时尚,成为共同追求,煤也罢、电也罢、油也罢、气也罢统统供不应求。国内的资源不够用,全世界的资源都拿来恐怕也不够用。这就是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在越来越重视环保、重视生存质量的大趋势下,天然气的清洁、便捷、亲民优势显而易见,国内天然气骨干输送管道的快速成网、多元化气源基地的初步形成、中亚天然气长输管道的投产等,都加速了国内天然气消费市场的膨胀。本来是一件大好事,但好事要办好也不容易。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商品供应有其内在的游戏规则。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自然抑制生产;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需求相应遭到抑制。若无其他干扰,价格杠杆的正常运作应该可以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形成大致平衡。尽管天然气属于特殊商品,关系到国计民生,气价的涨落十分敏感,至今定价权仍然掌控在国家手中,但天然气价格的形成不能离供求关系太远,否则就会造成市场混乱。
当本刊付梓之时,众人瞩目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召开。三中全会的主基调就是深化改革,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向改革要发展的动力。会议将提出综合改革方案,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气荒”不仅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种种不便,而且暴露了天然气产供销各个环节的矛盾与问题,暴露了影响气价形成机制的多重因素,暴露了加快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好事办不好会变成坏事,坏事处理得当也会转化成好事。
这个冬天也许很冷,三大油气供应商肩负着义不容辞的保供责任。一方面我们寄希望于加快改革、深化改革,另一方面更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力争将“气荒”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责任编辑:侯瑞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