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特别策划
网络舆论的黑与红
2013年12月26日 16:20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赵 雪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2012年,在国资委管辖国企中,中石化负面舆情排名第一,占比达到18.7%。

  不久前,在公安部部署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的专项整治行动中,傅学胜、秦火火、立二拆四、周禄宝等网络“大谣”纷纷落网。

  与此同时,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近日联合公布《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从诽谤、诽谤罪等方面对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做了进一步法律依据的补充说明完善。

  当法律制度日渐成熟,当傅学胜们转身走向牢门时,依旧留下很多从事件可延展开去的问题进行反思。

  窥斑见豹。“中石化非洲牛郎门”事件令中石化一度陷入负面舆论的风暴。而这个门又像一个棱镜,折射出的是石油企业乃至国企正面对前所未有的舆论考验。

  近些年,为何油企频陷负面舆论的质疑?身处危机舆论,油企如何应对?在传统媒体影响力趋弱的形势下,新媒体能否成为国企形象宣传的新阵地?

  谣言终有戳破的一天,而如何应对与使用新媒体舆论课题的讨论却远未终止。

  “微时代”的负面舆情

  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讨论“纸媒是否会消亡”正酣之时,油企的舆论环境也正在发生着变化。

  今年4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别发布《2012年企业网络舆情报告》和《2012年央企网络声誉管理研究报告》。前者显示,能源行业占网络舆情关注度首位;后者则分析披露,央企负面舆情“微时代”到来。

  “与正面新闻相比,负面新闻更容易引起网民的兴趣”,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朱廷劭告诉记者。与此同时,网民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关注与自身休戚相关的民生行业。

  石油企业的负面新闻成了网民的“香饽饽”。从“天价吊灯”后,中石化屡次被莫名爆出系列与“天价”有关的谣言事件:“天价名片”、“天价酒店”、“天价秘书”,奢靡之风的帽子从此扣在中石化的头上。而且很有意思的是,“非洲牛郎门”和之前的“俄罗斯艳女门”、“日本AV女优门”的手法如出一辙,都与“色谱仪”招标有关,攻击的对象不是中石化就是中石油。

  不断被“妖魔化”的国企,常被陷入“倒国企”、“反国企”的舆论潮流中,石油石化行业更是如此。偶发事件或莫须有的罪名被扣在企业头上,舆论立刻蜂拥而上。“信息不对称,是造成舆论对油企误会或有偏见的因素之一”,朱廷劭解释。在部分公众眼里,油企是一个“神秘”的群体。

  对网民而言,与其消费需求息息相关的石油企业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关注的焦点。每当负面新闻一出,在消费者心中对油企已形成的标签化认识又被进一步增强。谣言一经散布,便能收到谣言制造者期望甚至超出预期的“好效果”。

  近年来,贬低、丑化乃至攻击石油石化等国企的言论从未停息过。

  数据显示,2012年,在国资委管辖国企中,中石化负面舆情排名第一,占比达到18.7%。

  而据中石化舆情部门监测,其网络提及率日均达到1522条,负面舆情639条,占比近42%。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无端谩骂。

  经过记者搜集相关资料发现,中石化的遭遇并非“独家待遇”,中石油、中海油等石油石化企业也不时受到谣言骚扰。中石化等石油石化企业成了网络舆论的“重灾区”。

  在“中石化非洲牛郎门”事实真相还未浮出水面时,中海油也以类似形式再次“中枪”。爆料帖目标直指中海油海南分公司负责人。记者在百度搜索该新闻结果显示,在7月30日至8月1日期间,有近350条上述事件新闻。而几乎在同一时间段,中海油与壳牌公司签署上游勘探合同这一新闻数量不及前述新闻一半。

  中海油就此事回复记者称,当事人所属的气电集团纪委组织部门第一时间对网帖反映内容进行了初步核实调查,未发现当事人有爆料帖中反映的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相关问题存在,而且网帖中所涉照片均为假照片,原图已经找到。

  与负面新闻的效应相相比,企业的正面消息往往如泥牛入海。即便是企业的辟谣声明,部分媒体和网友也乐意选择视而不见。记者了解,虽然“天价吊灯”事件首发媒体早就公开发表道歉声明,但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谣言中的“1200万”仍比实际价格156万元更深入人心。

  为何频陷负面舆论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创新与跨界融合,网络、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筑成立体化的传播渠道。传播方式的大跨越,令信息传播达到前所未有的范围,并尽可能大的扩散了网络舆论的影响力。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91亿,手机网民规模已达4.64亿。

  网络的互动性让互联网早已进入全民“围观”时代。而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的相继诞生,更让人人可能成为自媒体。无人能再否认网络舆论产生的聚合效应。用放大镜来形容今天的舆论监督并不为过。

  与此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也令国企在舆论与市场的双重压力中前行,甚至止足不前。

  PX项目或许就是其中之一。这个至今不能摆脱“剧毒”、“致癌”的词,依旧令部分不明就里的公众闻风丧胆,令一些城市和企业避而不谈。

  据相关石油企业负责人对记者透露,这个从某专家和城市风起的反对浪潮,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化工产业的前进步伐,失去了发展该项目的最好时机。也令生产该项目的石油企业一时成为众矢之的,讨伐之声不绝于耳。

  相反,中国的邻国、也是竞争对手韩国的企业正在加大该项目的推进。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企在保障国家安全和保障民生方面担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更多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在整个国家整体处在转型期的形势相同,国企的角色也正在从政府职能角色向市场化企业方向转型。这个过程容易与公众的预期有所差别。”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对记者表示。

  朱廷劭分析, 当公众对国企的满意度降低,加上现实中的不满,网友就更容易将情绪发泄在这些企业身上。

  专家认为,国企的企业文化普遍崇尚“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的传统习惯。而在当前舆论用放大镜来审视企业时,往往容易将局部问题扩大成整体问题。

  “处在转型期的国企在面对舆论危机和应急情况时,应急反应机制显得不太适应舆论的发展速度和态势”,单学刚分析。他认为,国企在应急机制的建立和面对危机舆论的反应速度上都有待加强。

  正是由于关键时刻失语、不语等现象,在重大事件发生第一时间失去话语权。2010年,中石油大连漏油事故发生。由于其在事故发生半个月后依旧保持沉默,其企业形象一度被网络舆论狂轰滥炸。

  “一直以来,国企更善于与传统媒体打交道,但是现在这种现象有所改观。”单学刚对记者表示。

  新舆论环境的新对策

  尽管舆论环境的现状与形成复杂多变,但在新媒体的舆论阵地上,央企正在行动。

  “央企正在放下身段,以接地气的方式与公众进行交流”,单学刚告诉记者。据他介绍,在国资委的牵头带领下,目前已有40余家企业相继开通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意在网络舆论中争取话语权。

  单学刚向记者透露,在其与企业交流中发现,也有企业担心由于企业盘子体积较大,容易在面对企业形象危机时,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易出现井喷现象,因而采取了先由二级公司或分支机构开通,并由下往上、循序渐进的保守过程。

  “开通微博、微信,也需要企业不断增加新媒体经验,并增强企业的承受能力,无论如何,国企最终都必须要走出这一步”,单学刚坦言。

  记者发现,以中国石化新闻办公室名义开通的中国石化官方微博,上线仅一周,粉丝数量便突破9万名。通过该微博,中石化积极应对有关“中国环境保护部暂停中石化新炼化项目环评审核”事件,很大程度上扭转了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在“开门办企业,开放办企业”的活动中,中石化邀请微博大V、公共知识分子、离退休员工、大学生等人员走进企业,通过参观企业生产现状,达到了解企业、认识企业的目的,也在次过程中听取公众对企业工作的建议与批评。

  采访中得知,镇海炼化、扬子石化等企业在该项活动中,先后多次举办工厂开放日。其中,镇海炼化已12次成功组织参观群众实地了解了PX项目加工过程。参观人员还纷纷积极踊跃地品尝经过处理的工厂循环水,并将该过程向更多网友微博传递。许多第一次走进石化生产装置工厂的参观人员纷纷表示,没有异味、鸟语花香的生产环境与之前道听途说的状况完全不同。

  单学刚建议,除日常增加企业信息透明度外,企业在充分认识其定位、生产和服务对象基础上,以消费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企业,要加强真诚沟通的态度,建立配套舆论机构。通过人员设置、制度安排和相关系统建设舆情处理机构。利用实时监测,对舆情做到早知道、早准备。再根据监测结果,对舆情进行科学分析与判断,进行分级处理。特别是在危机中更要有理性态度,应进一步建立应急机制。

  专家建议,国企还应与各种媒介建立完整的合作体系。参考各类媒介特色、影响力等因素,可对可控媒介及不可控媒介,有针对性地实施合作战略。

  责任编辑:刘淑菊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