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随笔
【陈卫东专栏】中石油违纪案件的另类视角
2013年12月27日 16:21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陈卫东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石油“严重违规”窝案是好事,提醒中国的石油工业体系又到了必须进行重大改革的时刻。

  8月底爆发的中石油管理层“严重违规”窝案不仅在国内反响巨大,而且在国际上尤其是在国际石油界引发震动。9月,有位同事在美国、加拿大做年中业绩路演,在与数十位行业分析师的会议交流中,几乎所有的分析师第一个问题都是关于中石油窝案:“中石油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贵公司会受到牵连影响吗?”

  中秋假期最后一天的深夜,一位美国朋友打来越洋电话:“陈先生,我刚写了一篇关于中石油窝案和中石化海外输掉一个官司的文章,已经发到了你的邮箱,我想听听你的意见,请你看看。”他是迈克尔.伊科诺米迪斯教授,美国著名的油藏工程师和能源专家。

  教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规则改变:中石油巨头不再无往而不胜》。文章写道:“中石油窝案突然爆发让许多人大为吃惊。那些对中国石油巨头成就心悦诚服充满敬意的人,对此更是难以相信、震撼不已。这些年来,中国石油巨头坚忍不拔耕耘非洲收获颇丰,西方的对手们则由于政治原因、安全原因裹足不前难有作为。在伊拉克,中国石油巨头不避艰险,不嫌利微,敢于签署并义无反顾执行条件苛刻的石油合同,现在似乎是曙光初现渐入佳境。许多西方公司则是冷眼相待,不是无心加入就是出售已有区块一走了之。中国公司积极进取成效渐显,西方公司被动退却无所作为,类似的例子多不胜数。尽管许多西方政治家和媒体看不懂其中的奥妙,但中国石油巨头似乎已经建立了无往而不胜的优势。”

  这种优势在于规模化。至少在美国页岩气革命爆发之前,石油公司规模就是一种竞争优势。因为“规模大”就意味着控制的储量多、产量大、抗风险的能力强,经得起摔打。中国几大石油巨头凭借着国内巨大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和独特的体制优势,在短短20年里,从一个完全封闭的本土的石油公司迅速成长为具有很强资源竞争能力、名列前茅的国际石油公司。

  迈克尔的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国际石油专家的认识,对中国石油巨头的快速发展既羡慕又惶恐,因为“看不懂其中的奥妙”。

  国内专家对此倒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中央党校教授、反腐专家林喆在接受记者访谈时讲:“十八大之后,我一直在等‘大老虎’的落马。”关于蒋洁敏落马,林喆认为是“国有大企业腐败的习惯性发作,很正常,因为关键问题没有解决。”关键问题有三个:“第一,这个行业缺乏竞争,难免产生腐败。第二,石油企业是生产、经营单位,有巨大财富,这肯定会吸引一些人靠拢过来。第三,国有企业内部是金字塔形管理结构,底层是一般职工。由于民主不健全,他们发现了问题也发不出声。所以高层只要把中层安排好,就可能出现层层包庇、贪腐的现象。”此外,林喆教授认为还有“带病提拔”、“宗派联系”、“政企不分”等体制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中国式“大”企业的优势与劣势并存,如今“大”的优势虽在,但“大”的光环已开始褪色。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助推者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这场革命是由千百家中小企业推动,尽管几年前跨国石油巨头通过大手笔的并购试图以资金与规模优势赢回主导地位,但至今尚未看到实现盈利的曙光。

  中石油高管层腐败窝案不是偶然事件,是诸多深层次矛盾长期积累后聚集在一个薄弱环节的突然爆发。从发展的角度看是好事,提醒中国的石油工业体系又到了必须进行重大改革的时刻。天时是世界开始了新一轮油气革命;地利是中国能源结构必须优化否则环境不可承受;人和最重要,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下了大决心反腐和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能源大转型是百年的大变局,整个行业的改革时不我待,行业内的人不主动就会陷于被动。功劳只能说明过去,敢于创新才有未来。若要继续无往不胜就必须敢于创新和改变。

  责任编辑:侯瑞宁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