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盖“干打垒”房屋,解决了会战队伍的过冬问题。
“干打垒”是大庆会战初期的生动写照,虽退出了历史舞台,其精神仍鼓舞和激励着石油人。
“喔,明白了。原来这个‘干打垒’和延安时住的窑洞不是一样的。可是,这个‘干打垒’也体现了延安的艰苦奋斗精神嘛。大庆人不仅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而且‘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呢。”1964年1月26日,在北京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毛主席的会客室,听余秋里汇报到大庆会战盖“干打垒”房屋时笑呵呵地说。
坚守阵地渡难关
1960年3月至5月,大庆石油会战队伍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 4万多人一下子集中到荒无人烟的大草原上,居住条件十分困难。
大庆油田的地理位置处于畜牧为主的嫩江草原,远离大中城市,农民村落也很稀疏,而且没有公路网,气候酷寒,最冷时达零下40摄氏度。由于打油井、铺油管、筑道路、造油库、修厂房等工作紧张,油田广大职工仍住在帐篷或活动板房里。当时在大庆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倒炕腾房”运动,虽解决了近万名职工的住宿问题,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几万会战大军的燃眉之急。
在如此严寒的地区,集中众多的职工和大量的设备,没有可靠的御寒手段,就可能冻伤大批的人甚至会冻死人,也会冻坏大批的机器设备。若遇上当地群众都怕的“大烟泡”风雪,就可能使会战陷入全局瘫痪。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向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提议,如果冬天实在过不去,可以在入冬前,把队伍和设备撤到哈尔滨、长春、沈阳、抚顺等地,来年春天再开上来。如果这样做,会战的有效工作时间,一年只有6个月左右,党中央批准的这场大会战就会变成拉锯战或消耗战。这样势必推迟油田开发的时间,给国家带来更大的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会战领导机关果断地决定:不管西伯利亚寒流如何凶猛,不管冬天何等严寒,会战的队伍一定要像解放军在战场上一样坚守阵地。在大庆油田上一支队伍也不许撤走,钻井一刻也不能停,输油管一寸也不能冻,人一个也不能冻伤。
因地制宜自建房
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向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和副部长兼会战指挥康世恩建议:有一种办法,就是搞东北老乡那种“干打垒”。这种房子,一可以就地取材,二可以人人动手来得快,三可以节省木材,四是冬暖夏凉。
所谓“干打垒”,就是北方农家用黄黏土做原材料建筑的一种房子。这种“干打垒”看起来土气,但结构严实,防寒性能好,暑天也不太热,适合居住,且施工简单,操作容易。特别是就地取材,随处可建,便于广大职工人人动手,大面积地进行建筑。
大庆会战指挥部派出了一批批建筑设计、施工技术人员,深入到附近的城镇、村落,寻访民间泥瓦匠,调查居民建筑的用材、设计、施工情况。他们发现附近城镇除主要公用建筑为砖木结构外,居民建筑主要是砖框土坯房和“干打垒”。
“踩墙不用瞅,全靠屁股扭;打墙不用看,就瞅猫(腰)和站” 、“脱坯打墙,活见阎王”是打“干打垒”的民谚,也是真实写照。
这种“干打垒”房子除门窗和房梁需要少量木材外,建筑墙壁都是就地取土。其主要施工方法是:测定以子午线为标准,取面南偏东方位,为之大朝阳。
在大庆区委的帮助和支持下,由大庆区工程公司富有土建经验的李醒明负责,绘制出了大庆历史上第一栋“干打垒房”图纸,当时叫“夹木夯土法”。经过调查研究,会战指挥部决定采用“干打垒”方案,发挥人多的优势,发动广大职工建造“干打垒”房屋,渡过难关。
就地取材突击建
油田基建指挥部迅速调查总结当地群众打“干打垒”的施工方法,油田设计院提出“干打垒”的标准设计,供应指挥部准备木房架、苇席、油毛毡及少量砌炕口的红砖。会战指挥部动员全油田各单位,立即到附近的城镇、村落,雇用了一大批民间木瓦匠和农民工,开始了全面施工。各级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充分发动群众,在搞好生产的同时,抽出一切可能抽出的人员和时间,开展了一个人人打“干打垒”的群众性活动。
大庆的第一栋“干打垒”房屋在大同镇西门外建成后,立即得到了会战指挥部和大庆区委领导的肯定,各个会战区纷纷来此参观考察。一场建设“干打垒”的会战也在百里草原上遍地开花。会战指挥部因势利导,动员全油田各单位6月1日开始,采取组建部分专业队伍和广大职工义务劳动自建相结合的形式,建筑“干打垒”房屋。专业队伍主要负责开赴林区拉运木材、加工门窗、制造施工工具、打羊草绺把子。
建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难以尽述。进大兴安岭拉运木材的运输队,冒着严寒,跋山涉水,自己收集木材,吃冷馍,喝凉水,战泥泞,千里迢迢,拉出了大量的木材。
采油、水电、机械加工等工种采取一部分人一人顶两人的岗位,挤出一部分人突击建“干打垒”。钻井队伍和各级机关、科研、设计工作人员上班时间干工作,业余时间打“干打垒”。
从几公里地外把土拉回来,夹上板子,填土抡榔头,填草、填土再砸。墙越打越高,站在上面抡榔头,腿直打哆嗦。上房梁更困难,上边用绳子拉,底下的人向上推,费的那些劲儿就不用说了。
会战队伍一下子集中到荒芜人烟的大草原上,居住条件十分困难。
安全过冬保会战
按规格墙高2.8米至3米,墙底下宽80厘米,上边60厘米的梯形,留出两个门和前后六个窗户。六个人一天必须完成一幢。每天天刚亮大家就开始干,往10厘米的木板框里填土,用榔头夯实。上面四个人,连踩再打,下面两个人向上扔土,有时上面的人要蹦下来再跳上去干,打一层铺一层草。
小伙子们火气旺,不论怎么抡榔头,都不觉得累,这样一干就是半个月。质量检查员很厉害,一天到晚用一个1厘米粗的木棒,往墙上四处捅,检查打得是否实在,如果捅进去2厘米,那么别客气,立即推倒重来。
“人进屋、机进房、车进库、菜进窖。”由于充分发动群众,各级领导干在前面,上上下下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了。各基层单位建立了“干打垒”专业小分队,下班的职工包括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也都积极参加,动手挖土打夯。从6月全面铺开,到9月底止,历时120天左右,终于赶在大冻之前,全油田建成了近100万平方米的“干打垒”住房,解决了职工安全过冬问题,保证了石油大会战的进行,实现了会战指挥部提出的目标。
仅以1960年建造“干打垒”房屋粗略算一笔账:一次投资比建筑楼房省钱5/6。由于就地取土搞主体,人工又主要是靠业余义务劳动和从生产队伍中挤出来的,不用另行列支劳务费,“干打垒”房屋每平方米的平均造价最多不超过30元。
如果采取当时中档的砖木房标准,按常规承包,建设能够抵御高寒的住宅和公共建筑,每平方米的平均造价不低于200元。两相比较,前者只需投资2000万元,后者则要投入约1.2亿元。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济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一次节省这样一大笔投资,意味着大庆人从创业那一天开始就脚踏实地为国家做贡献。
本文图片均由霄汉提供
责任编辑:陈尔东
点评
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奋斗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古至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强国富民的创业过程中,靠的是艰苦奋斗、勤俭建国。黄金本无主,出自勤俭家。勤俭节约,中国风尚。提倡艰苦奋斗,是新中国从几十年的建设中得出的经验。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艰苦创业精神。这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是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美德。这绝非是某个时代特有的精神,而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同在的。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只有坚持艰苦奋斗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艰难困苦的时候需要艰苦奋斗,物质条件优越的时候更需要艰苦奋斗。我们的企业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