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新时代 新榜样
2014年01月20日 09:47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吴 清 刘淑菊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在新的时代里,石油企业的榜样们在传承铁人精神的同时,也拥有了国际视野、科学思维等新的特征。

  文/本刊记者 吴 清 刘淑菊

  8月16日下午,当白发苍苍的朱洪昌老人走进人民大会堂会场时,场内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人们争相站起,与这位当年的“五面红旗”握手,向他表示敬意。

  朱洪昌的故事石油人耳熟能详。在“中国梦·劳动美”铁人精神永传承报告会上,朱洪昌却入神地听起了新一代石油人自己的故事。在海外,他们戴着十几斤重的头盔、穿上20多斤重的防弹背心去上班;在基层,初中毕业的采油工搞出几十项专利,如果以发明带来的经济效益而论,早该是“身家过亿”……

  整个会场都被他们的讲述感动了。台下,是“五面红旗”朱洪昌、“科技铁人”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楷模”秦文贵;台上,是李新民等首届“加油中国·传承铁人”十大年度人物。从当年“英模”到今天的“年度人物”,变化了的不仅是一个称谓,调换的也不仅是台上台下。

  国际视野更远

  首届“加油中国·传承铁人”年度人物之一、大庆油田GW1205钻井队队长李新民如今已是哈法亚项目经理,但是他一直难忘自己在苏丹与发电机较劲的日子。

  那是在2000年,GW1205钻井队第一次海外打井。没想到,发电机在海运中被严重腐蚀。甲方认为开钻期限内不可能修好设备,要求他们马上撤离。

  “05队刚出国,一口井还没打,就得卷铺盖走人?”接到指令那天,李新民急得一夜没合眼。为了实现老铁人“把井打到国外去”的遗愿,他们当初费了多大工夫,才能人到中年突破英语关,第一批拿到海外打井的资质?

  李新民不甘心。他开着皮卡车,冒着流弹袭击的危险,3天跑了上千公里,终于找来一台待修的发电机,牌子跟05队用的一样,只是型号和功率不同,得进行改装。

  就像电影《阿波罗13号》中的场景一样,他们一手拿图纸,一手拿电话,让国内的专家遥控指导改设备。在号称“世界火炉”的苏丹,一年中有大半年地表温度达到六七十摄氏度,从早到晚都像在“蒸桑拿”。他们一天喝17、8瓶水,都不用上厕所,全都变成汗蒸发出去。可是,那十来天,他们只要眼睛能睁开、身上还有劲儿,就不撤下来,一天睡不上三、四个小时,终于把两台发电机并在一起,如期开钻。

  可还没等喘口气,就又出现了问题:借来的那台发电机,有些部件已经老化,转一会儿就高温不下。于是,十来个人分成四组,昼夜不停地用水管子不断往发电机的外壳和水箱上喷水,帮助设备降温。最终,他们只用17天就拿下了第一口井。

  完钻那一刻,几个晒得像非洲当地人的东北小伙儿抱在一起,热泪盈眶。李新民在心里默默地说:“老队长,05队出国打井的梦,我们圆了!”

  第一口井磕磕碰碰地完钻了。“后来,我们连打37口水平井,口口全优,创出23项纪录,两次捧回苏丹政府颁发的最高荣誉——钻井杯。”李新民兴奋地回忆说。

  谈起海外工作、学习的经历,李新民可以交流的对象很多。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的优秀员工越来越多地具备了海外视野。我国海外油气业务从1993年起步,一直处于艰苦卓绝的探索之中。风险较小的地区早被外国石油公司占据,我国企业最先只能从“啃骨头”开始。更不用说,我们与世界一流的石油公司相比,在技术装备的先进程度、项目管理精细化、采购国际化、施工本地化等方面依然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只能由海外项目的实施者们一点点努力磨平。

  培养一个海外项目的人才,在国际上一般需要20年的时间。而我国石油石化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也不过20年。海外人才的奇缺,使得我国海外石油人的工作强度、工作难度雪上加霜。推迟休假几乎成为常态。几乎每一个海外石油人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原副总裁兼中亚地区协调组组长孙波、中国石化集团炼化工程公司总经理刘家明等高级管理人员,甚至为了“走出去”鞠躬尽瘁,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科技含量更高

  “爱思考,爱阅读,

  爱与众不同,爱语出惊人,爱飞速的感觉,

  我不是什么模范,我是冯永仁,一个痴迷创新的人。”

  一度流行的“凡客体”很适合描述“加油中国·传承铁人”年度人物、中海油服油田技术研究院机械首席工程师冯永仁。在他眼中,自己和其他人没太多不同之处,哪怕已经拥有百余项国家专利授权。

  但是,别人的观感并不一样。冯永仁的同事兼弟子周明高脱口而出:“他太像铁人了!”

  1995年,冯永仁开始了“八臂地层倾角测井仪器”的研制,这项目是国家863计划的一个子项目。项目初期,参与项目合作的两名俄罗斯专家以我方科研条件简陋、实验设施落后、技术沉淀不足为由,终止合作。外国人不看好,这个项目还能不能继续做下去?

  冯永仁横下一条心:“老外走了,我们自己来。”他和项目组成员收集有限的相关资料,走访了国内几十家科研院所,绘制了一张张原理图、电路图,利用当时最先进的三维设计软件一遍遍模拟仿真、利用简单的实验设施对关键技术进行反复检验测试。

  那段时间,冯永仁走路吃饭都在琢磨技术,加班加点习以为常。他家住在3层,但是好几次回家时,跑到4层去开门。有一次晚上去加班,妻子让冯永仁顺手把垃圾带到楼下,结果他一路拎着垃圾袋到了实验室,半夜又把垃圾袋从实验室拎回了家。

  七年磨一剑,艰辛付出终于结出硕果。2002年,八臂地层倾角测井仪成功应用于渤海、东海、南海、塔里木等油田,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使中国海洋石油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掌握八臂推靠技术的企业。

  醉心科研,不是非要在科研岗位。在首届“加油中国·传承铁人”年度人物中,还包括了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辛采油厂采油二矿工人代旭升。这位油田里走出的发明家告诉大家:“我从自己的成长历程中体会到:开发油田必先开发心田,多采知识才能多采油。”

  “这是必然的,现在油田开发的难度越来越高,无论油田的稳产高产,还是炼厂的高质高效,都需要越来越高的科技含量”,中国软实力建设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邓正红说。

  从侯祥麟到闵恩泽,从裴先峰到代旭升,越来越多的科研人才、技术骨干成为新时期石油工业的先进典型,中石化“青年成长成才典型”人选公示内容多达百名,其中过半就是各领域层次的技术能手。

  市场经济宠儿

  面对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效益优先”成为石油企业的一个内在选择,越来越多的经营管理能手、开拓市场先锋正在成为石油行业的先进典型。

  “加油中国·传承铁人”年度人物、延长石油兴化公司董事长陈团柱就是这样的榜样。

  2012年3月的一天, 陈团柱出差刚回到家,得知一家国际著名公司采购经理在青岛港处理事务,立即搭乘凌晨航班赶往青岛,约见外商。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外商起初只是泛泛而谈,但是,陈团柱不厌其烦的向外商宣传兴化的规模优势、质量优势和品牌优势。他紧紧抓住外商心理,果断承诺:“使用兴化硝酸铵所出现的一切不良后果,由我们承担。”这打消了外商的顾虑。当他偶然得知当天是陈团柱的生日时,回国后即发来邮件:“我深深感动于您在生日期间赶赴青岛与我们会面,您的人格魅力令我们感动,决定与你合作!”

  就这样,短短6小时,在稍纵即逝的机遇面前,陈团柱抓住了商机。

  从第一单6000吨硝酸铵做起,兴化公司当年与这家国际大型公司实现交易5万多吨,并以此为突破口,很快使产品辐射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硝酸铵出口量占到全国总出口的40%,“兴化硝酸铵就是中国硝酸铵”成为国际市场的共识。同时有效撬动了国内市场,带动兴化产品销售连续三年以10万吨的幅度递增,5年实现的利税,是之前37年总和的1.5倍。

  这是一个讲求效益的年代,没有市场效益就没有未来发展,在这个时代,不是不需要原来的铁人精神的精神激励,只是说得好也要干得好;在这个时代,“降本增效”是包括石油企业在内所有企业的自主最优选择,各类市场能人的榜样天空将分外湛蓝。

  榜样就在身边

  “三人行必有吾师,百步之内必有榜样”,石油企业员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这句话有着深刻体会。

  与此同时,作为榜样的石油人,也更为淡定。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银牌得主、受过国家主席习近平接见的裴先峰就为自己找到了“邻家兄长”的自身定位。

  2012年初,获得国际奖牌的裴先峰主动提出回到中油一建公司313工程队,投入我国西南地区第一个特大型石油化工项目—四川炼化一体化基地施工建设中。

  重新回到工地的裴先峰还像刚上班时候一样,吃完晚饭要么在宿舍埋头苦读,要么到焊房勤学苦练。与以往不同的是,他有时会接受邀请进行演讲。

  在2012年中国石油集团焊接技术交流暨现场展示会上,裴先峰受邀演示了组合件焊接。现场观摩的一位青工李斌说:“我看到了什么是国际领先水平,更看到了专家选手成长的背后付出的汗水,只要用心学和刻苦练,每个人都有胜出的机会。”

  这也是平日里少言寡语的裴先峰接受各种邀请的原因—技校的孩子不少是来自农村,作为一个曾经因贫辍学的寒门子弟,他希望用自己的故事和收获,坚定更多技能路上的青年勤学成才的信念。

  每到一个学校,裴先峰都毫不保留地介绍自己的焊接绝活儿,组合焊如何避免层间出现夹渣,压力容器焊接如何保证每一条焊缝都不泄露,铝合金焊接如何防止产生气孔和穿透……裴先峰边讲边操作,对于学生们不易理解掌握的地方反复示范。

  “交流结束后,裴先峰被学生们团团围住,大家都觉得他可敬可信可学。”一位技校老师说,“当不少青年觉得上大学是唯一出路,把‘拼爹’当作成功关键的时候,裴先峰的经历和精神给予了学生们巨大的鼓舞。”

  从工作中来,回到工作中去。裴先峰的人生选择与当前的许多榜样人物一样。他们没有被荣誉迷花了眼镜,而是选择成为人们身边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身边榜样的力量尤为巨大。没有身边榜样的力量作为基础,外部榜样的力量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这样的榜样,才能真正打动别人,才能在我们心中扎根,对我们起到示范作用”,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评价说。

  当榜样从遥不可及逐渐走向我们的身边,当榜样从作品来到我们鲜活的生活,员工们学习榜样身上实实在在的优点,扬长避短,相互学习赶超,这或许才回到了树立榜样的初衷。

  责任编辑:刘淑菊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