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油气
【油气】十年保供 “沙柳”护航
2014年07月29日 08:54   作者: 赵雪 施长春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第一采气厂充分发挥“沙柳精神”,十年持续向大华北地区提供清洁天然气。

   文/本刊记者 赵雪 / 施长春

从2003年9月正式采气到现在,华北分公司第一采气厂产销量累计近200亿立方米。 摄影/付豫蓉

  十年在漫长时光中并不显长,但对于独立承担着大牛地气田采输任务的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第一采气厂来说,这是一段从零起步、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拓荒史。

  大牛地气田是中国第四大气田、中国石化储量第一大气田,横跨内蒙鄂尔多斯市和陕西榆林市的四个县(区)。在大牛地气田工区所在的毛乌素沙漠上,长满一望无际的沙柳,它们坚固了原本日渐沙化的盐碱沙地,成为绿色守护神。

  坚守沙地十年,第一采气厂的员工用自尊自信、坚韧务实和协作奉献的“沙柳精神”,时刻保障着当地乃至数千公里外的京、鲁、豫等地工业用气和一方百姓的生活用气。十年间,华北石油人打响持续上产攻坚战,第一采气厂实现连续稳产,向大华北地区提供清洁天然气能源,创造着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彰显着中国石化作为龙头国企的应有责任和积极作为。

  “采气黄埔”

  随着2002年鄂北大15井、大16井的重大突破,2003年,鄂北天然气大开发全面拉开序幕,华北分公司将开发先导性试验工作的重任交给了井下作业部,这就是第一采气厂的前身。

  中国石化前高级副总裁牟书令曾将第一采气厂喻为“采气黄埔”。作为一个集采气、输气、计量、甲醇污水处理等为一体的天然气生产经营单位,第一采气厂目前管辖着1249口气井、 60个采气站、4个输气站、3个净化厂和6个采气队。

  在这座“黄埔军校”里,还有一支擅打先锋战的队伍被看作是“黄埔军校”里的“黄埔”——采气一队。现任第一采气厂厂长李冰毅和副厂长何云都曾任该队队长。2003年,该队前身井下作业部采输队成立,现任厂安全副总监的张亚军曾任该队副队长,当年,就是由他打开了大牛地气田第一口生产井——鄂9井的供气阀门,对天然气输气管网进行置换。

  而作为大牛地气田先导性试验站场之一,于2003年6月投运的采气一队2号站,不仅是大杭输气管线的起点,也是塔榆管线的起点,于2005年7月正式向北京供气。去年,在第一采气厂人力资源优化的调整下,该站已发展成厂内首个女子站。

  如今,采气一队所辖12座集气站,管辖17口气井,为气田培养了一大批管理人才和操作人才。历年来培养站长、基层管理人才70余人,局级厂级优秀技能人才20余名, 1名站长获得中石化集团公司操作能手称号。曾经在采气一队工作过成长为科级干部的员工有35名,成长为处级干部的3名。

  零点快跑

  十年间,大牛地气田从10亿立方米产能建设到目前的40亿立方米产能,再到建成50亿立方米持续稳产大型天然气田的规划,第一采气厂伴随着气田也在不断发展。

  2003年冬季,采输队(采气一队)在队伍组建短短三个月的情况下,就面临着困难重重的采输任务。“由于当时气田技术方面的限制,井堵得非常厉害,特别是在冬天更加严重,而路面全是冰和雪,456万立方米的供气量基本是靠在路上和井队之间来回走出来的。”张亚军对当时的经历依旧记忆犹新,从那之后两年,他基本没有回过家,没有睡过整宿的觉。

  采气厂的员工们就像沙柳,虽然看似平凡,但却耐得住荒凉、经得起苦难,凭借不屈不饶的精神丰润着这片土地。

  由于大牛地气田属河道沉积砂岩气藏,普遍为低渗致密储层,第一采气厂所管基层单位分布在气田2003.7平方公里上,面临着点多、线长、面广等生产现状难题。每次对所有采气站进行检查都要分三个不同的组,三天才能完成检查。同时,这里还面临着严峻的“世界级难题”:如何经济有效地持续开发。副厂长何云总结十年来工作的答案是:依靠强大的发展信念作为精神动力,利用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先进的管理机制来保障。

  由于冬季保供是全年生产高峰时期,而气田所处环境最低达零下30℃,气井产水量大,尤其是新投产的水平井,极易发生冻堵而影响天然气产量。近十年来,采气厂取得突破性进展,运用高效防冻堵技术,通过走在国内低渗致密开发技术前列的采输技术“七大体系”,确保气井稳产。与此同时,经探索实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排水采气工艺技术,有效提高了老井的贡献率及新井的采收率。

  2013年,大牛地气田有700余口气井因自然能量下降,为解决天然气外输这一难题,华北分公司结合气井生产实际情况,历时7个月,新建了塔榆增压站。作为大牛地气田唯一的大型增压站,该站负责对西干线、东干线、中干线、东复线来气进行增压,处理气量占气田总量的94%以上,是整个气田的“心脏”。

  采访时,记者看到,在雨水的冲刷下,黄色管网在阴湿的天气中显得更加鲜亮。管内天然气经过“打气”后,仿佛正一路欢腾着奔向它们的目的地——大华北地区的千家万户。

  主持工作的厂党委副书记张文洪告诉记者,天然气的进站压力为2.6MPa,增压后的出站压力为5.0MPa。去年12月17日以来,该站日处理天然气量达1000万立方米,累计处理压缩气量近20亿立方米,为冬季保供任务和销售计划的完成提供强劲动力,极大缓解了气田内超过半数老井不能满足产能需求的问题。

  稳步前行

  2005年开始,第一采气厂承担了为北京奥运会保供的重任。2008年当年,38个集气站和多条输气管网干线相继投运。

  去年底今年初,为治理雾霾天气做出贡献,华北分公司全力超前实施绿色保供新井投产计划,最高日产气达1100立方米,2014年春节期间供气超1亿立方米,确保冬季保供任务的完成。

  “从2003年9月正式采气到现在,第一采气厂年年超产,产销量累计近200亿立方米。特别是每年冬季,为北京、山东、河南等地用气保供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何云告诉记者。

  然而在第一采气厂看来,他们产出的不仅仅是能源,更是一流的人才、管理水平、技术能力、生产运行实力和党建思想文化体系等综合实力。

  十年来,该厂建立了“5+1”管理体系,从思想文化、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生产运行、技术支撑系统等方面入手,维护整个管理系统有机运行的保障业务体系,以推动企业规范化管理。通过责任落实、强化培训和强化监督等措施,在安全环保生产方面守住底线,坚决杜绝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在加强HSE体系建设上,采取“安全意识、安全责任、安全行为”的安全管理理念,开展员工“培训、监督、考评”等工作。

  何云对记者表示,从资源、技术和管理上看,第一采气厂对实现年产50亿立方米目标充满信心。他解释,大牛地资源储备非常丰富,目前4500多亿立方米探明储量有效动用率并不高,有很大的资源基础做后盾;其次,经过多年发展,气田开发出诸多低渗致密气田采输工艺技术;同时,经过无数次现场实践和逐渐改革、完善管理制度,使采气厂正向更高效、更优化的油公司在迈进。

  在第一采气厂采气一队的院子里,记者看到在一块几平方米大的沙地上,七七八八地摆着一些沙柳的幼苗。80后队长李旭光充满期待地对记者说:“下次你再来,这块地就会长满沙柳,它们是企业文化的一种象征,我们要让沙柳精神扎根在每一个员工的心里”。

  筚路蓝缕的华北石油人,就像这坚韧的沙柳,在面对种种困境时,坚定信心,种下希望,迎难而上,永不服输。

  责任编辑:赵 雪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