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观察
“贷款换石油”的软肋
2014年08月27日 09:16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池洪建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贷款利率过低、油气源不稳定、石油贸易价格大幅波动,是“贷款换石油”模式存在的风险。

  ○ 文/池洪建

  我国油气产业的海外淘金始于1993年。20年过去了,我国已形成中东、非洲、中亚—俄罗斯、美洲和亚太五个合作区,“海外大庆”已初具规模。2013 年,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油气权益产量超过1.1亿吨。其中,每年有3000万吨左右的原油供应是通过“贷款换石油”的方式换取的。

  其次,“贷款换石油”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发挥巨大效能的同时,也有其软肋。

  金融危机催生

  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国际石油价格坐上了过山车,从147美元/桶蹦极到过40多美元/桶,一些产油国的资金严重短缺并债台高筑,如饥似渴地需要外来资金注入,并以此开发本国的油气资源。

  我国抓住了这样的历史机遇,利用资本和外汇充裕的优势,由政策性银行或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出资,使用外汇储备,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开发提供贷款换取石油资源,巧妙地越过了直接投资国外油气产业的种种障碍。

  2009年,我国独创的“贷款换石油”国际石油贸易模式在中东之外的非洲、中亚、拉美开花结果。7月21日,中国与委内瑞拉两国签署了40亿美元换取每天10万桶原油的协议。我国国家开发银行已先后贷给俄罗斯、巴西、安哥拉、厄瓜多尔、哈萨克斯坦等国的石油公司或政府的总额已超700亿美元。

  “贷款换石油”真正开始于2009年2月,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250亿美元贷款换石油的协议。中俄14年纠结未果的原油引进问题找到了双赢的解决出路,俄罗斯利用贷款可用于远东的油气开发和相关设施建设,中国也将闲置外汇更有效地发挥了作用,换取了中国急需的原油资源。

  在当时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俄罗斯需要偿还的外债总额高达1771亿美元。本来就资金吃紧的俄方又大手笔运作,俄国家石油司先后以29亿欧元收购了天然气生产商Itera,40亿欧元收购了西伯利亚油气公司。

  Itera是以独联体国家与波罗的海国家为核心的独立天然气生产和贸易公司,尤其是将前英俄合资公司秋明BP(TNK-BP)以550亿美元收归麾下。俄罗斯计划在2013—2030年年投资7000亿~9000亿卢布(230亿~300亿美元),用于发展天然气业务。到2030年前实施《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及远东天然气规划》至少需2.4万亿卢布(约800亿美元),实际情况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的投资。这一系列动作,令俄罗斯的资金雪上加霜。

  “贷款换石油”对俄罗斯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俄罗斯远东管道得到了建设。中国除得到了1500万吨原油的进口外,2018年增加到3000万吨/年和东线380亿立方米天然气合同的签订,都是在“贷款换石油”贸易模式基础上得以实现的。不仅如此,俄方而且向我国承诺在中俄合资天津炼厂建成投运后,每年向其供应910万吨原油。

  模式四处开花

  “贷款换石油”在委内瑞拉也可圈可点。早在2009年2月,我国就与委内瑞拉签署了4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委方将此资金用于上游、炼厂建设,以石油为抵押,以供油偿还贷款。中国2007年设立了中国—委内瑞拉联合融资基金,向200多个委内瑞拉发展项目提供了资金。中国通过该基金向委内瑞拉提供的资金超过400亿美元。两国均有意愿在2016年内,将委内瑞拉对华日石油供应量进一步提升至100万桶以上。2012年起,委内瑞拉石油探明储量便达到2960亿桶,超过沙特阿拉伯,跃居全球石油储量第一,是全球第五大石油出口国。

  同在2009年,我国采取同样的方式攻城拔寨,一举拿下巴西、安哥拉等5国。我国向这些国家提供贷款,这些国家以石油为抵押,以供油偿还贷款。而后,这一模式进一步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利用。

“贷款换石油”协议中的贷款多用于民生,委内瑞拉人因此受益。 供图/东方IC

  “贷款换石油”的主要优势表现为将外汇间接投资到国外的油气产业,可避免外汇储备贬值的风险,加快我国在相关国家的油气项目进展速度,降低直接在市场购买的成本,规避直接投资国外油气产业的“壁垒”障碍,为获取国外油气资源开辟了多元的渠道。但贷款换石油也有短板,是一把双刃剑。

  风险要重视

  贷款利率过低是首先要重视的问题。我国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的贷款利率为固定利率6%~7%,低于国际上正常8%左右的贴现利率。如在中俄“贷款换石油”的谈判中,俄方的中国支线如何与中国合作,2007年中方提出多个合作方案,或成立合资公司或让俄方通过卖油来还贷款等,最后达成协议是俄方建俄方境内管道,中方建中方境内管道。其条件是中方必须通过250亿美元“贷款换石油”协议,其中150亿美元用于开发石油。中俄“贷款换石油”合同谈判,是在2008年10月28日在莫斯科签署的《石油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基础上展开的。根据当时的框架性协议,中国将分别向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和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Transneft)提供15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的贷款。作为交换,俄罗斯则在20年的期限中,向中国出口3亿吨原油,并同意建设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至中国的支线。

  2008年,中俄双方至少经历了三轮谈判,但始终未就“贷款换石油”的合同细节达成一致,分歧主要集中在贷款利率上。在谈判中,俄方始终要求贷款采用固定利率,并享受较低的援助性优惠。中方则坚持采取与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相挂钩的浮动利率,按照商业化原则操作。最终中方让步同意采取固定利率,双方最终敲定了6%左右的贷款利率,为双方合作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其次就是油气源的稳定风险问题。一旦资源国的油气资源开采出现问题或受其他原因影响不能供应时,比如因战争、自然灾害、政府解体、开发资金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贷款换石油”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最后,石油价格贸易大幅波动风险也不能忽视。石油贸易价格几乎是浮动价格,没有哪个国家愿意签订长期的一次性固定价格。当石油价格出现类似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剧烈大幅波动时,“贷款换石油”巨大的贸易风险便由此产生。

  总之,“贷款换石油”为我国石油贸易闯出了一条新路。我们目前正在与几个处于地缘政治边缘,与我国有着良好外交关系的几个国家之间进行。可以说,“贷款换石油”模式夹杂有强烈的政府意识。为把这种大宗石油贸易顺利进行并良好发展下去,应对“贷款换石油”模式进行更深入研究,探讨供应价格的方式、资源缺失时政府及企业股权反向担保以及在油气价格剧烈波动条件下的措施和办法,使“贷款换石油”结出更多硕果。

  责任编辑:石杏茹

  配 文

  “贷款换石油”又一城

  ○文/本刊实习记者 郑 丹

  当地时间7月21日,委内瑞拉与中国签署了40亿美元的“石油换贷款”协议以及其他项目的融资协议。

  中国与委内瑞拉1997年开始进行联合开发油气田等项目的合作。2007年11月成立的“中委联合融资基金”(以下简称中委基金)奠定了两国以石油以及能源合作为主轴带动其他各领域发展的合作机制,成为履行“石油换贷款协议”的重要保障。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孙洪波博士介绍,中委基金是滚动执行的。2009年2月,两国签署了关于扩大中委基金规模的一系列协议。2012年2月,两国协商签署了第二个中委基金框架协议。今年的“石油换贷款” 协议是去年两国新签署的中委基金协议派生出来的。

  在之前的“贷款换石油”合作中,委内瑞拉以石油作为还款保障,各种约定执行较好。良好的合作经验和对未来石油市场的看好都促进了此次合作协议的达成。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两国未来的经贸和投资往来。

  委内瑞拉与中国达成的“石油换贷款协议”采取的是一种政府信用和商业信用相结合的融资机制。这种债权而非股权的融资结构,是双方都可接受的风险安排。在这一合作机制下,债务风险高度聚集于委内瑞拉政府能否保障国内石油的安全、正常生产和对石油稳产增产的资金投入,以及能否提高投资的效率。

  政治风险是中国与委内瑞拉合作的主要风险。2006年,委内瑞拉大幅上调石油开采业务的税率和特许权使用费,并单方面提高合作项目的分成比例,导致合作方效益受到较大损失。另外就是委内瑞拉国内能否保持稳定的风险。查韦斯之后,委内瑞拉国内政治局势尚算稳定,但潜在的不稳定风险依然较大。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则对此次40亿美元“石油换贷款”协议的风险持乐观态度。他认为:“该举措是战略性举措,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经贸往来并不存在太大风险。中石油和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之间的合作有望顺利进行。”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郭海涛在分析中指出,双方的合作由两国专门的银行机构按照附有专业风险管理条款的协议来落实贷款,由两国的国有石油公司按照具体的合同遵循市场规则运作来进行石油贸易。“贷款与石油”之间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国与委内瑞拉双方的权益,降低了两国合作的风险。

  孙洪波则指出,委内瑞拉的石油经济性质决定其拥有多元化的能源合作伙伴。石油以及能源合作是委内瑞拉与中国多领域经贸合作的基石,中国无论从外交、经贸以及融资方面都对委内瑞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稳定、友好的地区和周边环境,能降低委内瑞拉政府的政治和外交压力。这对稳定其国内经济和恢复扩大石油生产也是相当重要的。

  责任编辑:石杏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