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四册采油操作教材编撰者、石油网站创建者肉孜麦麦提·巴克,用自强不息照亮追梦之路。
文/许 忠 桑圣江
克拉玛依市,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这里是新疆油田广袤的多民族聚集地。在这里,星罗棋布的驻扎着许许多多的采油班组,其中有一个班组广为人知,他们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叫作“巴克班”。这就是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五区六班,班长是肉孜麦麦提.巴克。
不久前,肉孜麦麦提.巴克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采油六班荣获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铁人先锋号”。7月20日,望着一面墙的奖牌,班长肉孜麦麦提·巴克对全班员工说:“这些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我们的脚步不能停下,管好148口井,确保日产1000吨液量才是我们的责任!”说完,他扛起管钳和员工们向井场走去。
谁会想到,如今的这位全国石油技术能手、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年岗位能手,20年前还是来自和田农村、一句汉话不懂的维吾尔族小巴郎(维吾尔语意为小伙子)。
“是汉族师傅教会了我采油技术,是油田大熔炉让我得到锻炼,是祖国大家庭给了我太多温暖。”此时此刻,这位准噶尔的“油巴郎”回顾自己成长历程时深情地说。
攻克汉语关
从汉族师傅那里学到技艺的肉孜麦麦提.巴克,在工作中注重传帮带,无私奉献自己的经验和绝活。图为他向新员工讲解技术要领。
“有知识的儿子会比父亲更出色。”信奉这句维吾尔族谚语的父亲,是和田一所乡村学校的教师。他经常勉励自己的孩子和学生“用知识创造更好人生”。
和田县巴格其乡卡斯皮村15岁的肉孜麦麦提.巴克,1991年7月考上克拉玛依石油技工学校,成为县里第一个跳出农门、走进油田企业的幸运儿。
“没有知识,就好比挖地干活的‘坎土曼’,有了知识,才好比是开着跑的‘拖拉机’。”离家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叮嘱肉孜麦麦提.巴克,“雄鹰能够飞翔,是因为天空宽广!儿子,一定要努力,让‘坎土曼’变‘拖拉机’。”
那一年,肉孜麦麦提.巴克翻越天山,奔波2500公里,走进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走进黑油山下克拉玛依油田,从此踏上知识改变命运的“梦幻石油路”。而在以前,坐毛驴车去几公里外的镇上赶趟巴扎(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在他和身边的小伙伴们眼里都是一次了不起的远行。
三年后,肉孜麦麦提.巴克以优异的成绩从技校毕业,分配到了新疆油田重油开发公司,当上了采油工。没想到,汉语却成了挡在工作前的拦路虎。从小在南疆,生活、学习用维吾尔语。“民考民”到技工学校,上的是维吾尔语班。虽然在学习采油专业时坚持补修汉语知识,但肉孜麦麦提.巴克到了油田单位才发现,自己的汉语还很差,连最基本的交流都成问题。
初到单位,队长让搬把椅子坐下,肉孜麦麦提.巴克听不懂“椅子”是什么意思,傻呆呆地站着不动。师傅与新进厂员工唠家常,问在家排行老几,见前面的人说在家是老二,想到自己是家里第一个孩子,顺口回答“老一”……事后,他躲在一边偷偷抹泪,觉得自己是一个能听见的“聋子”、会说话的“哑巴”。师傅、同事见到后都来安慰,师傅景佩江还给徒弟打气:“没事,谁也不是生下来就会语言、懂技术,只要勤学苦练,你一定行!”
景师傅送了一本《新华字典》,他如获至宝。下了班像小学生那样,把汉字一个一个誊写在方格本上,1万多个汉字足足抄写了两遍。他又翻出过去的《基础汉语》,把每个词组抄写24遍,整整写满了13个本子。为了纠正徒弟汉语发音,景师傅还专门买了个小收音机,巡井带着徒弟听广播练发音,班组学习时点名让徒弟给大家读报纸、念学习材料。
决心是种子,实干是肥料。不到一年,肉孜麦麦提.巴克不但能用汉语交流,还能用汉语读报念书。三年后,他的汉语水平达到了八级。2007年起,他被克拉玛依第三中学特聘为“普通话宣传员”,成为克拉玛依市唯一的维吾尔族汉语宣传员。几年来,他已累计为30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做汉语讲座。
从听不懂汉话的“小巴郎”,到汉语“普通话宣传员”,肉孜麦麦提.巴克正在努力让手中“坎土曼”变成“拖拉机”。
练就真本领
在班长肉孜麦麦提.巴克(左三)的带领下,采油六班“像红柳一样抱团成长”,营造了“不同民族一条心、不同语言一个调”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氛围。
赶走拦路虎,肉孜麦麦提.巴克雄心勃勃投身工作,准备“用知识创造更好人生”,没想到现实再给下马威。
那一次,暴风雨袭扰油田,部分油井断电停产。雨后,肉孜麦麦提.巴克外出巡井,准备重启抽油机。当他把手伸向开关那一瞬间,一道高压电流将他高高抛起,击倒在一米远的泥潭里。
“这是拿生命开玩笑!井区都是高压、高温,一定要按技术要求、规范程序操作!”队长刘金明劈头盖脸一顿批评。原来,电源上的绝缘帽已被大雨冲掉,失去了这层保护,380伏的高压电瞬间就能要人命。而这,肉孜麦麦提.巴克根本没有意识到。
触电的教训深深刺痛了他,也让他明白在采油现场,刚刚走出校门的自己几乎是个门外汉。
不懂汉语,很难开展工作。技术不过关,就无法安全工作。他明白了,想在油田这片天空里自由飞翔,一对翅膀缺一不可,一个是语言,另一个是技术。
“没问清道路,就别急着登程。”师傅告诉肉孜麦麦提.巴克,只有本领学到了,技术过硬了,才能真正从“坎土曼”变成“拖拉机”。
从此,他一有空就捧着技术书看,工作间隙别人休息时,就跟着师傅上井学。干过采油、修井,技术全面的刘队长,喜欢上这个爱学习肯琢磨的小巴郎,有空就带着他干。
一口新井放压,阀门刚刚打开一股油气就喷涌而出。“队长,什么是放压?”“就像一个人不舒服,肚子肚气,排出去就好了。”队长形象的比喻,让他马上就明白了采油一道工序。
作业区1995年底举办技术比武,肉孜麦麦提.巴克一举夺魁。作为年龄最小的少数民族青工,他受到了队长的重用,被任命为924站队班长。从此,这只雏鹰展开双翅,从黑油山起飞翱翔在蓝天上。
当了班长以后,肉孜麦麦提.巴克更加发奋学知识、学技术,先后考取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大专学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大专学历和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工程本科学历。
“维吾尔族有句谚语:青草只有不断生长,才能成就牧场的肥沃。青年人只有不断充电,才能为油田贡献能量。”作为新疆油田重油公司培训教师,这是肉孜麦麦提.巴克经常给学员们讲的心得体会,也是他自身学习成长的真实写照。
1994年工作至今,20年里,他多次在各类技术比武中摘金夺银,先后获得新疆油田重油开发公司青工比武单项和全能项目一等奖、新疆石油管理局首届少数民族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采油工种第一名、克拉玛依市青年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被新疆油田聘为技术专家,被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聘为技能专家。不久前,他被推荐为全国技术能手。
从采油“门外汉”到全国技术能手,肉孜麦麦提.巴克从黑油山起飞展翅蓝天。
大家抱团成长
在准噶尔盆地采油井站旁,在南疆和田家乡村庄边,红柳最常见,也最普通。在肉孜麦麦提.巴克的提议下,“像红柳一样抱团成长”写在了采油六班的墙上。
“不管哪个民族的员工,只有像红柳一样扎根油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做到相互信任、抱团成长,更好地完成采油任务。”肉孜麦麦提.巴克说,“我很幸运,一直是油田大家庭里的宠儿。我要把这种爱化作力量,用自己的知识回报社会,让员工像红柳一样抱团成长。”
在重油开发公司,他带领身边技术骨干成立“创新工作室”,围绕生产难题开展技术攻关,先后取得16项国家专利成果,已有8项在生产现场推广应用,帮助油田创造了可观的效益。
在油田技工培训站担任兼职教师以来,培训员工超过1万人次,其中75%是汉族员工。帮助100多名初级工顺利考核晋级为中级工,50多名中级工晋升为高级工。他带的徒弟在油田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2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9人获三等奖,其中一人摘获集团公司技能竞赛采油工种铜牌。
为了帮助更多的少数民族员工学好汉语、掌握技术,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少数民族员工采油实际操作拼音教材》、《少数民族员工专业汉语学习手册》和《高级工鉴定前培训资料》等书,已作为新疆油田公司少数民族员工培训教材使用。
“得到的多就应该付出的更多,要把所学的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让大家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喜悦。”2006年起,他陆续投入四五万元钱,建起“红柳石油网”,免费服务五湖四海的石油人。到目前,注册用户5000余人,访问量超过40万人次,已成为全国石油工人学习技术、交流经验及共享资料的大平台。
从民族团结进步的受益者到民族团结进步的忠实践行者,肉孜麦麦提.巴克实现了人生的飞跃。2007年,他获得“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优秀奖”荣誉。
“不要把我当作少数民族班长,我就是班长,我们都是中石油的员工。”由维吾尔、哈萨克、回、汉四个民族组成的采油六班,少数民族员工超过一半。在班长肉孜麦麦提.巴克的带领下,班组各族员工“像红柳一样抱团成长”,先后获得中国企业班组文化建设“十优单位”、中国石油“千队示范工程”、“铁人先锋号”、克拉玛依市“工人先锋号”等30多项荣誉。
在肉孜麦麦提.巴克的影响和带动下,家里四个弟弟都考上了大学,其中两个弟弟还在国家资助下完成学业到国外深造。“能有今天,是因为赶上了民族团结的好时代,身处温暖和谐的大家庭。”回顾成长历程,他深情地说,“只要努力,就一定有回报,只要坚持,就能从坎土曼变成拖拉机!”
从和田的巴郎到油田的青年榜样,肉孜麦麦提.巴克完成了从“坎土曼”到“拖拉机”的蜕变。
本文图片均由新疆油田党委外宣办提供
责任编辑:陈尔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