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观察
民企海外并购攻略
2014年10月15日 11:21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朱润民 吴润方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民企进入国际油气市场需要充分认识行业特点,做好四件事情。

  文/朱润民 吴润方

  近期,中国民营企业在海外油气领域频频发力:先是洲际油气股份有限公司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举行了盛大的交接庆典,庆祝对哈国马腾石油的收购完美收官。两天后,广汇石油发出公告,向Aanadarko china Holdings 收购Kerr-McGee China Petroleum Ltd,最终以10.46亿美元完成交易。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前八个月共有正和股份、风范股份、金叶珠宝、亚星化学、广汇能源、海默科技等超过8家上市公司宣布开始涉足海外油气业务。

  其实,2013年底开始,中国民营资本就纷纷行动,2014年更成为民营资本海外上游资产并购的井喷之年。然而,民企进入国际油气市场需要充分认识行业特点,按规律办事。这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发挥自身优势 对标国内油企

  全球有数千家石油公司,发展模式与发展路径各不相同,但是优秀的石油公司往往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EXXON MOBIL、Shell、BP等大型综合性国际石油公司的综合优势和实力自不待言;像Tullow、Lundin等公司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是勘探实力非同一般,在前沿勘探领域不时获得重大发现;也有很多公司主要通过油气资产并购获取资源,进行生产经营运作;还有一些公司抓住了国际原油价格低迷时期大量收购资产的机会,尽管技术、管理等均不尽如人意,投资回报却不菲,这在最近十多年是有先例的。1998年前后,北美、欧洲一大批投资者进入油气上游投资领域,这些投资者很多于2004年退出油气领域。尽管它们之中很多没有搭上2005-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快速上涨的快车,但获利依然不菲。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一定要以充分发挥公司的优势为前提,切不可照搬照抄。

  中国三大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发展模式与发展路径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投资者:中国石油“走出去”近20年,代表了我国石油勘探开发生产的最高水平,但是在海外前沿勘探领域、世界级油气勘探发现方面鲜有可称颂的成果,通过油气资产并购、参与资源国探明油气储量开发招标等方式获得作业产量已成为主流;中国石化、中国海油更是主要依靠油气资产并购获得资源实现海外权益产量增长。

  能不能把成为地区勘探者、全球勘探者作为发展目标,中国民营企业投资者不应该与国际上的勘探者对标,而应该与中国已经“走出去”的油气公司对标。中国油气公司过去多年没有走通的路,新进入的投资者要不要尝试值得思考和斟酌。为什么要与中国油公司对标?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投资者及其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具有相同的知识和文化背景,在企业管理方面具有相近的运行机制和体制。

  由于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突破需要必要的设备条件与长期的实践积累,中国投资者新进入这个领域,在看到勘探的回报率高的同时,更要看到风险,前沿勘探的成功率介于20%~30%。因此,做勘探必须以不影响基本回报和资金链为前提。

  资源获取更注重经济意义

  资源是基础。资源获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开展勘探活动。这是获取油气资源最直接的方式。二是油气资产并购。这是很多石油公司获取油气资源的主要途径。

  开展勘探活动,需要量力而行。如果中国民企投资者能够认识到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的勘探实力和水平代表了我国的最高水平,那么,投资者就需要认识到,三大石油公司尚未将勘探发现储量作为主要的资源来源,所以投资者也不要苛求和奢望在油气勘探发现方面获得更大的突破。通过勘探发现获取“廉价优质资源”可以作为工作动力和目标,而不宜作为工作的重点。

  在海外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国内有的石油公司一开始非常注重勘探项目,希望走出一条“勘探发现之路”,但是经过数年的实践,不得不转向生产项目的收购,在海外勘探领域动辄数千万美元、数亿美元的投入与沉没,三大石油公司能够承受,民间资本能不能承受就需要掂量。

  因此,在勘探活动及其投入方面,投资者一定要量力而行,即在勘探技术实力方面要量力而行,在投资风险承受力方面要量力而行。除了与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对标外,投资者还应该全面、科学、客观总结投资者公司成立以来实施的勘探活动及其成果,正确评价投资者的勘探能力和水平。

  资源并购,不能不计代价。中国国有企业在海外实施资源并购时,“战略意义”往往被置于很高的地位,但是民间资本更应看重“经济意义”。如果并购项目不能为投资者带来合理的实实在在的回报,不能为公司更长远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再高的“战略意义”也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过去几年,中国企业在海外实施了大量的资源收购活动,大幅推高了资源收购价格和资源持有者出售的期望回报。投资者的资源获取成本是不是过高?这需要投资者对已完成和在执行的项目进行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对收购报价依据的储量估计、开发方案设计及其效果预测、投资成本估算与产品销售价格预测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对比,尤其是对于实现价值大幅低于预期的项目要深入剖析,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新项目意在“优质优价”

  新项目开发是新进入的投资者获取资源和产量的主要途径,这可能也是符合新进入油气行业的投资者实际的发展模式,但是在过分追求资源、产量的情况下,投资者的新项目开发往往缺少战略性和灵活性。

  如果一个国际油气公司进入这个行业10多年,年权益产量仅有三五百万吨,资产却分布在10多个国家的数10个合同项目下,且很少在同一个项目、同一个地区甚至同一资源国实施滚动扩张发展,那么,除非这家公司未来还有持续的资本输入并进一步扩大规模,否则这家公司将很难说还有更多的机会。如果用十年进行新项目开发“播种”,那么十年后让种子“生根发芽”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新进入油气行业的投资者在新项目开发方面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能够有合理的价值回报(经济意义),二是能够有利于开拓新区域(战略意义)。

  世界石油市场和国际原油价格走势的基本特征是:由于油气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石油供给不足可能长期困扰世界石油市场,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总趋势不会改变。但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石油上游投资、供需状况、国际原油价格的短期走势剧烈波动,中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如果没有战争和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的影响,2008年的国际原油价格峰值可能在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都很难突破。当前的国际原油价格水平已经严重影响全球石油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一旦地缘政治局势缓和,再加上全球性的经济刺激政策不得不退出,未来一段较长时间,投资者将不得不面对石油消费低增长甚至滑坡和国际原油价格低迷的局面。

  因此,投资者在新项目开发方面切不可贪大求全、过分追求眼前产量增长,不计代价收购油气资产,而应该积极主动跟踪那些负债和融资成本比较高、资金链比较脆弱且出现资金链问题可能性比较大、资产状况与投资战略契合度比较高的国际独立油公司,并积极进行沟通争取注入一定资本获取适量股份权益,为未来大举收购做好准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新项目开发能够获得“优质优价”的油气资源,不仅可以减轻生产运营管理的难度和压力,而且能够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回报。

  预期投资回报率应与风险程度挂钩

  追求投资回报最大化是经济活动最主要的目的,但是对于行业投资回报需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在国际油气资源领域,不同的项目类型、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项目阶段等,都意味着不同的投资回报。而这又与风险密切相关。前沿勘探项目由于成功率非常低,大抵介于20%~30%,因此在前沿勘探项目的投资决策时,除了充分考虑风险承受能力外,对于投资回报率预期每年应该不低于30%,甚至可以更高。事实上,以油气勘探见长的国际公司年均投资回报率往往接近30%,甚至更高。随着项目更加接近生产阶段,预期的回报率逐渐递减,很多公司对于在产项目的并购投资回报率预期往往都在10%左右。

  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除了地质风险外,市场风险同样不可小觑。尤其是以油气资产并购为主获取资源的石油公司,不仅要承受原油价格短期波动的影响,而且要承受中长期油价的趋势性变化影响。

  众所周知,国际原油价格不会只涨不跌、只跌不涨和不涨不跌。在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和高位运行时期,油气资产并购成本相对于资产实际价值的溢价幅度比较高,除了高估未来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外,还存在过高估计储量、产量等问题;在国际原油价格回落后,多重不利因素形成叠加效应,项目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降低和规避市场油价风险,除了要积极开展石油经济研究、密切跟踪分析世界石油市场状况、合理预测国际原油价格外,还要摒弃过度投机、随行就市和随波逐流的心态。如果一个项目可以在80美元/桶的油价水平实现预期回报,而国际原油价格超过100美元/桶甚至更高的时候,投资者就可以付出一定的成本将未来的价格锁定在较高水平。这也是很多国际独立石油公司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办法。

  如果伊朗核问题引发的石油供给中断担忧得以平息,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成为必然,全球石油消费增长疲软甚至滑坡必然会驱动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回落。当前,投资者有必要对国际原油价格处于70美元/桶(WTI现货价)以下运行2年以上的极端情况进行现金流测算,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届时不仅可以顺利渡过危机,而且可以抓住机会获取更多的油气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

  油气行业的项目投资周期往往比较长,因此,对于投资回报和风险的预期也需要有一个比较长时间的预期规划,这样才可避免盲目性,具有可操作性,实现可评可考。

  如果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建立了有效的资源战略保障体系,把准了世界石油市场和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的脉搏,获取了一批“低成本高质量”的油气资产,实现了高效畅通的生产运营管理,中国民间资本在国际油气资源领域做大、做强、做优的愿望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侯瑞宁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