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中国页岩气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涪陵页岩气成功商业化,不仅需要技术、装备的突破,而且需要人的突破。
一支专业开发页岩气的队伍,是涪陵的制胜秘诀之一。 摄影/胡庆明
尝鲜商业化
技术突破、队伍培育、装备国产化,是涪陵页岩气成功商业化的必要条件。
文/本刊记者 于 洋/李泰豫
9月6日凌晨3点49分48秒,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这一刻,焦页6-2HF井累计产气1亿立方米,成为全国首个产量破亿立方米的页岩气井。
单井产气过亿,对于国内页岩气行业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这么简单。它突破了人们对于页岩气商业化开发一个产量上的“心理预期”。
这个消息让奋战在涪陵页岩气工区的中国石化人激动万分。有人为此大醉一场,有人则兴奋得彻夜难眠。
4年了,从2010年中国石化对涪页HF-1井进行实验性勘探、以少气出水告终,到2014年涪陵页岩气成功商业化并出现首个产气过亿的单井,只用了短短4年的时间。
这4年,充满了太多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历史转折。
艰难的“联姻”
国外公司只提供极高价格的服务,并不销售设备。他们对技术高度保密,谢绝参观学习。
——中石化江汉石油工程公司井下测试公司副总经理袁发勇
在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公司70171钻井队王文军看来,涪陵留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弯弯曲曲、不到200米必然转弯的山路。
“那山路,别说抬设备,走路都困难。记得第一次上来时,开出了一条路,再往前走就是一个瀑布悬崖。我们只好绕路下山重新开路,一共走了五六个小时。”王文军说。
涪陵山区群山环绕,绿意缭绕。王文军没有意识到的是,这条看上去很美、走起来曲折的道路,也是涪陵页岩气开发的某种隐喻。
涪陵页岩气开发之初连连失利。涪页HF-1井和接下来实验的几口井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好消息。
“涪页HF-1井是我们压裂的,整个施工过程都不顺利。后来摸索着压裂完了,没有出气,反而出水了。”中原石油工程井下特种作业公司经理刘祖林回忆起第一口页岩气井时,耿耿于怀。
这并不奇怪。当时中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经验与相关工程技术还是一片空白。同时,页岩气的发展还面临着经济性的考验——是否适合商业化大规模开发的价值。“页岩气的关键是经济可采性。不是没有气,我们探井周围都是气。但值不值得开采是另一回事,这是卡住页岩气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江汉石油工程测录井公司经理廖勇说。
人们一度怀疑,中国的页岩气是否适合大规模勘探开发。
承担涪陵页岩气开发工程技术服务的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没有放弃。在经历了几次探井的成功与失败后,规模化、商业化开采的前奏在与国外的技术“联姻”中展开。
2011年,中国石化正式进入页岩气的开采阶段。“当时页岩气我们没干过,不会干,全靠老外来说,我们就在过程中学习、建议。”刘祖林说。这一阶段仍然处在实战的摸索阶段,主要在鄂西渝东的建南地区完成了中国石化第一口页岩气水平井建页HF-1井和建页HF-2井两口井的施工任务。
当时的页岩气开发,有着浓浓的“洋”味。建页HF-1井的油基钻井液、水力泵送桥塞、分级射孔工艺,以及裸眼水平段成像测井和生产套管水平段测井都由国外公司施工。
但是,钻探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在电成像测井、生产测井、固井质量等方面均未达到预期效果。”江汉石油工程公司西南项目管理部经理张良万说。
不仅如此,这场“跨国的联姻”面临着高昂的成本。据张良万介绍,当时,外国公司在建页HF-1井裸眼水平段成像测井、水平段固井声幅测井服务价格分别为141万元、99万元;水力泵送桥塞分级射孔技术服务费40万~50万元/段……这使得打下一口井的页岩气成本达到上千万元。
代价高昂的合作并没有带来技术服务的突破。“这一时期,我们主要是进行技术的引进与合作。但是,国外公司只提供极高价格的服务,并不销售设备。他们对技术高度保密,谢绝参观学习。” 江汉石油工程公司井下测试公司副总经理袁发勇说。
高成本、技术封锁制约了涪陵页岩气规模化开发的步伐。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逐渐意识到,在这种技术“联姻”合作中很难得到学习和提高。
艰辛的攻关
你们在页岩气工程技术上的系列突破,使中国石化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上走在中国企业前面成为可能。
——中国石化集团董事长傅成玉
国外的技术封锁必须打破。
围绕页岩油气开发的核心问题,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组织各路人马展开了艰苦的攻关。
水平井、分段压裂是页岩气开发中最关键的技术。
钻杆进入地下后会向水平方向延伸,之后是分段压裂施工。在水力压裂的作用下,地层会被压出像渔网一样的裂缝。这些裂缝,就是人们给页岩气预留的“高铁隧道”。
问题是,这条隧道很容易塌方。与常规天然气的栖身之地相比,泥页岩更喜欢膨胀、垮塌,而且碎屑颗粒少,压裂后的缝隙很快就堵上了。其实,还不到压裂环节,中国石化就感受到了泥页岩给的下马威。
“打涪页1井可艰难了,下部垮塌非常严重。我们的井深轨迹设计不一样,本来是打70多度的水平段,下套管封住后垮塌得非常严重。后来调整到50多度总算顶住了。”中原石油工程公司70117队平台经理马永生说。
中石化此前有过水平井和分段压裂的基础,但是一直都是在砂岩中,从来没有对泥页岩进行过水平井压裂。
为了造出坚固的“隧道”,要给它加砂,用砂子撑住裂缝,之后下一个桥塞封住。对桥塞射孔后,打开沟通地层,就能成功地造出“隧道”。这样一个小小的泵送桥塞,最初要价47万元。
要价高还能咬牙忍受,但外国公司出于各种因素考虑的“撂挑子”就实在不能再忍了。在丁页2HF井中,原本由一家国外知名工程服务公司承担承担桥塞射孔联作施工,但随着易开采油气储量的逐渐下降,油气勘探转向高温、高压等复杂地层,施工难度越来越大,这家外国公司中途放弃。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无奈接手,是责任使然,也是退路已断。
“当时完全是靠我们自主研发。在看到别人使用效果的基础上,自己猜测着搞。”负责此项技术的人士回顾说。还好,功夫不负苦心人,他们针对6个施工难点,对射孔仪器串、7英寸套管桥塞、井口防喷装置等进行了技术革新。2013年12月9日,我国首次成功采用电缆射孔泵送桥塞分段压裂联作工艺,独立完成了大型页岩气分段压裂施工。
钻头要在几千米深的地层中找准靶点,犹如鼹鼠在地下找粮洞。水平井钻井最难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要确保斜井段下靶点、水平段最终点都落在优质页岩气层上。
钻探焦页1HF井时,没有可靠的地震剖面和二维测线,井眼轨迹控制完全靠“摸着石头过河”。2012年7月15日,焦页1HF井进入井斜段下靶点,将钻出的岩屑与取芯导眼井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地层提前。如果按原井眼轨迹控制方案钻至水平段,很可能钻穿优质页岩层。技术人员经过分析、计算和研究,决定将靶点垂深上提15米,最终实现了精确控制和准确中靶,气层钻遇率100%,为后期测试获得高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分析,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慢慢地积累着页岩气开发经验。在页岩气开发中,公司形成了以测井综合解释和地震综合解释为主的勘探评价技术;形成了页岩气开发关键技术,包括水平井优快钻井技术、长水平井段压裂试气工程工艺技术等,并实行以“井工厂”钻井和交叉压裂的高速高效施工模式。目前试验井最大水平段长2100米,最多压裂段数24段。
页岩气工程系列技术上的突破,为降低页岩气勘探开发成本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中,油基钻井液体系、弹塑性水泥浆体系和高效滑溜水体系,替代了外国同类产品,降低成本30%;多级滑套压裂等工具价格大大低于国外同类产品。
中国石化集团董事长傅成玉这样批示:“你们在页岩气工程技术上的系列突破,使得中国石化勘探发现的页岩气储量得以经济有效开发,使中国石化大规模开发成为可能,使中国石化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上走在中国企业前面成为可能。”
提速的关键
人活百年,赶不上地层里一毫米的沉积时间,我们要分秒必争。
——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分公司项目部地质副主任李加玉
经过了前期涪页、建页以及大安寨的平庸战绩后,焦页HF-1井20亿立方米的出气量,预示了中国页岩气规模化、商业化开发时机的到来。在这样的天时地利下,焦石坝会战打响了。
大规模的页岩气开发让焦石坝这个沉寂已久的小镇变得异常热闹。一支由现场管理、钻井、测井、录井、压裂、测试、工器具维修等十多个工种5000余人组成的石油团队陆续进驻。
每周一、三、五、六是涪陵工区项目部碰头会,周二是全区大生产会。一间30平方米的小会议室,挤满了从各单位项目部赶来汇报工作的人,去晚的只能站在门口听。散会后不到5分钟,所有的人和车像急流一般迅速涌向焦石坝的各个角落,走得干干净净。半个小时后,又一批从各处赶来的基层干部等在门口,准备参加下一个会议。
“人活百年,赶不上地层里一毫米的沉积时间,我们要分秒必争。”首批进驻焦石坝的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分公司项目部地质副主任李加玉说。
页岩气开发代价的“非常规”,确实令人望而却步,如何降低页岩气开发的成本、提高页岩气的开发效率成了商业化开发的重中之重。于是,在焦石坝会战中,“提速、提效、安全、环保”成了焦石坝地区施工队伍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焦石坝地区独特的地质特点给施工和工程技术带来不少麻烦。
“我们这边岩石硬得很喽,都是山,哪能钻出什么气来。”焦石镇坛中村村民王守富记得当时钻井队驻进焦石坝的情景。
村民的话不无道理。焦石坝地区属海相岩层发育,而海相发育的地层要比陆相复杂得多。这就使得这一块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地层硬、易漏失、气层多。
如何高速高效地在复杂和坚硬地层下打出页岩气呢?
初期,为了提速,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选择了较为成熟的国外设备技术。
在上部地层,他们试验应用了空气(泡沫)钻等普遍采用的提速技术,二开大井眼尺寸造斜井段时试验应用了泡沫定向技术,在多井段时应用进口PDC钻头和螺杆来提速,但是提速的结果似乎并不乐观。
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开始了从井身到压裂的提速方案的改进。他们先后进行了六轮井身结构的优化。为解决浅层气及环保的问题,摸索出了上部地层采用清水钻井的方式。为了更快地瞄准“靶心”,他们研制出了新型定向PDC钻头,用MWD/LWD+螺杆常规定向技术完成了国外使用旋转导向技术所能完成的定向工作。在压裂方面,3000型压裂机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压裂效率;承压条件下进行压裂技术的掌握,填补了世界页岩气承压压裂的空白。
井工厂的探索
井工厂模式下,打5口井只需要原来不到两口井的占地面积。
同心协力,奋战在涪陵页岩气项目。 供图/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
——中石化江汉石油工程公司50143JH钻井队队长曹华
从今年年初,涪陵页岩气示范区首个“井工厂”模式的应用井场——焦页30号平台就备受关注。
“这是我们第一次将井工厂模式应用到页岩气的钻探。”负责焦页30号平台平台施工作业的江汉石油工程公司50143JH钻井队队长曹华兴奋地告诉记者。
在涪陵,曹华是有名的“三不队长”——不睡觉、不回家、不离井场。关于曹华,还流传着这样的话:“曹队长从来不睡床。一个沙发一个对讲机,一年四季挨床的机会很少。”
“主要是心里放不下。一开钻,24小时不停钻,下一秒会出现什么我们谁都说不上来。我第一时间在现场的话,可以第一时间进行补救,降低损害。”曹华笑着解释。
“让我们每天准时醒来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一位涪陵工区的员工这样描述他们的生存状态。 供图/胡庆明 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
“井工厂”开发模式的实施并不是一个容易的活儿。多口井同时钻探、同时压裂这种作业方式对勘探、开发、压裂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井的方位是否适合同步压裂,固控设备的损耗是多少,各压裂的压力是否达到了同步压裂效果最佳等一系列问题都在考验着江汉工程50143JH井队。
尽管如此,“井工厂”仍是深受人们喜爱。
江汉工程西南项目管理部负责人张良万告诉记者,“过去钻机从一口井场转到另一口井,拆卸、搬运、安装,最快也要五六天,而这台钻机采用液力推动,轨道移动,完成一次移动只需要1个小时。”
在井地面积节约方面,曹华给我们列了几个数据:“通常一口井需要120米*60米的空间,现在四口井同时作业的面积是120米*85米。下一个即将钻井的51号平台,也是采用井工厂模式,一共5口井,面积只需要120米*100米。也就是说,井工厂模式下,打5口井只需要原来不到两口井的占地面积。”
模块预置、位置预设和快拆快转装的拆装特点,也使得整个井工厂钻机的投入、使用更为节省、方便。
“设备的场内搬迁是不产生利润的。以前搬迁至少要5台吊车,三辆50吨左右的,两辆30吨左右的,搬家需要一个星期到十天彻底完成。现在采用井工厂后,我只需要一辆小型的吊车来配合,大约一天的时间就够了。”
“这极大地提高了作业的效率,降低了施工的成本。”曹华介绍说。焦页30号平台运用“井工厂”模式施工,使每口井搬迁时间缩短6天,最大化地利用了钻井液、钻头、钻具组合等,节约了钻井成本投入,缩短了平台建井周期。同时,提高了钻井速度,仅用118天进尺上万米,50143JH钻井队成为工区首支进尺上万米的井队。
像打仗一样打井
要建成国家级的页岩气示范区,不仅需要技术装备的突破,更需要人的突破。
——中石化江汉石油工程公司50143JH钻井队队长曹华
快在准备,这是曹华队长的另一个提速体会。
“钻井这个工作就是这样,要当做打仗一样去打。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去协调,我们的设备不停地在轨道上滑移。一些无谓的时间浪费在前期就得争取回来。”曹华说。
各个钻井队一切向“前”看:在搬井作业前,就把设备保养、增补工作提前完成;施工作业前根据新的作业流程,组织员工结合自身岗位加强学习;钻前工程的时候,队长和技术员就提前驻进现场,与施工方沟通协调,围绕着如何有利于施工作业规划井场布局。
“要建成国家级的页岩气示范区,不仅需要技术装备的突破,更需要人的突破。每天脑袋里要想你明天干什么、今天干什么,你下个小时干什么,要做到技术提速、管理提速。”曹华说。
曹华的“老对手”唐凯也是个很有想法的人。唐凯带领的江汉工程50809JH钻井队钻探了中国石化第一口浅层页岩气。“那时候打一口井要80-100天左右,现在大约50天左右就可以完井。”唐凯说。
唐凯不善言辞。1997年他从一名普通的石油钻井工人干起,一直成长为中国石化集团劳模。这样的成长速度与他出色的自学能力分不开。
在他的带领下,50809JH钻井队也形成了善于动脑的风气。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面临繁复的器件更换问题,这就需要占用一定的人力和时间。比如钻井平台的滤网更换问题。
在进行观察和全员集思广益后,50809JH钻井队成功将原来镶入式滤网改为了插入式,极大地节约了人力物力。“以前,我们需要抽出两个工人花15分钟的时间去更换。因为滤网是由八个螺丝固定的,需要一个人在上边松螺丝,一个人松螺丝下边的扳手,这样耗时费力。后来,我们将滤网改进了一下,每次只需要将滤网抽出更换即可。”唐凯向我们介绍。
在井队,钻头返回来的泥浆也是困扰井队的一个问题。“这个导砂槽,是我们井队根据周围山地落差的特点设计出来的。这样在一开清水钻井时返出的泥砂在重力的作用下就可以直接流到泥浆池中。”江汉石油工程公司50143JH钻井队钻工黄勇说,“要知道,过去都是要专门派出六个人一车一车运砂,现在这样,可以把节省出来的6个人投入到井场的标准化建设中去。”
在提速提效的口号下,各井队既互相竞争又互相学习,形成了良好的会战氛围。
一系列数字很好地体现了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在页岩气开发上的成果:空气钻井技术、渐增式定向井眼轨迹、常规水泥浆体系和“三高一低”防塌钻井液等28项先进钻井工程特色技术;井下特种作业开展的14个科研课题研究;拥有了12项专利;形成了22项页岩气试气工艺;7项国产化测录井技术页岩气石油工程技术的全面国产化时机已经成熟。
一个一个的惊喜还在焦石坝页岩气会战中被创造着。
“我们现在的成绩和自信来自于曾经的失败。前期的失败和付出,都非常有价值。” 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宗铁说,“我们将再接再厉,不断推进‘安全示范、绿色示范、技术示范、管理示范、效益示范’这五个示范,发展页岩气技术特色化、国产化、系列化,形成页岩气石油工程技术、装备、管理等系列标准,当好页岩气开发的先行者和领军人。”
责任编辑:刘淑菊
配 文
探索装备国产化
文/本刊记者 于洋
美国用将近30年时间走完的页岩气探索之路,在涪陵仅仅用了几年。
勘探开采与商用页岩气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打造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来“呵护”页岩气实现更大的规模化、商业化。其中,页岩气装备国产化是一颗尤为闪亮的新星。
为了打破国外公司的技术和价格垄断,2012年,在大安寨会战和焦石坝会战中,围绕核心技术的一系列攻关开始了。
“钻头不到,油气不冒。”页岩气的开采不同于常规油气资源的开采。焦石坝地区地下溶洞多、暗河多、裂缝多,页岩气层易塌陷,钻头要在如此复杂的地层中“命中靶心”,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提高钻井的效率,中石化江汉石油工程公司50809JH钻井队和录井队密切配合,认真对照、观察地层岩性变化,结合临井地层资料对比分析地层,为优选使用钻头提供准确的地质参考,并积极配合钻头厂家共同分析研究,进行个性化钻头设计和使用。
江汉石油工程钻井一公司50809JH队长唐凯介绍说:“之前我们在龙潭组的时候采用牙轮+螺杆定向钻的模式。采用了PDC钻头进行定向施工后,平均机械钻速高达17.09米/小时,为全井提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公司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钻头钻具的提速方案。在导眼时,针对加不上压、钻速低等技术,开发26″强化钢齿牙轮钻头;开发16″钢体金刚石钻头和244等壁厚螺杆的组合,使得一开时的钻井周期上缩至1.5天,创同井段机械钻速最高纪录……他们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各井段专用钻头钻具方案,使得牙轮钻头逐步占领焦石坝市场,金刚石钻头逐步替代其它公司产品。
在谈到第一台国产化2500型压力机组的使用时,刘祖林自豪地说,“江汉石油工程机械公司生产的第一台2500型压裂机组就是我们中原井下参与试验的”。在试验第一代的混配车时,四机厂与中原井下给做了大量实验和改进。
“当时试验时,现场遇到混配车动力不足,根据我们的经验和四机厂的讨论后,直接调集一个大的发动机,增加了95匹马力,多次试验后发现效果很好。就这样固定下来,他们现在造的第二代混配车非常好。”刘祖林兴奋地回忆。
中原井下与四机厂的“互动”后来又延续到了3000型压裂车的实际测试上。“试完后,就直接在井场召开了现场研讨会,不包括口头的,书面的问题就提出了38个。”刘祖林说。
类似的合作,还有像输砂系统的改进,混配系统的提升等,都是四机厂与井场实际作业队伍进行试验,不断改进。在总结与江汉石油装备机械制造厂的合作时,刘祖林说,“这些年,中原井下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四机厂做了很多实质性的工作”。
机械制造厂与井队的良性互动,带动了在页岩气压裂方面一系列的革新。
2013年6月,4台3000型压裂车作为主力设备,全程参与了焦页1-3HF井15段的压裂施工,创造了国内页岩气压裂施工同等规模作业用时最短纪录。
2014年4月,在焦页8-1HF井,首次成功开展了钻头、螺杆钻具全井风险承包业务,江钻股份承包完成井段的平均钻速达8.0米/小时,提速效果创造工区最快施工记录。
最新研制的三桶可分离输砂器,动力达到1200马力,满足长时间连续作业的要求,解决了原100桶混砂车排量不足、压力低、共用两台车操作复杂等问题,成为页岩气施工中必备机型……
无论从钻井还是到压裂,焦石坝工区基本上实现了装备和配套工具的国产化。
责任编辑:刘淑菊
打造“一站式”开发模式
—访中国石化石油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宗铁
我国页岩气开发会有一个新的飞跃。这取决于自有技术带来的低成本、高性价比。
文/本刊记者 于 洋
没有哪一个矿种,曾经像页岩气这样身负“奇迹”之名。也没有哪一个矿种,遭遇过和页岩气样的热捧与冷遇。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宗铁亲眼见证了中国石化页岩气从无到有的过程。他认为,页岩气的“大起大落”并不利于行业发展。它应该是个稳步推进的过程,当积累到一点阶段后会有较大的跨越。
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宗铁,听他讲述涪陵页岩气开发的经验。
五年培育
中国石油石化:目前,涪陵页岩气开发已经可以实现完全的国产化开发。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是何时开始对页岩气技术的储备呢?
宗铁: 2009年,美国的页岩气开发取得实质性突破,这对我们的触动非常大。中国是世界上页岩气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如果我们在页岩气开采技术上取得突破,那么在中国也会掀起一场能源革命,将极大缓解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
按照中国石化的部署,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组织进行多专业、多工种的联合攻关。2009年下半年,我们组织高管技术人员到北美去学习,现场调研,进行技术交流,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从2010年开始和国外大的技术服务公司在国内进行合作,这个阶段同时启动了我们自己的联合技术攻关。这一时期启动的联合技术攻关的专业达到了八、九个专业。
中国石油石化:这种联合攻关是何时见到成效的?
宗铁:2011年已经初见成效,主要体现在:第一,对页岩气进行“井工厂”模式的设计,包括技术设计、生产运行的设计,基本成型;第二,在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取得进展。
2011年,我们自己设计,布置了七、八口页岩气、页岩油井。这实际上是一个初步的应用,国产化率达到80%左右。通过七、八口井的探索实践,加上关键技术的进一步攻关,到2012年,基本上形成了一套页岩气开发的配套技术体系和设计思路。
2012年,这套设计思路和集成技术基本上在中国石化的各个页岩区块进行一个面上的推广。最后一项关键技术——泵送桥塞经过持续攻关,近期也达到了预期目标。这样,到目前,这套技术就完全成熟了。
从2012年下半年到现在,涪陵页岩气的勘探开发的技术,就是我们系统技术的成果。焦石坝的开发,基本上用的是国产技术,这种大规模的开发,在我们国内是第一次。当然它是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的。
涪陵优势
中国石油石化:在实现页岩气技术国产化、系列化上,您觉得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有哪些自己的优势?
宗铁:技术问题是关键。页岩气开发有一个成本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落到技术上。要结合中国页岩气的特点,开发出配套技术。现在好多专家说中国的页岩气冷下来了,我不这样看。我反而认为,在国产技术成熟的情况下,我国的页岩气开发会有一个新的飞跃。这一定取决于自有技术带来的低成本、高性价比。这种配套技术一定是集团式的运作模式,不是哪一个专家能够解决的,因为这个配套技术包含的内容太多。
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前期进行了5年的学习、摸索,我们总结出来,一定要有适合中国页岩气储层特点的自有的配套技术。
中国石油石化: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的技术优势,为什么能在短短5年内就形成?
宗铁:其中的秘密就是联合攻关。联合攻关,就是在全国各个地区,根据各个公司的特点、优势,让他们参与到大兵团式的多工种的联合攻关来,发挥各自所长。我们的探索实践,是有分工的。有的是胜利石油工程公司在做,有的是江汉石油工程公司在做,有的是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在做。这样的平行运作,不仅技术攻关质量好,而且速度也非常快。
中国石油石化:除了技术优势外,涪陵的成功还有没有其他因素?
宗铁:我们还有一批有经验的技术服务和施工队伍,这是降低成本、高效开发的保障。光有技术也不行,一定要将技术的完整性和施工队伍的经验、作业效率、技术服务的适应性结合起来。
不可否认,在页岩气开发上,我们和很多企业相比都有优势。我们有意识地培育了一支专门从事页岩气技术服务和施工的队伍。我们拿出专项资金、选出人才送到国外进行培育,从设计阶段就让这批技术骨干介入,在装备上给予配套扶持。
从装备、技术、人员这三个方面,我们是花了大力气的。整整五年的培育,没有战略眼光的企业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这是我们的优势,现在看来我们的这个优势越来越明显。
一站式服务
中国石油石化:经过5年的探索实践,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形成了一套怎样的页岩气开发模式呢?
宗铁:公司在2012年整合重组后,目前包括钻井事业部、测录井事业部、井下特种作业事业部、海洋石油工程事业部和国际事业部5个专业事业部,地球物理公司、工程建设公司、石油机械公司3家专业公司和8家石油工程地区公司、两家专业研究机构,这就为我们打造“一站式石油工程服务”提供了条件。
在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上,经过近五年的学习、吸收、攻关和探索实践,我们形成了包括选区评价、“井工厂”设计、定向长水平井钻井、油基泥浆应用、高强度固井、泵送桥塞射孔联作、分段压裂、排采技术等在内的一套页岩气开发技术系列。这套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
搞页岩气不是请一两个专家去说说思路和方法,页岩气的区域特点非常强,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做工作。针对各地特点,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像选区的评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寻找“甜点”,要在上百平方公里找到“甜点”,需要很多专业细致的工作,应用到非常多的技术方法。选好区块,接下来就是配套技术问题。针对一个区域,我们可以有多种技术方案,如何进行钻井,怎么固井,用什么泥浆体系,水平段打多长,如何实现最优效益,如何完井,怎么去分段,用什么方法去压,最后用连续油管钻塞还是油管钻塞,怎么排采,怎样固井……都能提供完整的配套服务。
涪陵页岩气区块的优质、高效开发也充分说明了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可以为页岩气开发提供从选区评价到交钥匙的低成本一揽子解决方案,具备系统性、先进性、适用性、经济性等明显优势。
中国石油石化:现在很多企业非常羡慕涪陵的成功,尤其是民企。涪陵页岩气作为示范项目,是否有些心得可以和大家分享?
宗铁: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在民营企业准备进军页岩气区块,其实还有一些问题要引起注意。大多数民营企业并没有对页岩气实际探索的经验,而页岩气的开发又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如果小企业没有任何技术基础,依靠国外公司提供技术,也做不到合理的配套技术研发,那么开发效果会大打折扣。
中国石油石化: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不仅在中国页岩气区块开发上积累了成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并且还走出国门,参与到了北美与加拿大页岩气区块的开发上。在未来,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在技术上有哪些发展的方向呢?
宗铁:一是深层页岩气的勘探开发。现在中国开采的页岩气大部分都集中在2500米以内的区块,而在4000~4500米深度,我们也发现了大量优质的页岩气储层。下一步攻关方向就是要从配套技术上解决深层页岩气的勘探开发。
再一个就是对相对贫气的区域进行有效开发的问题。我们前期的区块评价是为了找出页岩气的“甜点”,目标是针对储层中页岩气丰富的区域,而大量的面积是页岩气的贫气区。这是我们下一步要进行技术攻关的重要方向,从国家层面上来说,也需要有方向性地解决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刘淑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