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生活  >  史鉴
中亚气龙来华始末
2014年10月17日 09:40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郭金龙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来自万里之遥的中亚天然气,又一次演绎着丝绸之路上的传奇。

  文/郭金龙

  中亚天然气管道投产仪式,原定2009年12月14日上午10点开始,结果11点半还没有开始。因为四国元首的车队受到数万人的夹道欢迎,来宾能感觉到土库曼斯坦整个国家都沸腾了。当日上午,暖阳高照,整个巴格德雷合同区喜庆气氛空前。通往阿姆河第一天然气处理厂的道路两侧,近4万名当地百姓身着节日盛装,挥舞着四国国旗,夹道欢迎。处理厂门前,近百名中国石油员工汇成红色海洋,数十名土库曼斯坦大学生在悠扬的四国传统民族乐曲声中翩翩起舞,阿哈尔捷金马姿态优雅地微微颤首轻曲右膝,欢迎贵宾到来。

  这条陆上大动脉,穿越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进入中国新疆,连接西气东输二线,将天然气输送到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最终到达香港。

  能源动脉丝路启动

  土库曼斯坦首任总统尼亚佐夫2006年4月从阿什哈巴德飞抵北京,开始第三次对华国事访问。此行的意义对于两国都格外特殊。尼亚佐夫总统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共同签署了一份关于天然气项目的合作文件。正是以此为开端,中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的长输管道项目正式启动。

  在丝绸之路上修建能源通道绝非易事。因为中亚国家的不少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当年苏联反华宣传的阶段,对中国人不信任。新的天然气管道修建将牵动中亚、俄罗斯、中国和西方国家等各方的敏感神经。长距离管道除了要跨越国家间广阔的地域距离外,更要跨越语言、思维习惯和各国利益的差异。

  苏联解体前,里海沿岸只有苏联和伊朗两个国家。苏联解体后,里海沿岸的国家增至5个,里海的法律地位和归属问题随之而生,并且由于里海被誉为第二个波斯湾而更加复杂化。里海划分争端的实质,也就是里海资源之争。

  俄罗斯和伊朗长期控制着里海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通道,沿岸的独联体国家输出油气只能通过俄罗斯。俄罗斯从土库曼斯坦购买天然气,然后运往欧洲赚取差价。土库曼斯坦向俄罗斯出口天然气当时是1000立方米40多美元,但俄罗斯卖给欧洲则是1000立方米130多美元。俄可以从中赚取八九十美元,利润惊人。

  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当时土库曼斯坦除了通过俄罗斯管道出口之外,没有其他办法,不朝俄罗斯方向管道输气,天然气就无路可走。20世纪90年代中期,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发生了争执。为此,尼亚佐夫曾一气之下下令停止了对俄的天然气供应。这对俄罗斯来说也有损失,但损失更大的是土库曼斯坦。天然气收入占土库曼斯坦预算收入1/3以上,没有天然气的收入,土库曼斯坦受不了。

  “如果你们不满意我们的这个运输价格,那么你们就用飞机去运吧!”半年以后,土库曼斯坦还得去跟俄罗斯谈天然气出口问题。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副总裁切尔诺梅尔金态度强硬地说。

  土库曼斯坦要摆脱这种被动的单向出口问题,必须让能源出口多元化。而中国又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有着稳定的市场需求。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又离土库曼斯坦最近。因此,中土能源合作也很符合土库曼斯坦的利益。至此,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终于浮出水面。

  在中土两国元首的见证下,2007年7月,中国石油与土库曼斯坦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中土天然气购销协议和阿姆河右岸天然气产品分成合同。

  建设速度是竞争力

  在土库曼斯坦打开局面之后,中国相继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两个管道过境国签署相关协议,一条气势恢弘的跨国天然气管道开始清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但实现跨国管道宏伟蓝图的条件和最严峻的挑战,是过于短暂的工期。

  按照协定,从2007年7月项目签署到最终通气,只有28个月时间。像这样规模的长输管道建设,一般需要五六年的时间。时间不够,但是别无选择,必须创造性工作。因为土库曼斯坦也不是只与中国谈管道,对中亚天然气感兴趣的世界主要国家和利益集团,都从各自立场出发对中亚能源外运通道提出各自的方案。

  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披露后,俄罗斯就同哈、土签署了政府间协议,将修建年运输能力2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管道,并改造原有管道增加外输量。欧洲各国也在积极推动建设跨里海,通过高加索抵达欧洲的管道。印度、巴基斯坦也在积极推动建设将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运抵印巴的管线。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比拼的是将意愿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和速度。谁建得快,气就是谁的。速度就是竞争力!从纸上的蓝图到建成管道,复杂程度难以想象。长达1835公里的中亚管道,不仅要穿越沙漠、山川的天然险阻,而且要克服钢管资源的瓶颈,克服不同国家间的巨大差异。最核心的就是资源和建设标准两个问题。

  这两座“大山”横亘在面前,中国石油打出“组合拳”,即单线变双线+直线改螺旋+提前锁定管材+利用国际资源+创新运输方式。

  打出漂亮的组合拳

  这套组合拳最核心的是两招。第一招,单线变双线。将最初设定的1422毫米口径单线敷设改成1067毫米口径双线铺设,解决了国内生产力量不足和钢材资源不足的问题。第二招,直线变螺旋。虽然是两个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因为这代表着两个标准。中国管道大多使用螺旋管建设,而中亚国家的管道标准是前苏联的直线管,如果沿用直线管标准,所有管材资源将依赖进口,难以发挥国内钢厂的能力,工期和造价也难以控制。只能说服中亚国家接受中国的螺旋管技术。从直线管改成螺旋管,至少省下了6亿美元。

  天山以北的阿拉山口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2008年整整一年中,无数根巨大的钢管从这里出境,优化的运输方案将原来每节车皮装载4根管改为装载5根。仅1根管的差别,就节省车皮8000节,节省运费4000万美元。可见其运输规模之大。管道建设高峰期,10天焊接的钢材就相当于一座“鸟巢”的用钢量。而国内同步建设的西二线所用的X80级钢更是国际钢材中的“金钢”。当年,全球80%的X80级钢材被中国使用,带动了中国X80级钢材的生产。

  中亚管道公司的“组合拳”打得漂亮,为项目快速推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28个月的每一天,对于中国石油人来讲都形同上战场,建设工人们在冬季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踏冰卧雪,在夏季40多摄氏度高温下顶着似火骄阳。

  在管道建设紧锣密鼓进行的同时,另一路中国石油的大军正争分夺秒地在土库曼斯坦建设大气田。中土供气合同中所规定每年输送的300亿立方米天然气,主要由阿姆河右岸大气田承担。合同签署时,这里还是一片沙漠。从勘探、开发高含硫气田,再到在沙漠中建成年处理能力5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处理厂,工期只有18个月,而同等规模的工程国际上一般也需要四五年。

  和时间赛跑再提速

  阿姆河右岸,被称为世界上最为干旱的地区。环境恶劣,当地社会依托条件更差,物资匮乏。诸多困难使其同样成为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许多国际能源巨头投来怀疑的目光。由于资源缺乏,工程需要的水泥、砂石等都要从400公里外甚至国外采购运输,其他工程物资则必须全部进口。该工程总计共输送建设物资达1.4万节车皮,其中大部分物资来自中国。项目建设高峰时期参建员工达1.5万人。

  中标阿姆河天然气项目的中国石油东方物探公司,采用24小时不间断的采集方式作业,其中一个工作队创下一个月工作量等于过去“对外合作队”时10个月总工作量的纪录。

  “以前我在的钻井队,6年打了5口井,3口报废、1口井喷失控。而你们居然在7个月里成功钻出3口井,太令人惊叹了!”有位在外国钻井公司工作过的土库曼籍员工用“惊叹”二字表达了对中国石油人的敬意。

  同样感到惊叹的还有土国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他2008年9月18日到处理厂建设工地时,千军万马刚刚在沙漠深处摆开战场。时隔一年后的2009年11月10日,当他第二次来到这里时,这里已经成为钢铁森林,一座现代化的天然气处理厂拔地而起。走进生产调度室指挥中心,目睹精良的设备和先进的生产工艺,总统动情地说:“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么多装置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建成。你们所完成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克服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处理厂建设得这么快,我没想到。这个项目凝结了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非常感谢中国石油建设者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衷心感谢胡锦涛主席,感谢勤劳的中国石油建设者。”

  气龙惠四国同相庆

  历经28个月奋战,中亚天然气管道2009年12月14日投产。这是个激动人心的日子。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畔,四国元首集体亮相,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共同开启通气阀门,我国规模最大的海外天然气项目通气投产。

  土库曼斯坦把这次竣工庆典当作全国的盛典来办。将近全国1/4的人口坐着大车小车或者步行,从四面八方赶到庆典现场所处的这片荒原。许多人从当天凌晨3点多就陆续聚集在现场。时值隆冬,气候寒冷,又没有地方住,大家就围着篝火跳舞,依偎在一起取暖,等了一宿,跳了一宿。

  土库曼斯坦人民有理由这么高兴。这条管道首先对土库曼斯坦影响非常大,输送给中国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土国天然气出口量增加一半以上。土国2008年出口商品气才470亿立方米,新增的这300亿立方米气中,有200亿立方米是因由中国投资和开发建设新增的。中国的庞大市场,使土国天然气出口效益大增。

  中亚天然气的引进,按照一期工程300亿立方米计算,相当于中国2008年天然气总产量的40%。2006年6月,土方又增加了一年100亿立方米的份额,每年向中国的输气量达400亿立方米。

  搭上这条管道巨龙,乌兹别克斯坦也积极向中国出口天然气。2010年,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签署协议,每年向中国出口100亿立方米天然气。哈萨克斯坦向中国出口天然气事宜也提上了日程。

  这笔资源,对中国的能源结构改善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条管道未建前,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仅为3.8%,每年500亿立方米天然气引进后,天然气资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达到了5%以上。如果按照等热量来折算,使用这些天然气相当于少排放了1.6吨的二氧化碳、180万吨的二氧化硫、45万吨的粉尘。如果把这些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凝固成固体,就相当于在1万平方米的地上,堆起了一个百米高山;如果用火车皮拉,则需要1.8万节,可以从北京一直排到天津,对中国环境的改善作用之大可想而知了。

  责任编辑:陈尔东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