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炼化
【炼化】车间里的人情味儿
2014年10月23日 11:26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谢文艳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通过人性化管理,弱化身份差异,倡导人性关爱,大庆石化开发公司编织袋车间俘获了员工的心。

  文/谢文艳

企业把员工当上帝,员工抢着干重活儿。 供图/王华清

  7月14日,笔者慕名来到大庆石化开发公司编织袋车间。所到之处,环境干净整洁,岗位井然有序,员工精神焕发。没有闲聊、没有怠工,不是紧张地工作,就是几人围在一起商讨生产问题,处处展现出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编织袋车间承担着大庆石化公司所有产品的包装任务,现有员工578人。人员构成有职工、子女合同工、家属工、市场化用工、占地农民工、有偿解除合同人员、劳务社会用工、大集体8种成分。

  员工之间身份不同,分配标准不一样,相互攀比,发生矛盾是正常现象。可是,在这样复杂的结构下,所有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在经营性企业困境重重的大趋势下,这个车间却成为开发公司实现扭亏为盈的主力军,企业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

  是什么使这里如此的与众不同?开发公司总经理王忠良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在这里工作的人,都是我们的员工,员工也是上帝。只有真正俘获了员工心灵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无往而不胜。”

  人情味儿,赢得员工认同

  编织袋车间苦、脏、累是出了名的,噪声大、粉尘多、劳动强度高。以缝纫岗为例,每个工人每班要完成2500条成品袋的生产任务,就连上厕所都是跑着去跑着回。

  面对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带好队伍呢?

  车间班子成员结合公司实际,提出了实施人性化管理的想法。目的就是要弱化身份差异,倡导人性关爱,讲究尊严平等。

  员工的心,企业的根。为了了解员工的心思,打开工作局面,班子采用深入现场的“零距离沟通”、信息反馈的“双向沟通”、解决问题的“诚意沟通”、结果公开的“开放式沟通”的四沟通方法,畅通沟通渠道,采取问卷调查、经理信箱、民主评议干部等形式,征求员工意见和建议,缩短彼此距离。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管理者意识到,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要尊重和关爱员工,创立自己的关爱文化。

  车间女员工比较多,女工们到了“特别时期”,很难完成定额。车间为女工建立了《经期呵护台账》。“今天,你可以少匝几包”,班长的一句问候,深深地温暖着女工的心。车间还为造纱、圆织等环境较差的岗位,设计制作不同高度的软面工作椅,告别了铁管冷板凳。

  富有人情味儿的企业文化,如同一颗“定心丸”,让员工心气顺了。

  育人才,员工与企业共命运

  效益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编织袋生产过程基本上是固定的原料、固定的配比、固定的工艺。但是,扭亏解困、挖潜增效就需要打破一些固有的模式。车间领导班子转变思路,大胆创新,放手让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攻关,攻克生产成本偏高的瓶颈。

  “管理最忌讳的是唱独角戏,要生产优质产品,更要培育输送人才,打造企业与员工的命运共同体,让企业创收,让员工实现自身价值。”车间主任孙贵春这样总结。

  信任的力量是巨大的。造纱主操张占英为了不负重托,利用半年的时间,吃住在生产现场,反复试验,通过改变原料生产厂家、调整低附加值原料加入量等措施,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成功将原料成本每年降低了500多万元。

  “当时边生产边做试验,库存仅剩50万条,再晚一周的时间就会使上游生产单位全线憋停,成功的机会只有一次。” 张占英既骄傲又心有余悸。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张占英不仅为企业做出了贡献,而且能力得到了真正的锤炼,多次被同行业邀请授业解惑,成为塑编行业名副其实的专家。

  榜样的力量不断爆发出正能量。制袋班班长高洪涛,一心扑在生产上,几年来提出合理化建议30多项。二合一袋涂膜生产过程中产生夹层气泡,操作工不得不切口放气,人为造成了废品,还容易混入到合格袋中,给产品包装带来了麻烦和隐患。为解决这一难题,高洪涛吃不香、睡不好,整天在设备旁琢磨解决的办法,终于发现多加一个导辊可提前将气赶出去的办法,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仅这一项改造,每年就可减少废品损失53万元。

  激活了人这个最积极的因素,企业便真正地驶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成就感,员工对企业负责

  7月11日,车间的公示板上显示,农工李金影再次排在“个人产量排行榜”榜首。编织袋车间通过目标激励,开展个人产量排名竞赛。这项活动已经坚持了20年。由于月个人产量排名第一,再加上“金牌员工”的加奖,她6月的工资结算总额为7297元,收入几乎是普通员工的一倍。李金影说:“在这里能找到成就感,凭本事吃饭。只要有技术有责任有能力,企业就不会亏待你。”

  编织袋车间真正践行了合同工与外用工“同工同酬”的管理机制。曾经在2013年离职一段时间的4名家属工,又重新回到了圆织岗。她们说:“这里公平公正,受尊重,换了几个工作,哪儿都没有这好。”

  编织袋车间员工文化水平、认识能力、个人素质、个人诉求差异很大,但是在“人性”上是相通的。“要把自己的脚跟站在员工的一边,像关心亲人一样,尊重他们帮助他们,你怎么对待他,他就怎么对待你。”车间党支部书记郭东伟深谙每名员工的心理。

  几年来,车间先后解决了岗位类别划分、奖金系数分配、产量定额标准、新员工工资分解、劳保用品发放等员工关注的问题208项。其中,为了照顾“两地分居”困难家庭,这个车间接收安置了29名家属工。虽然是临时用工身份,工资也不高,但能与爱人、孩子团圆,她们也很开心,都争着抢着去倒班岗位,干计件重活儿。

  为了让员工人人有奔头有目标,2007年起,车间开展年度“金牌员工”评选活动。不仅有职工参与,也有子女工、农民工参与,同样享有每月500元的奖励;2011年在“金牌员工”活动的基础上,车间又开展了“争五星,做文明员工”活动,将评选时间改为一季度一次,极大地调动了员工学技术、练本领、提技能的积极性。

  为了提升员工责任感,车间开展了“我的岗位我负责”主题大讨论活动,把讨论内容汇编成册,发到工作岗位上,供全体员工学习借鉴。2012年起,车间开展了“操作规程我来讲”活动,每名岗位员工都讲操作规程及安全风险点,并把7个关键岗位的标准动作和技术要领,制作成PPT课件,让精准操作有了依据。

  人性关爱,让员工有了尊严,找回了自信,员工也深深地爱上了企业。一位有着20年打工经验的外用工这样说道:“到处打工,还是这儿最好。这里钱有准儿,人有味儿,环境没的说,同事就像亲兄妹!”

  责任编辑:石杏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