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视点
深海开发的“数字思维”
2014年12月17日 10:47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郑 丹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访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油总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恒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推动深海油气工程技术发展,曾恒一院士积极建言献策。 摄影/张远高

  专 家 简 介:

  曾恒一,我国著名的海洋石油工程专家,海洋工程技术领域开拓者之一,1989年被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能源深水油气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13年7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会上,他与国家海洋局高之国研究员共同作了“建设海洋强国研究”的讲课。

  加强我国深海油气开发要,做到“三个结合”、突破“两个瓶颈”、建设“四大工程”。

  文/本刊实习记者 郑 丹

  “稳步提高国内石油产量,加强渤海、东海和南海等海域近海油气勘探开发,尽快突破深海采油技术和装备自主制造能力,大力提升海洋油气产量。”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通知》中这样表示。

  走向深水,是我国海洋石油发展最具前景的战略目标,也是中国海油孜孜以求的方向。那么,为了实现深海油气勘探开发,中国海油做出了哪些努力,在工程技术方面实现了哪些突破?我国深水油气工程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未来应朝什么方向努力……针对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石油工程专家、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恒一。

  做到“三个结合”

  中国石油石化:曾院士,您好。为了提升我国海洋油气产量,中国海油付出了不懈努力。如今,公司正走在“二次跨越”的路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海油在资源方面做出了哪些规划?

  曾恒一:国家能源局的领导将国家能源和中海油的发展提到一个很高的层面上来鼓励中海油的员工:海洋石油是我国能源的希望所在、潜力所在、辉煌所在。中海油已经建成了“海上大庆”,并且提出了“二次跨越”的奋斗目标。

  “二次跨越”目标重点瞄准“深水、稠油、低渗”三大领域。中海油在渤海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海上稠油油田,在近海正在开发储量丰富的低渗油气田,在南海深水荔湾3-1大气田的建成以及陵水17-2大气田的发现为我们走向深水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这三大领域我们还面临许多关键技术难题需要突破。作为海洋石油人,我们深感肩负重任,勇于担当,应该有所作为。

  中国石油石化:您认为,中国海洋油气要尽快实现走向深水的目标,应该做出哪些努力?

  曾恒一:我国海洋石油走向深水,加强资源开发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多种资源开发相结合;二是资源开发与维权相结合;三是资源开发与海岛建设相结合。

  第一是多种资源开发相结合,即开发深水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和海洋能(波浪能、潮流能、潮汐能、温差能、盐差能等)资源相结合。我国南海是能源的聚宝盆,蕴藏了占全国33%的深水油气资源、占全国80%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和占全国90%的海洋能资源。

  第二是资源开发和维权相结合,即南海资源开发是我国主权的体现。南海“九段线”是我国南海海域的边界线,是属于我国的“蓝色国土”。开发“九段线”内的油气资源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一个切入点,是我们在南海主战场上宣誓主权的最好手段。今年,“海洋石油981”在中建岛南部打井,跨出了维权的最坚决一步,我们非常振奋。

  第三是资源开发与海岛建设相结合。现在海南省三沙市电力供应主要依靠28台柴油发电机组发电7000千瓦,而这些柴油发电机组所需的燃油和淡水要从海南本岛运过去。我们计划在南海建设大型温差能发电平台为三沙市供电,用绿色能源来照亮美丽的三沙市。

  突破“两个瓶颈”

  中国石油石化:今年9月,我国在南海发现了第一个自营深水大气田—陵水17-2气田。这标志着我国深水技术和装备发展取得了哪些进展?未来,将攻关哪些方面?

  曾恒一:多年以来,我们集中对六大深水技术进行攻关,而且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这六大技术是:深水钻完井技术、深水平台技术、深水海底管道铺设技术和立管技术、水下生产系统技术(井口、采油树、海底防喷器、水下分离计量、增压等装置)、流动安全保障技术(用于保证水下几千米深的海底管道系统流动的安全)和应急保障系统技术。深水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成果的应用,使我们的深水油气勘探加快了从300米水深过渡到1500米水深的步伐,比如我们最近开发的水深1500米的气田荔湾3-1和新发现的陵水17-2大气田。

  目前,很多深水技术仍处在研发和攻关阶段,下一步我们想要从1500米水深迈向3000米或者更大的水深来保证深水油气资源的开发。

  在深水装备方面,包括水上装备和水下装备两部分。水上装备以我们的“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为代表。水下装备包括水下井口、采油树、防喷器、水下阀组、连接器、水下计量装置、分离装置、增压装置等一整套设施。

  当前,水下工程装备被国外少数几家大公司所垄断,所以我们一定要取得水下装备关键性技术的突破,加快深水装备国产化进程。

  中国石油石化:谈到深水装备,不能不谈到“海洋石油981”。作为我国首次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对加快我国深水装备的自主研发具有怎样的意义?

  曾恒一:“海洋石油981”创造了六项世界首次的最先进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纪录。它是产、学、研相结合、凝聚着我国海洋工程专家智慧的创新成果。2006年开始,我们的研发团队结合国家“863计划”开展了前期研究,针对当时世界最优秀的四种半潜式平台类型,结合我国南海台风与内波流的灾害性环境进行了数模及水池模型试验的全面比对分析,提出了新的半潜式平台方案。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基本设计等后续的设计工作,在建造过程中,攻克了特殊大型结构节点建造工艺及高难度焊接工艺的关键技术,2012年建成投产。目前“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深水成功地钻探了14口井,作业水深已达2542米,并且经历了多次台风的严峻考验。

  目前,我们已经组建了一个以“海洋石油981”为旗舰的深水作业舰队,这个深水舰队在西沙中建岛南部进行的油气资源开发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未来的深水油气资源开发中,我们将吸取经验,提高研发水平,向更远的目标发展。

  建设“四大工程”

身后有了“海洋石油981”,中国海油迈向深海的步伐更加坚定。 供图/曾恒一

  中国石油石化:为了推动南海油气资源开发,您提出建设深水“四大工程”。目前,这些工程进展如何?

  曾恒一:南海深水“四大工程”都是世界级的工程,包括南海远程补给基地、天然气水合物新型工程装备、大型温差能发电平台和深海空间站。

  第一大工程是南海远程补给基地。南沙群岛距离大陆2000多公里,如果中间没有一个作为物资供给、应急救援和人员倒班的补给基地,我们要实现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是不可能的。建设远程补给基地提出了三个方案。一个是岛礁方案,我们称之为“中途岛”方案。第二个是大型浮式基地方案;第三个是建造人工海湾方案。目前这一项目还处在前期研究阶段。

  第二大工程是天然气水合物新型工程装备。我国南海有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我们计划建造世界先进的大型试采装置,在2020年实现海上试采。

  第三大工程是大型温差能发电平台。温差能是海洋能的一种,温差能发电是利用海面上较高的温度和几百米水深以下较低的温度的温差(大于20℃),让低蒸发介质蒸发,驱动汽轮机发电。

  第四大工程是深海空间站。在我国南海作业,面临着台风、内波流这样一些灾害性环境。一旦台风到来,水面设施将全部停产,人员也要全部撤离。如果我们能把装备、设施全部放在3000米的水下,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深海空间站的设想包括在水下建造星级宾馆、适于人工作的控制中心、核电站(热站)、ROV(水下机器人)和其他设施。目前,国外也在进行深海空间站的研究,但都没有实施。

  开展南海深水“四大工程”研究,是属于战略性、技术储备性的研究,首先突破关键技术为今后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石油石化:近年,在实现深海油气清洁、低碳的勘探开发方面,中国海油采取了哪些举措?

  曾恒一:海洋油气开发本身就要耗费能源。比如,我们在渤海形成2000多万吨产能时,每年要耗费8亿立方米天然气和10万吨原油,而且要排出近400万吨的二氧化碳。我们正在研究将小型核电用于渤海稠油开发,用于“四大工程”中的远程补给基地和深海空间站;将清洁能源用于深水油气资源开发,为国家的节能减排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中海油在积极引领与推动LNG(液化天然气)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从海上气田开发的FLNG装置到船舶、汽车对LNG的应用都进行了大量研发工作,因为LNG是很有发展前景的清洁能源。

  责任编辑:侯瑞宁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