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几代孤岛人植槐育槐,为槐林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槐花笔会”成就盛名。
○文/李海鹰 贾新青
孤岛,坐落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上的一座小镇,北临渤海,南靠黄河,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
半个世纪之前,这里曾经是盐碱荒滩、杳无人烟,人称“山东北大荒”。每年的汛期,泛滥的黄河水把孤岛和大陆隔开,内外音讯中断。工作、生活于此的人们多么渴望,有朝一日,这里也能成为一片怡人的绿洲。
山东北大荒披绿装
黄河水日夜奔流,将黄河中上游打坝用的柳枝冲积下来,孤岛逐渐繁衍出几万亩的柳林。因此,1956年以前,由五六个人组成的孤岛林场,主要任务就是看护这片自然生长的树木。
黄河水也给孤岛运来了沃土,让孤岛适合造林的面积越来越大,孤岛林场逐渐发展到百余人,1957年,一场浩大的人工造林会战开始了。
人们太渴望绿树成荫的居住环境了,因此人工造林也有些“饥不择食”,杨、柳、榆、槐……有什么种什么,两年时间里,树种了一万亩,但除了刺槐外,其他树都被疯狂的茅草“吃”掉了。这让人们意识到,要想成林必须选择适合的树种。
通过观察人们发现,刺槐根系浅,能够迅速吸收土地表层的水分和养分,生长快,繁茂的树叶如同冠盖,很快就能遮住阳光,杂草不能生长,大面积造林不需要人工管理,同时耐干旱、耐瘠薄,非常适应黄河三角洲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集诸多优势于一身的刺槐,寄托了人们荒滩变绿洲的无限梦想。1960年1月,孤岛林场更名为共青团林场。共青团山东省委动员济宁、青岛、惠民、菏泽7个地市3507名团员青年开赴孤岛地区,进行植树造林大会战。
“青年干得欢,大战渤海滩,造起万顷林,木材堆成山”,“黄河万里送沃土,渤海健儿奋双手。劈开荆棘建新舍,定叫荒岛变绿洲”。3月9日,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在团山东省委书记林萍、惠民地委书记王成旺的陪同下亲临植树造林工地看望团员青年,与大家共同植树,并饶有兴致地写下了两首脍炙人口的诗。广大团员青年深受鼓舞,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开荒造林近万亩,迈出了让荒滩变绿洲的第一步。
胡耀邦的挥锹助阵无疑为人们平添了刺槐种植的信心和斗志。1963年12月,济南军区军马场成立。一批批军垦战士扎根于此,用青春和汗水及至生命开荒植树、建设家园,誓为“山东北大荒”披上绿装。
刺槐的种植在1976年遭受到严重干扰。因黄河改道,需疏通新的黄河流路,几万亩槐林被砍伐殆尽。一时间,土地沙化严重。春天,干燥的热带季风卷着细沙盖住孤岛上空,可谓:春风扬沙遮人面,秋雨三日又汪洋。
决不能任由风沙侵袭!1976年至1985年的十年间,数千名官兵职工、家属子女战天斗地,吹响“植树造林,守护家园”的号角,采用人工植苗与机械播种相结合,建起刺槐林10余万亩,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人工刺槐防护林。
一棵棵幼苗,在几代人汗水的浇灌下,终于长成一株株参天大树、一道道绿色屏障,挡风沙、遮风雨、保水土,数十年如一日。每逢阳春时节漫步槐林,槐花盛开如飞雪落云,仿佛置身仙境一般。
槐林绿意惠恩泽
胡耀邦亲手种下的“手植槐”已融入孤岛十万亩枝繁叶茂的槐林,如今无处寻觅。彼此伴生又各自倔犟钻天挺立的槐树,以浩大的阵势向人们昭示着最朴素的物竞天择,也勾画出生态孤岛的初步轮廓。
孤岛和她的人民尽情享受着槐林绿意的恩泽,这其中也包括今年已76岁高龄的袁础老人。他和槐林有着一份更深的情节。
袁础清楚得记得1984年3月10日这一天,是他与槐林结缘的日子。这一天,时任东营市河口区副区长的他代表区政府参加桩古十井的祝捷大会。汽车驶过一片片荒滩碱地,袁础突然直起身子,被窗外的景色惊呆了——一棵棵刺槐牢牢扎根荒滩,宛如一条气势磅礴的巨龙沿着黄河故道蜿蜒开来……这就是孤岛万亩槐林。他诗兴来潮,当即咏出了“刺槐挺拔独自豪”的诗句。他正驻扎河口参与筹建,对黄河口人荒滩创业的艰苦深有体会:“槐林坚韧、执着向天生长的姿态,不就是这种创业精神的绝美写照吗?”
一份“槐林情结”,就是从这一刻起播种在袁础心中。1989年底,他被调至孤岛采油厂担任党委副书记,工作就在槐林之中,命运将他与槐林拉得更近了。
春天,他看着万亩槐林抽枝吐绿;夏天,他和石油工人们在这儿纳凉;秋冬,槐林为他们挡沙尘遮风雨……为何不在槐花盛开的季节,邀孤岛的文朋诗友赏槐花、抒槐情,用诗文吟咏槐林精神?这样的想法一出,当时兼任孤岛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的他很快把它变成了现实。
在袁础的发动下,经过孤岛采油厂文联的精心组织,1994年5月10日,胜利油田管理局、孤岛文联、孤岛采油厂联合举办了首届槐花笔会,30多名文学爱好者齐聚槐林,挥毫泼墨、吟诗作对……
至今,袁础仍保存着一张泛黄的《胜利日报》。在这张报纸上,以整版的篇幅记录了孤岛厂首届槐花笔会的盛况。这一年起,槐花笔会一年一度从未中断,至今已经举办了21届。
前人种树,后人取材。万亩槐林给孤岛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槐花笔会培育出的文学爱好者又将万亩槐林的美丽传播到四面八方,种槐人与咏槐人因这片槐而结缘。
潘春燕是孤岛厂一名文学爱好者。她的母亲是孤岛第一批拓荒者,也是孤岛槐林的最初奠基者。18岁的她与战友们来到黄河入海口,参加了荒原防风固沙植树大会战。每人每天挖300个树坑的艰巨任务让人筋疲力尽,洒下无数汗水,流过无数泪水后,他们用双手缔造出遍野的槐林。
从记事起,每年槐花盛开的时节,母亲都会带着潘春燕到槐林,只为亲手触摸一下当年种下的槐树。这片槐林承载了母亲太多的回忆和眷恋。参加工作后,潘春燕延续了母亲的那份槐林情结。每天提着样桶走在巡井路上,经过一棵棵槐树,她恍惚觉得它们就是一个个母亲的幻影,关爱着她,注视着她。她决定扎根荒原,把母亲与槐林的故事延续,把前辈精神里槐的风骨一直延续下去。
2012年,在首届黄河三角洲湿地槐花节“槐花正香”征文大赛中,潘春燕以母亲和自己与槐的故事为题材撰写的散文作品《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一举夺魁。
香结四海文朋诗友
《胜利日报》对首届槐花笔会活动盛况的报道让此项活动一举成名。1995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文联和《散文百家》联合举办的“石油与社会”全国散文大赛颁奖仪式与孤岛第二届“槐花笔会”合并举行,全国省市除西藏、台湾之外,都有作者奔赴孤岛参与这一盛会。1996年,孤岛厂成为“山东省作家生活创作基地”。
孤岛厂文联1999年与《山东文学》联合举办“大孤岛采风暨全国文学笔会”,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名文学爱好者欢聚一堂,畅游孤岛,处处播撒下文化的种子。
伴着5月槐香,孤岛的文化清香走出荒原,走出胜利,名动四海。越来越多的人觅香而来:著名作家刘玉堂,著名散文家林非、凌飞,著名诗人李小雨、寇宗鄂,山东省文联主席袁玉森,《山东文学》主编毕四海……
这些远来的客人因槐香结识孤岛,又因文香深深地记住了孤岛。孤岛槐花笔会另一发起人、孤岛厂文化管理中心干事王翠玲向笔者讲述了这样两个故事。
1996年,在广州白云机场候机大厅,3个陌生人热情地向王翠玲打招呼,茫然之际,其中一人说道:“谢谢你在槐花笔会上给我们准备的槐花饼,我还是第一次吃到呢。”王翠玲恍然大悟,原来在第一届槐花笔会上,为了尽到地主之谊,她精心为每桌客人准备了一盘香气四溢的槐花饼。
“你是孤岛的吧,我参加过你们的槐花笔会。”又一次,王翠玲跟随采风团到齐齐哈尔,一位当地人主动向她打招呼。每一次的偶遇都让王翠玲激动不已。作为土生土长的孤岛人,看到孤岛有着如此之高的知名度,她的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豪,而这些都得益于槐花笔会的魅力所在。
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作协、胜利油田管理局文联1996年7月鉴于孤岛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成绩和发展水平,确定孤岛厂代表胜利油田设立“全国文学创作山东中心作家创作生活基地”。2006年,孤岛厂槐花笔会被评为“胜利油田基层文化活动品牌”。
槐花笔会吸引知名作家频繁光顾,改稿会、征文比赛、名家讲课、外出采风等培训形式层出不穷。这都为孤岛地区的文学艺术爱好者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视野,继而激发出喷薄如泉涌般的灵感。
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一篇篇带着名家斧凿之后点石成金的文章,雪片一样飞出荒原。《太阳河》、《地火》、《作家报》、《山东文学》、《散文百家》、《诗刊》等全国闻名的杂志上开始频频出现孤岛作者的名字。
槐花笔会,将孤岛文学爱好者推出石油系统,推向全国。截至目前,孤岛厂共有山东作协成员5人,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百余篇,共编辑出版反映油田特色的报告文学集、散文集、诗集20余册。
随着万亩槐林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孤岛油地军三方携手打造“槐林品牌”,槐花笔会成为参与度越来越广、美誉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一次文学盛会。
2011年槐花笔会,吸引了200余名文学爱好者前来踏青采风,创作出的优秀诗文作品被收录于《新淤地》、《孤岛文苑》结集出版。2012年槐花笔会,组织了“槐花正香·百名作家进孤岛”活动,并结集出版《槐花正香》作品集,《山东文学》就此次活动特别推出了槐花节特刊。2013年槐花笔会,又组织了“走进孤岛相约槐林诗词(楹联)大赛”,山东省200多名作家、诗人、楹联爱好者走进孤岛,在万亩槐林参加了诗词(楹联)朗诵会……
槐花笔会,犹如一道道桥梁纽带,将石油文化、黄河口湿地文化、军垦文化广泛和谐相融,有力地促进了孤岛地区的文化产业建设,提升了孤岛人民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提升了孤岛地区的文化软实力。
孤岛油田,正朝着生态油田、绿色油田的目标大步迈进。
本文图片均由王国章摄影
责任编辑:陈尔东
znchenerd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