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江苏油田建成的北斗卫星应用平台,将各油区井、管网等固定设施和生产运行数据编织成一张 “天网”。
2016年1月30日-31日,吉林省发改委代表国家发改委在扬州基地组织对“江苏油田勘探开发生产卫星技术综合应用示范项目”(简称北斗卫星示范应用项目)进行了验收。
●“北斗导航定位终端”的现场应用,给油田工作人员配备了“领路人”。 摄影/范友林
作为全国首家北斗系统民用化的石油企业,江苏油田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努力,初步建成油田勘探开发生产卫星综合应用服务平台(简称油田卫星平台)。
在EPBP及GIS平台基础之上,油田卫星平台将各油区井、管网、集输站库等固定设施和各类生产运行数据编织成一张巨大的“天网”。这个平台不仅可以提供油田的即时生产状态,而且可以显示人员及车辆的位置、轨迹、关键生产业务信息和各种突发事件信息等。
该系统具有油田车辆导航监控、管网巡线巡检、油井工况监控、油气勘查开采监测、油田数据传输监控、油田生产应急指挥、油田管网风险分析、遥感专题信息提取和北斗授时等9大功能。经过4个月的平稳试运行,闪亮的“北斗”之星全天候地守护在油田的上方,为油田科学、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油田管理有了“领路人”
时间回溯到四年前。
2012年初冬,根据国家疏通河道、拓宽湖区的要求,江苏油田位于邵伯湖区废弃的庄9井正好在划定范围内。油田必须配合地方施工,对油井进行封井工作。由于已多年废弃,该井地面原貌已经破坏,经过三天寻查,用尽各种手段,井口仍未找到。
四年后的今天,当采油二厂工程师何志平手持“管线巡线和设备巡检终端”寻找报废的闵3井时,很快在半人高的乱草丛中找到了。何志平说:“利用北斗卫星导航,一天之内,已经成功地找到了4口地面位置不详的废弃油井,不仅减少了工作量,而且解决了废弃井探查的难题。”
北斗“管线巡线和设备巡检终端”的“指引性导航功能”,通过接收北斗平台下放的目标点位置及录入的坐标点信息,可以直接指引工作人员到任何井、站、管线及兴趣点。
江苏油田油区导航研发还包括“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及相应的“北斗导航定位终端”。民用地图上没有油田设施信息及道路信息,“北斗导航定位系统”通过累积上万公里的信息采集工作,完成了油田站库点及油区主要道路等油田路网信息描绘,范围包括江苏和安徽两省,将油田内部生产道路与公共路网信息进行了无缝融合。
“北斗导航定位终端”的现场应用,解决了油田重要场站无导航问题,给油田工作人员上井配备了“带路人”,可直接以语音提示的方式将技术人员导航到油田的主要井场道路、站库地点及油区驻地。
“我们自己油区的导航图、油区导航定位系统在生产中得以应用,既满足了站库、井网、管线及油区道路等设施的物理定位保密数据的要求,又改变了前往这些地方依赖一线人员陪同,单凭驾驶员记性的工作模式。”江苏油田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陈钧说。
去年7月、11月,江苏油田进行HSE安全大检查,检查组利用北斗导航功能,选择最佳路径直奔需要检查的油田站库,真正实现了“四不两直”检查,省车省力,减少了费用支出。
“救火队”变身“监察员”
采油二厂黄珏采油管理区工程技术组的刘军是黄珏油区的活地图。该油区“哪年建的管线,在哪里打的扭,湖底穿越在哪入的地,在哪出的头”他都如数家珍。只要他摸一摸,听一听,就能判断哪根是水,哪根是油,哪根在用,哪根废弃。同事们经常说:“上井找管线就找刘军。”听说北斗技术要用在管网探查和管线巡线中,他着急地说:“快点啊,把我所知道的这片土地下的秘密告诉你们,我还有半年就退休了。”
以刘军代表的老一线技术人员,对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以最原始的方式详细地记录着这些谜一样的地下管网,用大量的精力高度关切着油田生命线的正常运行。怎样让黄珏油区管网浮现于地上,隐蔽随时可查,如何让动态信息随着管网的延伸而时时显示、实现监控?北斗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老一代技术人员多年的夙愿。
从理论上说,油田地下管网寿命为10年左右。但江苏油田位于水乡,土壤湿度大,钢质管道本体极易发生电化学腐蚀。甚至有些水塘、沼泽区域的管线三四年就要整体更换,加之百姓耕地、烧荒、建房、挖塘等环境影响,地下管网损坏现场更加严重,腐蚀穿孔经常发生。最多的油区一天发生几起,采油队大班变成了“救火队员”,每天疲于应付。
在追求高效高产的路上,江苏油田生产管理信息化与传统油田管理手段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矛盾日益突出。油田井、站场、管网这些敏感资料属于保密信息,不能在公网上显示。在抢占信息制高点的道路上,该如何管理这些散落油田各个角落的信息,成为油田管理者心头挥之不去的困惑。
如今,植入油区导航图的“管网巡线和设备巡检终端”将地下管网、井口及站库信息实时显示出来,工作人员将这个移动的电子地图带到油区现场,实现了地下管网的快速准确定位。
在各个油气田,巡线工作是确保地下管网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通过巡查来判断埋地管网是否泄漏、被人为破坏和压占违规建设等。过去的工作方式主要为凭记忆巡线等,对巡线人员行走轨迹也无从定位监控。同时,巡线工作量管理仍处于手工统计阶段。
现在,根据管网巡线需求,在移动的电子地图上开发出巡线、巡检管理系统。从平台上对巡线人员的位置定位、监控,对工作量进行下发、统计、评价,终端再向平台实时上报文字、照片和视频信息等,大大提升了巡线工作质量与管理水平。
“管网巡线和设备巡检终端”为油田一线工作配备了“透视眼”。巡线员根据北斗的准确定位进行巡查,并随时发送巡线信息,避免了以往巡线的盲目与误差。发现占压、施工等危及地下管网的现象,巡线员可以及时制止,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大大减少了管网的事故率。
“有了北斗系统,巡线员手持终端,边看屏幕边巡线,稍有偏差就会报警。提高了巡线的精准度,通过预知管线的埋设情况,可以对管线的管理防患于未然,对管线的维修、更换进行综合评价。在施工优化中进行辅助决策,在施工前进行地下油、水、光纤、电力等管网的安全避让。采油厂在管网隐患治理中的角色也由‘救火队员’变为‘监察员’。”陈钧说。
为生产管理配备“天眼”
如果没有基站,没有公共网络,信息如何传递,油井怎么管?那些散落在小岛荒滩中的油水井,由于偏远井站离信息管理平台距离较远,光纤铺设、立电杆及施工过程的措施费用较高,有些地区无线通信效果不理想,公共网络范围也布及不到。
采油二厂韦6区块管辖有7口油井,由于地处偏远规划建设时没有铺设集油干线,而是采用单井拉油。油井计量也没有手段,采取的是井口放油估算产量。当其他区块的油井己配备了信息化管理手段时,这里的油井还处于最原始的管理方式。
2015年11月,北斗数据终端在韦6块7口井部署成功。
韦6-4站有个大眼睛的采油女工。油田信息中心的施工人员在这里施工有多晚,她就在井场忙碌到多晚,总是用亮晶晶的大眼睛好奇地张望着。施工结束那天傍晚,落日余辉中,她终于忍不住问地问:“它们能干啥?”油田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喻海榕笑着说:“给你找了个帮手,以后你就不会那么辛苦了,在值班室就可以管理它们了。”
北斗卫星平台的建立,将生产数据从天空实时传回中石化EPBP中心平台,省去了地面所有的传输设施铺设以及设备维护的麻烦。卫星长效持久的传输效果,比其他传输方式更能对抗恶劣的气候条件。
如果说生产信息化平台利用光纤及无线技术,给生产管理装上了“千里眼”,北斗数传终端则是为生产管理配备了“天眼”。北斗数传是在偏远地区、应急救灾无通信信号状态下,利用北斗短报文卫星通信技术,对油田生产关键数据进行传输,是对生产信息化数据传输手段的一个补充。
北斗车载终端的接入,还可以实时显示油田车辆位置和轨迹,并对其实现监控,车辆之间、车辆与平台之间,利用北斗卫星短报文进行通信。
责任编辑:赵 雪
znzhaoxu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