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生活  >  史鉴
【史鉴】孤岛女子采油队
2016年08月05日 16:18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李海鹰 贾新青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胜利女子采油队用无悔青春,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增添了亮丽色彩。她们对石油事业的贡献永载史册。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迅速响彻大江南北。这一提法的主旨就是提倡男女平等,让妇女和男同志一样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同一时期,胜利油田孤岛油田诞生,一批批石油垦荒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在这片被称为“山东北大荒”的土地上挥洒着青春和汗水。继胜利油田第一支女子钻井队成立之后,1974年10月,胜利油田第一支女子采油队——孤岛指挥部采油8队正式成立。

  几个月瘦了20斤

  采油8队100余名女工管理着7个计量站和百余口油井,平均年龄只有20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这样一群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女青年,成立之初就受到所有人的关注和质疑:一群“娘子军”真能扛起一个采油队?

  “男同志能干的女同志一样能干。”带着这样的自信,采油8队的女工们用纤细的手指握起了管钳,用孱弱的双臂抡起了大锤。

  17岁的邹秀华被分配到最偏远的孤1-6计量站。这个站管辖的是自喷井,测气、量油、巡井对姑娘们来说都不在话下,唯独清蜡这项工作让姑娘们头疼不已。

  且不说清蜡工具有几十斤重,光是手摇绞车就够几个十八九岁姑娘们受的了。那真是个力气活,用钢丝把刮蜡片放到井底后,两个人站在井口费力摇动绞车手柄。要把井内严重的结蜡上上下下地清除干净,就得连续做两个多小时这样的超负荷运动,即便是男同志也累得躺在地上歇半天。几十口油井的清蜡工作几乎每两天就要重复一次,如此大的体力透支,几个月下来邹秀华138斤的体重一下子减掉了20斤。

  后来,队里陆续有自喷井换成抽油机,但没想到抽油机的工作更累、更繁琐,爬抽油机、刷漆、打黄油……姑娘们丝毫不含糊。调平衡、调冲程是个力气活,即使是男同志也要费尽周折,但姑娘们凭借着智慧,巧用方法,愣是和男同志一样完成了一项项生产任务。

  换电机对于女职工来说尤其具有挑战性。那时没有装卸设施,全靠人拉肩扛。身单力薄的姑娘们抬不动电机,就用两根油管搭在抽油机底座上,先把旧电机慢慢滑下来,再齐心协力把新电机套上绳子,你推我拉地移上去。

  16岁就参加工作的田秋玲是父亲的掌上明珠,从小到大她连一件衣服都没洗过。采油八队成立后她因为人高马大,被分配到维修大班,一个家里的娇娇女成为队上的顶梁柱。

  比起计量站上的活,维修大班的工作更苦更累。有一次,副队长夏惠兰带着维修班抢开三口作业井,从早饭后一直没有停歇,傍晚时饿得前胸贴后背的田秋玲突然胃疼不止。但在“早开几分钟井就早几分钟见到产量”的信念支撑下,她一直坚持到晚上八点把三口井全部开启。那天晚上,田秋玲一口气吃了八两馒头和一大盆菜。她的胃病就是从那时候落下的。

  还有一次,田秋玲和维修班两个同事一起去拉电机。车子行驶到一处新翻的田地时被挡住了,无奈之下她们只能两个人轮流用扁担挑着上百斤的电机,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行在田地里。脚下歪歪斜斜,肩上似有千斤重,田秋玲累得一边走一边哭,但肩上的扁担从未放下。

  孤岛油稠,每到冬天温度很低时,堵管线便成了“常事”,也就是石油人常说的“灌肠”。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姑娘们顶着天寒地冻费力地将冻得生硬的土地挖开,一米一米地挖出管线,再用喷灯一点一点地将冻堵的原油烤化。因为天气极冷,所以这项工作一旦开始就不能停下,常常需要没白没黑地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其实白天黑夜对姑娘们来说本身就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是半夜,只要作业队交完井,她们都会第一时间把井开起来,无论白天晚上每隔两小时量一次油、巡一次井,一旦发现停井立即处理,绝不过夜。

  繁重的体力劳动,让姑娘们每一天从井场回来都像散了架一样。但她们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想到这样的辛苦是为了给国家多产石油,就感觉不怎么累了。

  让姑娘们骄傲的是,每次考核,采油8队的指标比起别人毫不逊色。她们管理的孤1-4站,还荣获了石油部“红旗站”光荣称号,每年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找媳妇就找采油8队的

  虽然是女子采油队,但采油八队的姑娘们从未因这个番号享受过一次特殊待遇。无论是挖排水沟,还是刷抽油机,她们的任务都和男同志一样多,完成得也一样好。

  那时候每个队都配有一台“更生”牌作业机,简单的修井作业都由采油队自行完成。除了司钻岗必须由专人负责外,拖油管、站井口的工作都由姑娘们独立完成,一根油管180多斤重,两个姑娘咬着牙一样抬得起来。

  一个傍晚,中7-7井因三通刺漏发生井喷,气浪、泥沙、油流伴着井口闸门尖锐的嘶叫声喷涌而出,队长贺素清带着技术员康丽萍和维修大班的姑娘们飞奔向井场。贺素清和王德环在大队生产组三名男同志的协助下,一次次冲上去安装井口,但都被高压气流顶了回来。突然,油气流方向发生瞬间偏移,将站在井场边的康丽萍等人冲向了一边……现场险象环生,但姑娘们没有一个人退缩,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冲上去,终于在次日天将亮时将井喷制服。满脸满身都被原油浸透的姑娘们,生平第一次洗了一个汽油澡。

  队上没有运输工具,拉运材料、购买食品时只能用地排车。好在,姑娘们干惯了力气活,有的是力气。拉汽油是最困难的一件事。那时孤岛几乎全是土路,路面坑坑洼洼,即便是推着空桶走在路上也不好掌握平衡。当装满360斤汽油的铁桶放在地排车上时,推起来更是摇摇晃晃,十余公里的路程常常要一个上午才能走个来回。

  随着孤岛油田职工队伍不断壮大,许多职工家属陆续来到了油田。但那时职工住房和粮食供应非常紧张,根本无法满足需求。于是,采油8队的姑娘们工作时间变得更加充实。下了班,只要有空闲时间,她们就帮着其他采油队职工去盖“干打垒”。盖完房子,又帮着家属整理稻田地,抬筐、挖沟、平地、插秧……在那些家属、职工的眼里,采油8队的女工们个个都是“铁姑娘”。

  年轻的姑娘们都住在队上的集体宿舍,上班下班没有什么明显概念。即便是下班时间,也会被临时抽去食堂帮厨,和面、蒸馒头、炒菜……在日复一日的相互切磋中,姑娘们个个练就了一手好厨艺。

  劳动锻炼了姑娘们,她们个个变得泼辣有劲、能吃苦。大家都说,找媳妇能找采油8队的姑娘,真是修大福了,家里活什么都不用干。因为她们什么活都会干。

  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20世纪70年代,曾经有一部电影叫做《创业》。采油8队年轻的姑娘们一直认为里面的艰苦场景都是虚构的,来到孤岛后才相信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这样的艰苦环境。

  “从老家蓬莱坐大卡车到队上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四周黑洞洞的,什么建筑物也没有。”时隔四十年,邹秀华对孤岛的“第一眼”印象仍然记忆犹新。第二天起床后她走到队部院中,这才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难以想象的简陋环境中:偌大的场地只有六栋砖房,没有围墙,周围芦苇丛生、杂草遍野,满目荒凉。

  接下来经历的一件事又让女子队的姑娘们领教了孤岛荒郊野外的“险象丛生”。一名年纪稍长的女班长担心新来的几位姑娘上班不适应,晚上去陪班。冬天的傍晚,荒原上已是漆黑一片。班长带上饭,又周全地带上了第二天保养抽油机要用的黄油,便在一人多高的杂草丛中摸索着向野外的小站走去。当途经一条管线沟旁时,一个黑影突然腾的从沟内窜出,吓得班长大叫起来,馒头丢了,黄油撒了,什么也不顾地就往小站跑去。几个姑娘会合后,好半天没有从恐惧中回过神来。

  那时队上虽然有食堂,但是伙食质量只能维持饥饱,根本谈不上花样和营养。在邹秀华印象中,在队上吃的第一顿难以下咽的“饭”就是一团黑乎乎的东西和一盘粗得像手指般大小的菜。后来才知道,那黑乎乎的东西就是馒头,那盘菜则是炒土豆丝。就餐环境更是恶劣,说是“食堂”,其实只能称得上是一间能避风雨的空屋子,没有桌子没有板凳。几个姑娘端着饭盒站成一堆,说说笑笑中,粗茶淡饭里也吃出了欢乐的味道。

  姑娘们都是单身,几间集体宿舍就是她们简单的住所,七八个人住在一间屋里,虽然拥挤倒也其乐融融。春节时,由于倒班人员紧张,一个站只能有一人回家过年。不能回家的姑娘们,就会集体在宿舍和面、剁肉馅、包饺子迎接新年。

  一年春节,田秋玲的父亲从德州赶来看望女儿。当头戴大皮帽、身穿油棉袄、腰间系根破草绳的宝贝女儿出现在父亲眼前时,老人愣了片刻后含着泪笑了。他拍着女儿的头一遍遍重复:“挺好,挺好!”

  尽管“荒”、尽管“怕”、尽管“苦”,单纯的姑娘们秉承着“誓叫大地换新颜”的梦想,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乐观的生活了下来。因为她们总是在想,现在苦点、累点没什么,靠着她们的艰苦奋斗,再过几十年,孤岛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凭着这样的信念,姑娘们用美丽的梦想和辛勤的汗水支撑起一片火热的天空,也编织出一份质朴而厚重的采油情结。

  然而,女子采油队的番号并没有延续太久。因为姑娘们渐渐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随着婚育高潮期的到来,女子采油队陆续有人调离。一时间新生力量补充不进来,于是采油8队从邻队抽调男职工,女子采油队也就在无声无息中慢慢消失了。

  四十年来,采油8队在不同年代经历过多次编制调整,目前已更名为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采油管理一区注采104站。其间,连续9年获胜利石油管理局“名牌采油队”荣誉称号,连续5年获得中石化“金牌采油队”荣誉称号。

  1994年,原采油8队组织了20年聚会.胜利石油管理局高度重视,组织部和工会女工部专程派人来参加她们的聚会。站在新采油8队的队址前,回忆往昔,大家唏嘘不已。

  时至今日,女子采油队的姑娘们都已到了含饴弄孙的年龄。但是,她们当年扎根孤岛、奉献油田的创业激情,永久地定格在每一个石油人心中,在孤岛油田史册上将永远记录着这群用青春耕耘过荒原的女子采油工。

    本文图片均由李海鹰、贾新青提供

  责任编辑:陈尔东

  znchenerdong@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