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提高“采收率”,是孙刚的一个梦。经过他和伙伴们的努力,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扬威海外。
“采收率”,是油田最具挑战的课题。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研究一室副主任孙刚,就是一位敢于挑战的勇者。
挑战权威
当初,他清楚地记得师傅一句话,就如责任重重压在他肩上:若大庆油田采收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找到了一个玉门油田;每提高5个百分点,就相当于找到了一个克拉玛依油田!
然而,这并非轻松的一句话对于处在开发中后期的大庆油田来说,采收率要提高一个百分点,不亚于百米成绩提高0.1秒的难度。
用啥“灵丹妙药”提高“采收率”?当然,是聚合物。聚合物,是一种特制的高分子化学药剂。它能将躲藏在黑暗岩石孔隙中的石油“驱赶”出来。
毫无疑问,这种“药物”性能越好,“采收率”就会越高。当时,大庆用的这种“药物”,大都由美、日、法等国进口,因未有统一标准都标榜“权威”。
虽然油田检验标准和水平国内领先,但仍无法准确检测它国聚合物的质量。这也是孙刚心中的一个“痛”点。“在聚驱工业化的今天,我们新一代石油人,必须抢在外国人前面建立国际认可的标准,掌握话语权。”孙刚坚定地说道。
检测水溶性聚合物微观性能,被公认为“世界高分子领域六大难题”。一些权威曾无功而返。但年轻好盛的孙刚不信这个邪:“外国权威不过起步早,超过他们咱就是权威。”
聚合物分子,仅有零点几微米,准确测定分子尺寸是建立标准关键。因此,这也就成为了孙刚攻坚的第一道“堡垒”。
很快,他发现国际通用的计算公式有漏洞。因此,他更想有自己的计算标准。历经两年反复演算,他推导出了一套新方法。但得通过仪器检验,这种仪器只有北京一家研究所有。
于是,他连忙与这家研究所联系。28天后,他终于等到了对方仪器空当期,并连夜带着样品登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据称,这种样品,1个月才能提取出1克,在他心里堪比黄金珍贵。车上,他紧紧抱着样品箱一夜没敢合眼。
空当期,因时间宝贵,他扛了一箱方便面,三天没离开实验室。对方被感动了,专门为他配了两名助手。他成功获得了全部的实验结果。
历时3年的探索,他的团队建立的聚合物评价标准和方法,顺利获准成为国家行业标准。当时,国外标准只能检测4种规格产品8项指标,而他们的标准能检测10种规格产品15项指标,被称为“大庆标准”。因此,也成为了令国际同行叹服的“权威裁判”。
挑战前人
搞技术研究,就如攀登高峰一样艰难。独辟蹊径更难。孙刚,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创客:“踩在前人的脚窝里,永远看不到新的风景。只有超越前人,才能站得更高,才是对前人最大的尊重。”
正是凭借这种精神,孙刚又在探索的征程路上,有了新的发现:如今油层的“胃口”变了,越来越“挑食”。有的油层油少,但“饭量”大;有的油层油多,但“饭量”很小。这也是前人未知的答案。
于是,孙刚又开始琢磨:咋能让聚合物们更“智能”,适合不同油层的“口味”?咋能更科学地调配聚合物,提高“采收率”?
那阵子,孙刚如同“魔怔”了一样:有时拿着筷子发呆,捧着空碗愣神;有时半夜突然“骨碌”起来,摸出枕边的小本子一通“划拉”……白天黑夜都在琢磨各种聚合物的“脾气秉性”。
当初,孙刚想从“聚合物分子量与油层匹配关系图”入手,但有人提醒他这是几代人的研究成果,不要搞砸了,毁了自己的名声。
孙刚不服气,一股倔劲上来:“从水里‘捞’油,就大胆探索,就得不断超越前人,走出一条新路。”调整这张图涉及六大区块127个小层,重新绘制匹配图版,无论是工作量还是工作难度,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孙刚的“牙”,比什么都“硬”。他带领项目组成员,一头扎进了岩芯库,从几米高的架子上把一盒盒200多斤的岩芯抬上抬下上千次。
他们又从岩芯库到现场,一寸一寸地选点采样,一次一次地模拟实验。4年,共采样1500多份,实验600多次,分析数据5万多个,实验记录本摞起来有一人多高,终于绘成了6大区块的注聚关系图版,找到了聚合物对不同油层的最佳匹配方案。
然而,“魔怔”了的孙刚没有停下脚步,又用一年多时间,首创了“采收率”提高值与不同参数的函数关系式,形成一套个性化、定量化注聚参数优化设计技术,“采收率”大幅度提高。
这些成果填补了国内行业技术空白,增油效果提高26%,两年节省聚合物3.38万吨,带来经济效益5.7亿元。
挑战自我
如今,大庆油田已走向世界!“走向世界,就要面对挑战。不仅是技术挑战,而且是对自己的挑战。在老外面前,能够证明自己的,就是绝对自信。” 孙刚坦言。
是的,当他来到哈萨克斯坦肯尼亚克油田时,一下子被两大问题困住了:一个是油层上有大孔道,容易“抢”其他孔道的“口粮”。因此,被称为“贼层”。另一个是其原油黏度高,相当于大庆的15倍。普通的聚合物根本“驱”不动它。
更令孙刚困惑的是,在大庆驾轻就熟的“普分普浓”、“中等段塞”等习惯打法,在这里根本无法施展拳脚。这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必须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
几天的冥思苦想,他终于有了新的思路:先用“高效堵剂”对付“贼”层,再用“高效驱剂”动用“好”层,让“堵”和“驱”联手,让狡猾的“贼”无路可逃,无处可躲,无计可施。
“当然,‘堵’和‘驱’的药剂,必须是高效的、精准的。”孙刚说。于是,他和伙伴们又在仅有10平方米的工作间里,开始了新的“战斗”。开始,因仪器没有制冷功能,不能达到实验条件,他们就在零下30摄氏度严寒中敞开窗户工作。
可想而知,他们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先后又都让他们患上了重感冒,却没有一个躺下,没有一个掉队。孙刚说:“那段时间,我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
这年春节,按理孙刚他们应好休息,办置些年货。可是,他们把时间安排的满满的,腾不出一点时间进城,三个人轮流啃着只有一根黄瓜的年夜“大餐”,围在收音机旁听着春晚,在异国度过了一个别样的大年。一番穷追不舍的探索与追逐,很快现场试验有了新结果:每注入1吨聚合物,增油70吨,两年创收1.8亿元。
孙刚与伙伴在国外一路“绿灯”。很快,他们又参与了印尼Talang Akar油田“采收率”研究项目,设计的三次采油方案在与多家石油公司的多轮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也让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多点开花,扬威海外。
责任编辑:陈尔东
znchenerd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