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改革破冰进行时
2018年01月29日 16:24 来源于     作者:赵玥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改革是对“能源革命”全局有重大影响的系统工程。

  灰犀牛体型笨重、反应迟缓。因此,大多数人尽管已经看到它在远处,却往往毫不在意。然而,一旦它狂奔而来,便会令人猝不及防地被扑倒在地。

  与“黑天鹅”相比,“灰犀牛”虽不神秘,却更危险。

  中国的能源领域存在“灰犀牛”吗?在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70%的今天,“能源安全”与“竞争效率”之间的平衡及互促显得尤为重要,改革成为躲避“灰犀牛”的关键。

  今年5月,千呼万唤的油气体制改革终于低调面世——真正进入公众视野层面的是《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下面简称《意见》)。这是中国能源发展中里程碑式的一环。

  《意见》的出台有两个目的,一是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增加有效供给;另一个是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它为下一阶段的改革指明方向,而围绕油气行业发生的一些现象和事件,也为改革提供了印证。

  暴击上游坚冰

  近一年来,“两桶油”在混改、重组、天然气管道放开等方面动作频频,但基本集中在中下游。在业内看来,不打破上游坚冰,谈不上真正的能源体制改革。

  究其原因,在于目前上中下游都已获得较充分的发展且发展相对平衡的情况,油气产业链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游不断发现、探明新油气田,并向市场提供稳定且不断增长的供应。上游领域的市场化发展,不仅利于油气开采成本的下降,而且有利于催生市场化的油服技术、装备制造市场。

  因此,必须以真正破解上游难题带动整个油气领域的改革。

  上游并非没有尝试放开。2015年5月,新疆即拿出6个油气资源勘查区块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涉及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除此之外,页岩气也曾进行过两轮公开招标。

  然而,在高投入、高风险,区块不优、利润不大的情况下,结果不尽如人意。

  归根结底,上游领域改革的核心可以说是矿权的改革。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等油气资源历来实行一级矿权管理,壁垒深厚,对于想进入的企业并不算很友好。

  如果说《意见》的正式印发为矿权改革撕开一道裂痕,那么同年6月,《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方案》的印发则为其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执行依据。《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方案》要求,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为主,全面推进矿业权竞争出让。其中,强调了要坚持市场竞争取向,激发市场活力。

  紧接着,2017年8月,贵州正安页岩气探矿权也成功拍卖。11月,山西省10个煤层气区块探矿权全部出让成功。这是矿业权制度改革以来,全国出让的首批煤层气矿业权。

  12月,国土资源部发布公告:新疆塔里木盆地5个油气勘查区块探矿权将以挂牌方式公开出让,除三桶油之外的民企、地企、国企都有望获得该探矿权。本次挂牌出让探矿权首次设立期限为5年。

  以挂牌方式出让油气区块是新疆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改革试点一项全新的尝试,在全国尚属首次。

  在过去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的体系之下,区块开发需要很高的边际利润,相当一部分拥有已经探明可采储量的区块未能得到充分开发。这次《意见》强调的上游开放,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推动矿权流转,建立流转机制,完善法规和制度。

  这自然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专家指出,在油公司能够满足国家规定对区块进行足够作业量的情况下,如何让油公司出让埋藏条件和地质条件更好的区块是核心问题。

  从国家层面看,一是要推动油气上游开放,首先要建立退出机制,明确民资进来后怎么退出。二是如何合理评估上游资产的价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利益转移等现象的出现。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有了8轮油气区块探矿权竞争性出让。其中,2017年就有4轮,明显呈现出加速趋势。尽管坚冰难破,但行业决心可鉴。

  重组改制加速度

  2017年11月,中石油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国石油工程技术业务改革重组框架方案》。这意味着中石油的油服业务有望重组独立,五大钻探、东方物探、中油测井等公司可能将合体成一家世界级油服巨头,位列世界油服公司前10强之列。

  随着政府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发布,尤其是对时限的严格要求,2017年无疑是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加速改革进程的一年。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公布《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了央企公司制改制完成的最后期限是今年年底。

  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业务的专业化重组、市场化推进成为国有石油公司改革的重点。

  此前,中石化和中海油都已将其工程技术业务独立上市,形成石化油服和中海油服两家上市公司。这使得中石油的油服重组上市更为迫切。

  另外,2017年2月,中石油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先后上市了两家公司——中油资本和中油工程,深刻证明专业化重组将是中石油改革的重要举措。

  从2017年世界主要油服公司的业绩报表看,大部分公司仍旧亏损,油服行业市场环境依旧艰难。中石油也十分了解这一现状,并对工程业务重组改革表露出了相当坚决的态度。

  中石油目前在全球37个国家拥有油气资产,而中石油在国内的传统业务组成模式显然不适合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油田业务、油服业务、工程建设业务往往并不由同一家公司经营,而是分离开的。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环境,中石油需要将油服业务、工程建设业务独立出来,并推向市场化以提高竞争力。

  从中石油此前专业化重组上市的业务来看,目前业绩也较为平稳。据统计,中油工程在2017年签订的合同额累积超过700亿元人民币,在俄罗斯、尼日利亚、阿布扎比都拿下了大型合同。中油资本2017年业绩也稳中有进。

  同样提速的还有中石化。

  2017年4月,中石化印发《2017年改革管理工作要点》。从4月到8月,短短的5个月内,中石化三提改革,两次明确“瘦身”。由此可见,中石化“瘦身”已成定局,企业正在加速。

  从目前改革进展来看,中石化绝大部分法人子企业都已经成为公司制企业。其中,江苏油田成为中石化改革的首家油田试点单位。8月30日下午,江苏油田召开了十三届一次职代会第一次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苏石油勘探局公司制改制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这一方案,江苏石油勘探局将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此次改制不涉及职工安置,公司登记注册完成后,江苏石油勘探局原有职工全部转入中国石化集团江苏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

  随着两大石油企业改制完成,业内人士预计,后续将迎来公司制改革的密集落地期,“两桶油”将真正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用金融服务能源

  2017年12月9日~10日,在进行全市场生产系统演练后,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筹备多年的原油期货宣告进入上市前最后冲刺阶段。据统计,在上期所层面,本次共有141家会员的265个席位参加测试,成交数量353030手,成交金额190亿元。

  证监会对原油期货的上市寄以厚望,将其作为中国期货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起点。

  此前,已有无数业内人士论证过原油期货上市对中国能源行业带来的利好因素。我国原油储备逐步增大,在对外开放当中,需要更多资本市场的定价权,所以对原油期货的金融性需求增大。在市场投资方面,很多投资者也有需求并参与到国际原油期货当中。国内如果缺少这一重要的品种,长期看来,对发展资本市场不利。另外,我国目前的对外开放正在进行中,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更多资产交易来承接,原油期货是提升人民币国际化能力的一个重要媒介。

  然而,和油气体制改革方案一样,原油期货也经历了不短的酝酿时间,同样在2017年开展了加速运动。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建设国际化的原油期货市场越来越迫切。专家指出,打通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境外投资者和境外机构参与中国市场的通道,有利于各国在一个公开透明的规则下推进能源领域合作,也有利于推进石油生产国、消费国之间建立互惠双赢的新型贸易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可以说,期货市场的持续发展必须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期货市场的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经济金融全局。

  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增强原油的价格发现能力和市场话语权成为必然。从国际到国内,交易市场的建设都是遵循从现货交易到期货交易的路径。但交易市场若要完全发挥其功能,依然有赖于我国油气体制改革的推进。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