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6月22日,欧佩克(OPEC)召开第174次会议,决定7月1日开始增产,增产规模100万桶/天,但是多方面的数据显示,过早过快增产,很可能导致已经坚持一年半的“减产”协议半途而废甚至进一步恶化。
“减产”对石油库存影响的边际效应大幅下降甚至趋近于零。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周度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美国的石油库存降幅显著趋缓,尤其是进入4月后数据不降反增。截至6月1日当周,美国石油库存增幅高达1575.6万桶,增幅创2009年6月以来新高。无独有偶。国际能源署(IEA)的月度报告显示,4月,经济合作组织(OECD)商业石油库存下降310万桶。该机构认为,2018年和2019年,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增长将完全覆盖全球的消费增长,甚至略有结余。此库存降幅趋缓甚至接近于零的结果,是在欧佩克石油产量处于减产以来最低位的情况下实现的。这意味着“减产”削减的供应已经逐渐被减产协议参与国以外的新增产量弥补。即使欧佩克及其盟友持续维持现有的减产规模,不久后仍将面临库存再次攀升的压力,根源是超高的国际原油价格正在刺激更多的产能加快建设和加速释放。
伊朗、委内瑞拉抵制增产或致减产协议崩溃。沙特、俄罗斯在决定是否增产以及增产时间、规模、进度方面有绝对话语权,还有很多其它国家附和、支持。由此,促成了7月1日的增产计划,但伊朗、委内瑞拉作为欧佩克的主要发起国和成员国,对增产表现出极大的抵制,甚至以退出减产协议相威胁。不难看出,本次增产的主要根源和目的有两个:一是弥补委内瑞拉因国内经济与政治问题导致的事实上的减产;二是弥补伊朗受美国制裁可能出现的潜在的产量下滑,尽管伊朗政府一直在努力克服美国制裁可能带来的石油出口困难,但很多进口国不得不削减伊朗原油进口,预计伊朗有50万桶/天甚至更多石油出口受到影响。
“减产”半途而废根源在策略失当。从一开始,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签订减产协议,即明确以“削减过高的库存”为目标和衡量标准,忽视国际原油价格、勘探开发建设成本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这是一个很不恰当的策略。如果减产协议一开始设定“削减石油库存”目标并辅以限定国际原油价格区间的措施,把国际原油价格限定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使得新建产能项目和产能释放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减产”的效果会更加明显、更加可持续、更加可预见。
“减产”目标已实现更像一个“错觉”。最近几个月,欧佩克组织一再声称,“减产”目标已经实现,即经济合作组织商业石油库存已降至5年平均值之下。但事实上,经济合作组织的商业石油库存自从2016年7月的峰值31.02亿桶下降至2018年4月的28.09亿桶,2018年2月开始低于5年平均值。这个“低于5年平均值”的目标实现有两个原因:一是实际库存的下降,二是“5年平均值”的上升,而后者的贡献显得更大。2018年4月,经济合作组织商业石油库存5年平均值创历史新高,至28.71亿桶,比5年前高出1.7亿桶。相对于经济合作组织的石油消费和对外依存度变化而言,目前的这个5年平均水平依然过高,仍然需要继续进一步削减。
会议已经决定7月1日开始提高产量,即使分阶段渐进式提高产量,仍然面临减产协议半途而废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新一轮的石油市场份额争夺战发生。
责任编辑:周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