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资讯  >  国际
主导2019油市格局的八大效应
2019年03月04日 11:22   作者:清泉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又到了岁末年初的时候。2018年的全球油气市场,有人欢喜有人愁,用复杂多变形容也不为过。如果2018年的全球油气市场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变”。国际油价大变、石油地缘政治大变、油气进出口国关系大变;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退群”,包括特朗普退出伊核协议、卡塔尔退出OPEC组织、乌克兰退出独联体等等。

  不管怎么样,2018年过去了。2019年已来临,有专家分析说,2019年的形势比2018年更为艰难,因为决定世界格局的几个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不确定,未来的形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这样的大背景下,2019年的全球油气市场到底会怎样演变?受那些因素影响?笔者以为,以下这八个效应将继续“发酵”,影响甚至主导2019年的全球油气市场格局。

  “特朗普效应”

  所谓“特朗普效应”,就是特朗普执政以来奉行的能源政策对全球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奉行“能源新现实主义”,重新重视传统油气产业,高度重视美国非常规油气开发生产;二是恢复对伊朗的石油制裁;三是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这两年,特朗普效应对全球油气市场的影响持续增大,例如特朗普去年5月8号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就使得国际油价飙升到近90美元/桶;再例如特朗普政府去年11月4日宣布豁免8个国家可以继续进口伊朗石油,直接导致油价在40天左右的时间下跌了30%以上。

  今年,特朗普效应将继续释放巨大威力:一是今年5月初,特朗普政府是否继续豁免上述提到的8个国家,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全年国际油价的走势。二是美国继续重视传统油气产业的政策将进一步推高美国国内的页岩油气产量。根据丹尼尔·耶金博士在去年12月14日的北京国际能源论坛上的主旨演讲,美国近几年的页岩油年均增产量几乎是“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个中等产油国,仅仅北达科他州,去年的日产量水平就达到100万桶,相当于一个委内瑞拉”。预计今年,美国页岩油气生产仍保持迅猛上涨势头,连续三年(2017年以来)保持全球第一大原油生产国和天然气生产国地位,分别达到6亿吨和8000亿立方米左右。不仅如此,美国将进入全球重点油气出口国的行列,将使全球油气市场处于持续宽松的状态,最终驱动油价继续保持中低位运行。三是特朗普政府继续“轻视”气候变化,将使得美国在新能源发展和减排方面继续甘居中国和欧盟之后,最终导致后两者承担更大的气候变化压力和责任。

  “卡舒吉事件”效应

  著名记者卡舒吉被残忍杀害使得一向牛气的全球第一产油大国沙特变得“灰头土脸”,这也是沙特近十年来在国际国内最大的一次“战略被动”。该事件发生后,搅得中东地区乃至全球油气市场不得安宁。

  卡舒吉事件尚未了结,目前只是在特朗普政府的强力庇护下有所缓解而已。该事件极有可能在今年持续发酵,其影响较为深远。一方面,沙特国际形象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创,再加上沙特专制王权的国家治理模式一直遭遇世人诟病。今年,沙特无论是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还是在OPEC组织中的控制力,将持续下降。这使得作为全球最大阿拉伯产油国集群的海合会(海湾合作委员会)和全球最大跨区域产油国联盟的OPEC内部生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卡塔尔这一老资格会员退出OPEC就是明证),从而给全球石油市场供应侧带来较大风险。另一方面,在该事件的冲击下,萨勒曼政权的稳定性大大降低,王室内部的矛盾加剧,反对势力趁机发难,这可能导致沙特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内乱。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沙特国内石油生产将会出现大的波动,这将对全球油气市场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维也纳联盟”效应

  2014年下半年开始的国际油价大跌,催生了一项新的国际石油合作机制—沙特与俄罗斯的“维也纳联盟”,即以沙特为首的OPEC国家和以俄罗斯为首的非OPEC国家,通过达成“联合减产协议”来控制全球石油产量,从而达到稳定油价的目的。 “维也纳联盟”从2017年1月开始的首次减产协议产生了效果。减产180万桶/日的措施促使国际石油市场转暖,推动油价进入触底回升通道。至此,“维也纳联盟”在全球石油市场声名大噪。

  根据去年12月7日达成的协议,今年1月1日起,双方将减产协议再次延长6个月,并联合减产120万桶/日。其中,OPEC减产80万桶,占OPEC总产量水平的2.5%;非OPEC减产40万桶,占总产量的2%。今年上半年,如果国际油价不能企稳回升,甚至布伦特油价继续“跌跌不休”,并达到40美元/桶左右,那么沙特和俄罗斯联手减产将势在必行,“维也纳联盟”效应将继续发挥作用。预计今年5月底或6月初的OPEC与非OPEC部长级会议上,将会再次达成联合减产协议,减产的幅度将会更大,可能恢复甚至超过前几次达成的联合减产180万桶/日的量。如果到时美国对伊石油制裁力度不减,石油市场供需将恢复至去年上半年的“紧平衡”状态,油价将有所回暖。

  “乌克兰事件”效应

  2014年3月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俄与美西方爆发激烈的地缘政治冲突,俄罗斯遭受美国和欧洲的制裁。再加上去年3月以来,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又发生了新一轮的“斗气”风波。不仅如此,去年11月底,俄罗斯和乌克兰军舰在亚速海发生对峙,乌军舰遭到俄方扣留,迫使乌克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推动俄罗斯与美欧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俄与美欧政治关系降至冷战以来的最低点。

  今年,一方面,因乌克兰事件而起的美欧对俄能源和金融领域的制裁将会维持,这将使得俄罗斯主导的与外国投资者合作的重大项目进展继续受挫,俄罗斯油气供应和出口的稳定性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在围绕向欧洲供应天然气方面,俄罗斯与美欧的博弈将加剧。去年11月21日,“南部天然气走廊”在土耳其和希腊边境的马里查河实现对接。“南部天然气走廊”旨在绕过俄罗斯而扩大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与欧洲的能源合作,是将阿塞拜疆里海沙阿德尼兹油田的天然气经格鲁吉亚、土耳其等国输入欧洲,实现欧洲能源供应渠道多元化。俄罗斯对此的反制举措是,花大力气推进“北溪”和“北溪-2”管线项目,以期继续保障对欧洲油气供应的相对垄断地位。同时,俄罗斯进一步“向东看”,加强与中国等东北亚国家的油气合作,中俄天然气东线管道今年年底将投产。这将是中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又一重大里程碑。

  能源安全效应

  能源安全曾经是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印度等全球主要石油消费体面临的共性问题。随着中国跃居成为全球第一大油气进口国,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直逼70%的“心理线”,能源安全问题的矛头直接指向了中国。乃至中国最高领导人做出了“今后的若干年要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指示。

  中国的油气产业早已融入全球市场,这预示着今后若干年,中国的能源安全将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由此,今年中国“能源安全效应”对全球油气市场也将产生重要影响。一是国内显著加大对上游勘探开发的资本性投入将显著推高全球上游业务投资总额,所释放的强烈信号将导致油气市场预期变得更为宽松;二是中国将不遗余力地在非常规油气领域,特别是页岩气开发上加大投入。继中石化涪陵页岩气田年产60亿立方米之后,去年12月24日中石油川南页岩气田(四川长宁-威远)日产量突破2000万立方米,2018年全年产量超过41亿立方米。由此,2018年中国页岩气产量将达到100亿~110亿立方米,2019年预计达到150亿~160亿立方米。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推动页岩气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国家;三是中国致力于提高能源安全系数,或将引起中东、俄罗斯、非洲、拉美等传统石油出口大国的担心,在美国石油进口量进一步萎缩,欧洲、日本进口量饱和的情况下,如果中国再降低石油进口该怎么办?这种“恐慌”心理今年将进一步加剧,或将引发全球油气市场的波动;四是显著增高的国内勘探开发投资将使中国的石油工程服务企业率先走出这一轮行业低景气周期。这对于持续低迷的全球油服市场而言是件好事。

  “一带一路”效应

  “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点领域是能源资源开发。油气合作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者、主力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有20多个国家属于能够进行商业开发的资源国。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走深走实,“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油气领域的分量将越来越重。

  今年,“一带一路”大型油气合作项目将在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等地区陆续展开或收官。首先,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项目将在今年年底投产运行,北极亚马尔天然气及LNG项目全部设计产能实现达产,中俄油气合作继续为全球油气行业注入新动力。其次,中国石油企业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在中东伊拉克、中亚哈萨克斯坦等高端油气市场上的深度合作将继续,且会有新的重大项目签订。这对恢复伊拉克这一全球重点产油国应有的地位、对强化中亚地区“一带一路”枢纽地位都显得十分必要。再次,作为“一带一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石油天然气跨境管道、中国与缅甸的油气管道能否安全平稳高效运行也将释放出不一样的地缘政治信息,从而对全球油气市场产生影响,需要重点关注。

  能源转型效应

  对于能源转型,目前的基本共识是,低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比例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将持续上升,到2030年前后达到20%左右。但业内也普遍认为,未来较长一个时期,乃至到2050年前后,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依然是这个世界的主体能源,消费占比将保持在50%以上。

  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能源转型效应,能源转型已经对行业和传统石油公司带来一系列影响,形成了“倒逼机制”。不管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行业的人们是否愿意,传统化石能源发展将会进入一个“转折点”,未来将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化石和非化石能源、再生和不可再生能源共生共存的时代。

  今年预计有四股力量在推动能源转型。一是传统石油企业的自身转型,从高碳业务转向低碳业务。目前,大国国际石油公司和部分国际化的国家石油公司已经把低碳环保的天然气视为“核心业务”,通过自主勘探和兼并收购的方式获取天然气资产,以期抢占能源转型的制高点。二是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把新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使用成本降下来,使得非化石能源的使用成本能够媲美化石能源。三是在2015年年底巴黎气候大会上,由埃克森美孚、BP、壳牌以及中国石油发起成立的“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OGCI)将发挥更大作用,形成约束性基础,努力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四是有相当一部分独立石油公司和中国民营石油企业,以灵活的机制、到位的公关和相对透明的管理,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占得一席之地。他们促进“能源转型”的决心最大,手段也最彻底。这些都将潜移默化地对油市产生一定影响。

  “拉美转向”效应

  委内瑞拉、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地区国家是传统的产油大国,加上巴西最近几年在深水盐下层系陆续发现巨型油田,拉美对全球油气市场的影响不容小觑。近几年,“拉美转向”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拉美重点资源国政治生态的转向,总体由左翼思潮向右翼转变;二是拉美地区,特别是巴西和中美洲的圭亚那等地,已经成为全球炙手可热的深水油气勘探的焦点,拉美石油工业复兴在望。

  今年,巴西新当选总统博索纳罗将执政,此人号称“巴西特朗普”,奉行市场化和务实改革的方针,特别对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的改革表示了极大的关切。巴西石油工业发展和改革新动向将是今年全球油气市场的一个“看点”。另外,2018年以来,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圭亚那深水海域分别获得三次重大油气发现,新增探明可采储量接近40亿桶油当量,壳牌2018年在美国墨西哥湾也获得了两次重大油气发现,拉美地区的自主勘探突破吸引着全球油气市场的目光。由此,今年拉美地区的油气自主勘探仍将是全球的热点,对全球油气市场的影响与日俱增。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