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实现炼化一体化,并非终点。不断开拓新领域,才是“四小龙”战胜未来的重要法宝。
实现炼化一体化,对于“四小龙”来说,并非终点。
一段时间以来,大型炼化基地纷纷获批上马,令部分业内人士产生忧虑:这或许会令我国已经过剩的炼油市场雪上加霜。
这种忧虑不无道理,无论是数据还是部分案例,我国的炼油企业的确遭受到市场冲击。此时大举入场的“四小龙”,将靠什么占领市场?我国的新老炼化企业,能否从过剩转型到获胜?现实将会带来一个接一个的考验。
新产能释放新动能
炼化行业并不平静。
就在“四小龙”大举进入上游的时期,它们的新竞争者也接踵而来。
去年12月,中国石油和委内瑞拉石油公司合建的广东石化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启动仪式在揭阳举行。
这同样是一个世界级炼化一体化项目。“中委广东石化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作为我们炼化产业转型升级确定的南方炼化基地,其意义非比寻常。”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王宜林这样定义。
中国石化在建的全国最大合资化工项目中科项目2019年建成投产后,其在广东的原油加工能力将达到4800万吨/年。
另外,中国海油去年的惠州二期项目投产之后,正在积极筹备三期项目,拟投资十亿美元,旨在大亚湾创建一个全球一流的炼化一体化基地。
国外的石油巨头也不甘人后。
去年,德国巴斯夫集团宣布将在广东湛江建设精细化工一体化基地,投资总额预计100亿美元。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则拟出资100亿美元,在广东建设大型独资石化项目。
中石油成品油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仇玄坦言,随着国内炼化企业的扩大产能,行业过剩将加速。2017年全国炼油能力约8.16亿吨/年,炼油开工率仅为69.5%,远低于81.6%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30年中国炼化产能将达到10亿吨,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不过,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这种竞争更有积极意义。
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朱和认为,恒力石化虽然规模大,但从工艺流程和产能结构来看,其炼油的收率压得比较低,有利于减轻油品过剩的压力。
另外,恒力的建设质量、工艺组合、产品安排等方面都处于先进水平,炼油的成本比国内企业平均低20%到40%。这样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无疑能抗住更大的市场风险。
重要的一点是,恒力是从下游发展起来的,意味着拥有比较成熟的市场。据他介绍,“这样的成功案例国外有,比如目前印度最大的民营炼化公司,也是从下游往上游发展,现在产能在每年四五千万吨。”
如此一来,一方面对国内的炼化企业带来不小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国内市场的充分竞争。“可以说,恒力促进了国内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带动了其他民营企业。”朱和说。
从恒力得到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偏化工的炼厂结构也是恒力炼化的有力竞争武器之一。”据介绍,恒力炼化成品油(汽、煤、柴)收率仅占原油加工比例的49.7%,而国内炼厂成品油平均收率约为70%;恒力炼化项目苯、PX和聚丙烯等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对原油的收率达到了29%,而国内炼化企业化工品平均收率不超过5%。
在炼化企业,效益较好的是化工产品。这对恒力的未来是有利的。
实际上,在面临严峻的炼油产能过剩形势,国内炼油向化工转型已是业内共识。
据了解,目前新建的部分大型炼油化工一体化企业已大幅压缩成品油产出,部分企业成品油收率甚至低于40%,目的就是增加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产出。
而现存炼油企业为满足成品油质量升级所需,大规模建设重整装置的同时,也在新增大量纯苯等芳烃供应,或力图延伸丙烯产业链向化工转型。
不仅如此,一些传统地炼企业也在向下游产业链积极延伸。如汇丰石化、恒源石化发展烯烃裂解及芳烃深加工产业链,海科集团发展石油化工与盐化工结合的特色产业。
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显然也评估过这一方面。巴斯夫就采取了不建设炼油产能而是进口石脑油方式建设其百亿美元投资的石化基地;埃克森美孚也采用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烃的方式,不产或少产成品油。
七大炼化基地的设立及化工园区的清理整顿也提高了国内石化企业新建项目的准入门槛。企业在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下再投入将是十分困难的,唯有借助市场对产能的消化、技术的突破、资本的运作,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高质量发展
在荣盛石化董事长李水荣看来,大的企业、好的企业,一直在高质量发展当中生存。
“我们从20多万元起步,到现在资产上千亿元,如果没有高质量发展就不会有现在的荣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法宝,便是控制成本和提升质量。
李水荣认为,企业无论体量大小,首先要控制好成本。他举了个简单的例子:一吨涤纶丝,市场好的时候他们可能赚1000块钱,而成本控制不好的企业可能只赚500块钱;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他们只能赚500块钱,这时候成本控制不好的企业就没钱赚了。
“我对破产企业调查过,问题都出在成本这里。哪些企业成本控制得好,在行业中谁能够生存,市场看得很清楚。”
一路走来,荣盛石化创造了很多行业里的领先,比如生产聚酯,一般企业聚酯年产量是10万吨,荣盛可以生产20万吨,而且成本相差无几。
另一方面,他认为,在企业质量管理上,细节很重要。“PTA质量差异不大,但涤纶丝的质量差异比较大。之前有一位日本专家来公司考察。他评价说,‘不用看涤纶丝,看荣盛石化对车间卫生的管理,就知道公司的涤纶丝质量很好。’”
恒力股份认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旧结构动能的转换推动着各行各业的产能升级与产品创新。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也逐步由量转向质,由规模价格转向规模与差异化并重。
因此,恒力项目以多方面的优势来确保高质量发展。举例来说,其项目应用的都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且有成熟应用的工艺包,包括采用全球领先的沸腾床渣油加氢转化技术,并通过全加氢工艺全面提高原油加工深度、化工品产出率和提升油品质量。
其负责人介绍说:“以恒力炼化在重油处理方案上选择了沸腾床渣油加氢裂化的工艺路线为例,与大部分企业以催化和焦化路线相比,光在提高商品率这块折合人民币就具有100元原油每吨的效益优势,相对于2000万吨/年规模的炼厂,每年增效就在20亿元左右。”
对于恒力而言,坚守实业并不意味着因循守旧。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恒力集团走出了一条以应用开发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据介绍,近年来,恒力集团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恒力纺织每年有8000多个新品种投放市场。其中,35%以上属于自主研发。
核心技术的研发水平支撑着关键市场的拓展能力,也代表了企业的发展后劲与盈利潜力。
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可以说,恒力的高质量发展,依然在于降低成本和提升质量,以获得更广阔更高端的市场。
“公司走的是差异化、高端化的发展路径。”负责人介绍说,“因此,在聚酯业务板块,公司目前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民用涤纶长丝和工业用涤纶长丝制造商之一。”上市公司迄今拥有发明专利112项,累计拥有的实用新型专利218项,在审发明专利123项,其中自主研发的聚酯纤维关键技术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控制成本离不开先进的工艺技术。
在PTA业务领域,恒力石化已成为全球PTA生产使用专利技术最多的生产基地之一,物耗和能耗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上述负责人说:“由于我们生产的PTA产品质量更为稳定,可以使下游客户生产丝制品良品率高,进而降低聚酯的生产成本,使下游客户的产品更具竞争力。因此,恒力石化PTA产品的销售单价也较同行业其他公司存在一定溢价。”
而恒力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由于技术领先,更能提升经济效益。以汽油品质为例,恒力炼化所生产出的汽油各项环保指标将远优于尚未实施的国六标准。
我国炼厂平均规模整体偏小,平均炼油能力仅为320万吨/年左右。目前,全国石油炼化装置规模超过2000万吨/年的仅有四家,其余大部分为小于1000万吨/年的炼化装置,因此恒力股份的大连长兴岛项目,从兴建起就是对标国际一流水平。
高质量发展,不断构筑着公司的核心技术与高端市场的竞争优势基础。
拓展海外
文莱有个说法:水比油贵。这是因为当地的原油太便宜,政府提供了大量补贴。
油气产业是文莱的经济支柱,但前几年的国际油价暴跌造成巨大冲击。因此,文莱持续推进经济多元化战略,除加强从外国招商引资外,还规划建设一批产业园区。这与“一带一路”倡议不谋而合。
而恒逸在向上游攀登的历程中,便将目光投向文莱。
PTA的上游产品是对二甲苯(PX)。但这个衡量一个国家化工化学水平的重要产品,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较难大规模落地。为了规避投资风险,恒逸选择远赴文莱投资建设石油炼化项目,力争实现PTA原料对二甲苯的自产化。
2014年,恒逸锁定文莱作为恒逸集团“走出国门”的第一站,中国浙江恒逸(文莱)PMB石油化工项目得以建设。
这是由浙江恒逸石化有限公司(70%)和文莱政府(30%)合资建设的8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文莱大摩拉岛,总投资34.5亿美元,是文莱迄今最大的实业投资,也是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最大的投资建设项目。
作为首批列入“一带一路”的重点建设项目,恒逸文莱PMB项目受到中、文两国家政府高层的高度关注。
据介绍,项目计划将于2019年投产,建成后主要产品为PX、苯、柴油、汽油、航空煤油、轻石脑油等。
随着一期工程接近完成,规模更大的二期计划也即将启动,投资额近100亿美元,新增原油加工能力1500万吨/年,将显著提高文莱的原油加工规模和产品盈利能力。
“二期项目位于大摩拉岛的北侧,规划比一期要大得多,整体投资规模相当于一期的3倍。”恒逸石化副总裁、恒逸实业(文莱)有限公司CEO陈连财透露,按照目前初步规划,恒逸将会拿下大摩拉岛整个岛,并将其开发成一个较为齐全的的石油化工产业园区。
值得注意的是,PMB项目拥有全球最大的单体单系列芳烃装置。其另一个亮点是拥有全球第八套灵活焦化装置。这是目前中国国内还未引进的,优势是更为环保,不会产生大量的焦炭。
“恒逸从下游一路往上发展,必然要走到炼化板块这一步,文莱PMB项目建成以后,有助于恒逸的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陈连财说。他表示,因为现在整个市场波动较大,从原油价格到中间原料的价格再到化纤丝厂的价格变动都会很大。如果不把整个生产链条穿起来,单做其中某一段的话,有可能会在经济波动时造成企业连续几年出现盈利波动,会影响企业持续成长性。而恒逸将整个产业链打通后,抵御周期波动风险的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高。
在陈连财看来,除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大、整体政治稳定、治安形势良好外,地域优势也是恒逸选择在文莱发展的重要原因。“油品的出口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在文莱建厂的区域优势更为明显,更靠近整个市场的腹地。”
“恒逸在文莱的项目上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看到朋友圈刷屏,我们特别骄傲。每次看到文莱的相关新闻,甚至是娱乐版,也都会忍不住去关注。”恒逸石化的员工说。
对于海外市场的探索,为民营石化企业开拓了新的可能和新的自豪。
机器换人
近年来,恒力集团持续推进智能制造,先后投入近10亿元进行工厂智能化改造。
“恒力的目标,是要把人们传统印象中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打造成为‘机器换人’智能工厂的样本。”陈建华说。
当前我国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互联智能技术对企业业务流程、各战略板块协同、产业链深度整合等方面的改造重构的深度与广度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恒力公司正着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产能,为企业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再造新动能。公司将“智能互联”作为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切入点。通过“机器换人”“自动换机械”“成套换单台”“智能换数字”等方式,如最新开发的机器人清板落筒、AGV车自动入库等,逐步将企业的发展模式从“人口红利”向“技术红利”转变。
目前,恒力已经成为“机器换人”智能工厂的样本。与此同时,恒力公司率先在国内运用智能化生产管理,结合行业特点与管理要求,实现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全覆盖,促进公司管控、研发与制造、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了智能化管理,提升公司管控能力。
在恒力看来,未来将继续推进公司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一体化和国际化发展。
李水荣表示,他们早在2005年就开始考虑机器换人,但原来老车间(化纤车间)在“十一五”期间的平均工资不到2万元,当时这个工资水平做机器人并不合适,还是人工合适。
“十二五”的时候,员工的平均工资水平涨到4万多元了,他认为机器人可以起步了,而且机器人生产的产品品质更稳定。
2010年下半年,公司开始实施机器换人项目,这套智能设备是全世界化纤行业里面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基本上荣盛石化在国内外都是领先的。
荣盛石化子公司盛元化纤的生产车间,硕大的厂房内涤纶“丝饼”在流水线上传送,机器人穿梭其间,仅零星可见几位工作人员的身影,充满着高速作业的紧张感。
在纺丝业务环节,荣盛石化于国内同行中率先引进德国高端工业自动化设备,并在“卷绕落丝、输送、检验、中间立体仓储和包装”五大步骤实现了全自动一体化。
盛元化纤已被评为杭州机器换人示范应用企业。荣盛石化一位技术人员介绍,设备全部投入使用后,减少了40%左右的劳动力。
而在恒逸,一直不断推动技术的革新,2017年以来便不断加大对生产流程的智能制造投入,建设智慧恒逸一体化平台,打造智能制造“黑灯工厂”。
起点够高,规模够大,这是民营炼化新贵的标签之一。一个优秀企业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延伸产业链、做大,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
接下来,它们在人才、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无疑会迎来新的挑战。如何发挥新晋炼化企业装置新、产能大的优势,让民营企业灵活地在市场竞争中从做大走向做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