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随笔
我可能到了一个假的沙特
2019年07月15日 21:46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张天雷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4月末,中国举办了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合作伙伴,近两年,沙特与中国贸易额不断增长,截至去年超过633亿美元。今年2月,中国和沙特签署总价值超过28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实现了“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愿景”的战略有机对接。

  然而,在这些几十亿、上百亿元项目签署的背后,是一些石油工程和炼化工程施工队伍的辛苦付出。由于工作关系,我有幸前往沙特,近距离接触这些可敬可爱的石化人。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在沙特的工程现场环境之恶劣、条件之艰苦。不管是石油工程还是炼化工程,施工队伍一般都远离繁华都市,深入大漠腹地。为适应随时搬迁的需求,现场办公场所和住宿营地都是由集装箱改造而成,空间极其狭小;沙特本身属于热带地区,沙漠腹地更是干燥炎热,尤其是进入5月以后,气温可达到50摄氏度以上,强烈的阳光下,如果不带上防护眼镜,室外根本睁不开眼。穿着厚重的工服在工区里走上一圈,基本就全身湿透、头晕脑胀了,更不要说在室外作业,那滋味,只有体会过的人才懂得。

  85后的王道宝是沙特项目部SINOPEC-121井队的一名安全官。2013年7月来到沙特,一干就是6年。初次在井队见到王道宝,只见他头戴安全帽,戴着黑色的护目镜。见到我后,热情地打了声招呼,把我领到了集装箱内的办公室。随着话题的打开,特别是谈起在井队的日常工作,王道宝津津有味地和我分享了很多他个人的经历和故事。

  由于钻修井工作属于一线艰苦作业,井队招录来的沙籍员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不懂英语,并且基本不具备相关工作经验,这种状况对本来就属于高危性质的钻井行业来说,有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如何让沙籍员工安全地工作?如何保证沙籍员工作业安全?王道宝说,一开始是从现场最基础的对与错说起。自己带领着沙籍新员工到钻井设备现场,手舞足蹈地比划,告知每个地方的危险性;然后是通过现场拍摄大量图片进行细化讲解。图形是最直接的交流语言,通过交接班会上展示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告知沙籍员工面对不同类型的突发状况应该如何应对;最后是现场手把手的培训。比如防硫化氢的演练,要求所有员工必须在45秒内完成正压式呼吸器的佩带。通过一遍一遍的演示模拟,并逐个人员单独操练,让所有人都熟练掌握了这一安全技能。

  面对工作和环境的困难,王道宝似乎都可以逐一化解,当我问及在海外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的时候,他说最大的困难是面对身边的同事们没有办法在家中尽孝、甚至没能亲眼目睹至亲的离去,自己情感上无法接受、特别难过。他说来沙特6年了,也只有女儿出生那年他回去了一趟,说到这里,王道宝眼圈泛红了。

  王道宝只是这异域大漠里的一个缩影,正是千千万万个坚守和奋战在异域大漠中的石化人,才造就了中国石化在沙特的一个又一个突破:截至2018年底,石油工程公司成为阿美最大的陆地钻机服务商,沙特也成为海外石油工程最大的国家市场;SINOPEC-103钻机因连续十二年无LTI,创纪录获得延期十年合同,是目前获得的单个合同期最长的合同;2019年初新中标阿美公司2部气井钻机,成功进入阿美气井市场;炼化工程项目更是分布在沙特东南西北全境……

  责任编辑:周志霞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