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油气
【油气】在这里看中国60载科技兴油史
2019年08月15日 12:42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次举办公众开放日,以60载兴油史震撼访客。

 

文/本刊记者 陆晓如/杨 晶 翟振宇

  在高校林立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有一座积淀了60年科技兴油史的“石油大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以下简称勘探院)。它让深埋地下的油气藏变成造福国家和人民的财富。但在社会公众眼里,它研究的是普通人极少接触的石油高科技,是一座神秘的院子。

  6月5日上午,这座大院的门首次向社会公众打开——勘探院举办了以“中国石油为梦想加油”为主题的公众开放日活动。30余位社会各界人士受邀走进勘探院,零距离了解勘探院。

  60年为国家找油

  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在战火中重生的新中国,建设与发展急需石油,但西方对华全面封锁,而且当时普遍认定石油从海相地层生成,而中国以陆相沉积为主,是一个“贫油”的国家。

  新中国迫切需要发展石油工业,石油工业又迫切需要自己的研发中心。国家的需要就是冲锋的号角!1958年11月15日,石油科学研究院(勘探院的前身)成立,背负起了为国家找油的历史使命。自此,一甲子的光辉岁月记录下了勘探院一串串闪光的印记——

  成立之初,勘探院数个调查组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石油普查与勘探研究工作,为新中国石油地质和开发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喷出工业油流,宣告大庆油田的发现。国家表彰了为大庆油田发现做出杰出贡献的23人,有多位勘探院的科学家赫然在列。

  1964年,勘探院人从松辽盆地转战渤海湾,先后参加胜利、辽河和大港的石油勘探会战,创立了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理论和勘探技术方法,用响当当的行动为渤海湾大油区的发现建功立业。

  1972年,一大批优秀的石油科技工作者从全国各地汇聚北京,开展油气田勘探开发方案的编制审查和部署工作,强有力支撑了我国原油上产1亿吨的历史性突破和发展。

  1978年至1998年,勘探院组织领导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助推国家摸清油气资源家底,为制定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一时期,以科学探索井工程和参加塔里木盆地等勘探会战为纽带,勘探院发现了吐哈油田、陕北气田和克拉2大气田,开辟了西部地区侏罗系找油、陕甘宁奥陶系找气与“西气东输”工程发展的新纪元。

  …… ……

  时光流转到21世纪的今天,勘探院人的足迹已经遍布全球五大油气合作区的35个国家,支撑着中国石油海外74个项目的健康发展,为实现海外产量占中国石油油气总量的半壁江山做出重大贡献。

  锻造技术利器

  在勘探院“六十年成就展”展厅内,一个3D模型里演示着分段压裂桥塞逐渐溶解、消失无踪的过程。参加开放日活动的人们不禁啧啧称奇:“这是什么高科技?”

  “这是我们勘探院经过3年攻关,从上千种原材料中筛选出几十种基础材料设计完成800余个配方,经过百余批次的整机试验,成功研发出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压裂专用工具——可溶桥塞。”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党群工作处处长王建强为大家答疑解惑。

  据介绍,这种可溶桥塞主体采用轻质高强可溶合金材料,强度高,耐压70兆帕。压裂施工结束后,在高温高压环境下与井筒内液体发生化学反应,溶解后随返排液排出井筒,而且溶解时间可控。其已先后在吐哈油田、大庆油田等9口油井的压裂作业中成功应用,还在页岩气井威远H204-11平台3号井应用于页岩气储层。

  “我国在很多高技术领域存在受制于人的短板。勘探院能自主研发这样的高科技产品,说明我国的科技工作者一直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道路上不断奋进。”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石油分校执行校长、党总支书记万锡茂说。

  自成立以来,勘探院以为国家石油工业发展提供不竭科技动力为使命,不断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成果,造就了一批综合配套的重大理论、特色技术和系列产品——

  主导创立的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天然气地质理论、油气田开发理论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理论,直接指导和推动了我国陆上和海域油气勘探发现和开发建设。

  自主研发的油气资源与经济评价、地球物理、油气藏描述、稠油热采、三次采油、压裂酸化、油田化学、钻井完井、实验技术九大技术序列,为油气田增储上产和降本增效提供了技术利器。

  已建成的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17个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 ……

  培养科技英才

  以人为本、以人才兴院,是勘探院一路走来的重要定位。

  从这里,走出了18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侯祥麟、翁文波、童宪章、李德生……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包含着重大的理论突破、技术创新,都伴随着重要的油气发现。他们用理论与技术创新引领了石油科技发展,献身中国石油工业,功勋卓著。

  从这里,走出了数百位投身石油科技、成绩斐然、造诣精深的学者教授。他们成为石油科技薪火相传的火种,在祖国大地遍地生根。在这里,还有千余名正在锐意进取、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科技英才。

  60年来,勘探院共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近2000人,博士后311人。其中5人当选两院院士和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6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7人获何梁何利科技奖,1人获中国科学院陈嘉庚科学奖,2人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奖,30人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和青年科技奖。勘探院已成为石油工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

  如今,勘探院以“我为祖国献石油”为最高荣耀,以“儒雅、厚重、勤勉、求实、创新、包容”为文化底蕴,代际绵延、薪火相传,引领科技工作者从成长走向成熟,从成名走向成功。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已经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站在新时代发展的新起点上,勘探院一定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和集团公司发展目标,继续走技术立院和人才立院之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扎实做好理论技术创新、服务生产创效和人才成长创名望三篇大文章,用我们的忠诚、奉献和担当续写勘探院更加灿烂和辉煌的美好未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赵文智的话语铿锵有力。

  责任编辑:陆晓如

  znluxiaoru@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