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观察
“禁塑令”要了谁的命
2019年08月17日 17:40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苏佳纯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禁塑令”下,石油、石化行业都将迎来一场洗牌。石油公司应抓住时代机遇,向绿色友好型企业转型。

 

文/苏佳纯

   2019年3月27日,欧洲议会以560票比35票压倒性票数表决通过塑料禁令,将自2021年起开始大范围禁用一次性塑料产品。在此之前,已有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智利、蒙古、新西兰、韩国等国家先后推出“禁塑令”。同时,全球众多企业,以可口可乐、星巴克、麦当劳、耐克、沃尔玛、宜家、万豪、美国航空等知名公司为代表,也在积极开展禁止或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的活动。

  我国自2008年6月1日起,也已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袋,并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吉林省和海南省也于近年来先后在全省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面对席卷全球的禁塑浪潮,石油行业将会受到多大影响?

  监管部门和公众对环境中塑料废弃物的严厉态度,可能对石化项目的“准入条件”提出更高要求,加速全球向绿色清洁技术转型,降低石油的长期需求。但由于近期难以找到合适的替代品,“禁塑令”无法阻止全球化工产品需求在未来二十年间的增长态势,同时也将创造生物可降解塑料、塑料循环利用、废弃物管理等产业的机遇。

  塑料危机

  2017年,全球生产塑料3.48亿吨用以消费。塑料消费的主要产品为:聚丙烯(18%)、低密度聚乙烯(17%)、聚酰胺及聚丙烯酸(15%)、高密度聚乙烯(14%)、聚氯乙烯(10%)、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9%)、聚氨酯(7%)。塑料的终端消费行业为:包装(36%)、建筑(16%)、纺织(15%)、消费品(10%)、交通(7%)、电子(4%)、工业机械(1%)。(IEA,2018)

  与此同时,塑料循环利用机制尚未完善。塑料循环利用三角形的三个关键点分别为收集与分类、处理以及终端利用,目前上述三者都处于发展早期阶段,且面临着诸多困难。

  收集与分类主要面临着塑料轻质化及材料复合化的挑战。轻质化导致收集同样质量的塑料需要收集的废品(例如饮料瓶)增多,成本增加;而材料复合化则导致废品(如多层塑料复合膜)的分离困难。塑料处理则主要承受着经济方面压力。处理方式目前有两种:一种是物理方法,即将废塑料清洗、打碎、融化并重新成型,该方法成本相对较低,但产品常含大量杂质,降低塑料的性能并影响外观,只能制造附加值不高的低端产品;另一种方法为化学方法,即通过化学反应将塑料重新转化为单体,此类产品在性能和外观上接近原始塑料,可多次循环反复利用,但过程复杂,技术要求及成本高。塑料循环在终端利用方面也受到诸多限制,食品级、医用级塑料以及一些高性能塑料很难接受循环再生产品。

  塑料的循环利用效果往往取决于废品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循环的程度。受到上述种种限制,塑料的循环利用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例如,2016年美国购买的用于回收的聚乙烯材料中有50%不具有进一步处理的品质,最终只能填埋处理。目前,塑料废品循环利用率不足10%,循环利用的程度往往是由塑料的种类决定。其中,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循环利用率最高,全球平均55%;聚乙烯因为多用做复合薄膜而循环利用率最低。

  塑料循环利用率低下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巨大的危机。据估计,目前全球大约有63亿吨的塑料废品,其中只有9%被循环利用,12%被燃烧处理,79%被填埋处理或进入自然环境(IHS,2018)。

  世界上有10条河流承载了其中93%的废品,这些河流包括:亚洲的长江、黄河、海河、珠江、黑龙江、湄公河、印度河、恒河,以及非洲的尼日尔河和尼罗河。截至2015年,海洋中已有约1亿吨塑料,约80%来自陆源,约40%源自中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以及越南五国,而塑料废品还在以每年500万~1500万吨/年的速度增长(IEA,2018)。

  近期,塑料及生产塑料的化工行业都因在河流、海洋和沙滩上出现的塑料废弃物以及大量海洋生物和鸟类的死亡,而受到公众的密切关注以及诟病。关于塑料微粒已进入生物食物链的报道则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担忧。

  全球塑料需求不减

  2000年以来,全球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速远远超过了钢铁、铝及水泥等其他大宗商品,几乎翻了一番。塑料作为最主要的化工产品,2017年消费量约占全球化工产品消费量的一半,自1970年以来其需求增长了10倍,比全球GDP增速快60%(IEA,2018)。塑料的地位对化工行业未来需求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017年,发达国家人均塑料消费量为55~80千克/人,约为发展中国家的20倍,其中欧洲、日本等最成熟经济体的人均塑料消费量基本饱和在60千克/人;发展中国家人均塑料消费量仅为4千克/人,并呈现两位数增长,需求还远未达到饱和(IEA,2018)。

  塑料具有优越的性能以及极高的性价比,现有的替代产品都尚处于商业化的初期阶段,生产未成规模、成本普遍较高、性能也难以匹敌。例如,2017年全球可降解生物塑料产能仅为200万吨/年,不足全球塑料年需求的1%,价格比普通塑料高两到三倍,但其在耐热、耐水及机械强度方面与传统塑料制品相差较远。由于难以在短期内找到质、量、价均具有可比性的替代物,而发展中国家快速的经济发展又需要大量的塑料制品,因此,虽然“禁塑令”对减少白色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有益的,但难以阻止未来塑料需求的增长。

  Wood Mackenzie和IEA两家机构分为三种预测情景分别对塑料需求进行了预测(见表1)。2017年全球塑料消费量约为3.5亿吨,预测均认为未来20~30年间塑料需求将保持增长态势。然而,Wood Mackenzie和IEA现有技术情景的预测结果均未将环境承载力作为限制条件,若将环境中塑料废弃物的量纳入考量,至2040~2050年间,塑料循环利用率仅达到20%~25%的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即便在IEA清洁技术情景中将2050年塑料循环利用率设定为75%,届时进入海洋的塑料废弃物仍将比目前的1亿吨增加170%。考虑到当前由塑料废弃物引发的各种环境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在塑料循环利用、可降解替代物、废弃品处理等方面可能会比IEA清洁技术情景所要求的标准更高。而中国、印度、东南亚、非洲等一些对塑料需求旺盛并将产生大量废弃物的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则有可能承受来自国际社会的巨大环保压力,并承担塑料废弃物处理的主要责任。

  石油需求量减少

  化工产品的原材料90%来自于石油和天然气。截至2017年,全球石油消费量98百万桶/天,其中石化行业消费量约为14百万桶/天,占比14%,是仅次于交通领域(56%)的第二大石油需求侧。化工行业对天然气的需求占全球天然气总需求的8%,远低于发电(40%)、供暖(21%)、非化工工业需求(15%)等。因此,“禁塑令”对未来石油需求的影响大于对天然气需求的影响。

  受交通领域技术变革的影响,世界交通领域石油需求增速放缓,并有可能在2030年前即达到峰值,而化工品需求则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将是未来拉动和维持石油需求的主要动力。

  Wood Mackenzie和IEA两家机构分为三种预测情景分别对未来石油需求进行了预测(见表2)。IEA现有技术情景预测结果与Wood Mackenzie较为接近,认为“禁塑令”对石油需求的影响并不大,2030~2050年期间,全球石油需求将维持在110百万桶/天附近。

  IEA清洁技术情景则出于指引能源行业发展方向的目的,在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45%、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等环保约束条件下,考虑了能源转型、出行革命、能效提高、循环经济、替代塑料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及相互作用。预测认为:受交通部门石油需求减少29百万桶/天的影响,即便化工行业石油需求保持缓慢增长,2050年石油需求量仍将大幅减少至58百万桶/天,约是Wood Mackenzie和IEA现有技术情景预测结果的一半,比2017年全球石油消费量减少了40%。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各国政府更有可能推动整个能源及化工行业向IEA清洁技术情景的方向去努力。监管部门和公众对塑料废弃物的严重负面态度,会加速全球向绿色清洁技术转型,叠加能源转型、出行革命、能效提高等其他因素,有可能大幅度削减石油长期需求,对石油公司增长预期造成影响。因此建议各石油公司尽早布局非油产业,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石化绿色转型

  过去十年间,化工行业需求增速及投资回报率均高于炼油,被视为油气公司产品组合多样化以及风险管理的机遇。同时,塑料制品弃置管理的失效(包括土地及海洋污染、生物食物链效应等)在不断侵蚀着公众对化工品的印象,可持续发展行动的宣传也加剧了塑料的负面形象,甚至对化工项目的“社会准入许可”造成了挑战。

  “禁塑令”在缓解塑料污染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禁令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只有找到一次性塑料的代替物,使用可降解、无污染的环境友好型材料,才能制止塑料污染。“禁塑令”的出台,必将进一步推动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发展。

  石油行业依赖着非交通部门来带动未来的增长(见图1)。即便受到“禁塑令”的影响,化工产品(尤其是塑料)的需求在不同的预测机构、不同的预测模型中都呈现增长态势。乙烷和石脑油依然是化工行业的主要原料,预计至2035年,乙烷需求量为6386千桶/天,比2015年增长107%,石脑油需求量为6888千桶/天,比2015年增长50%(Wood Mackenzie,2018)。

  尽管回收塑料对原始塑料存在一定的替代作用,但原始塑料需求预计在未来二十年仍将呈现增长趋势,只是其增速将远低于循环塑料需求增速;易于循环利用的塑料产品将会受到青睐,高密度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的需求将会增加;复合材料将会让位于单一材料。同时,塑料的循环利用将会受到油价的影响,低油价时期,由于原料价格低廉,原始塑料的生产将会比循环塑料更有吸引力;而高油价环境则有利于塑料循环产业的发展。

  “禁塑令”将会促进全球废弃物管理系统的完善。各国可能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生产者负责塑料产品使用后的收集、分类及处理,上述“生产者责任制”已经在日本的家用电器、包装及汽车行业实施多年。意识到塑料危机对石油化工行业的影响,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开始行动。

  2019年1月16日,巴斯夫、雪佛龙菲利普、陶氏、埃克森美孚、汉高、三菱、三井、住友、宝洁、沙索、壳牌、道达尔、埃尼和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等近30家来自塑料产业链的公司在伦敦共同成立“终结塑料废弃物联盟”,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中尤其是海洋中的塑料废弃物并实现再利用。该组织的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投资15亿美元,通过支持孵化器项目推动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相关技术进步与创新、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以及支持致力于海洋塑料废物防治、管理及回收技术的企业发展。

  我国作为塑料的主要需求国以及塑料废弃物的主要排放国,可能会承受来自国内外的巨大环保压力,肩负塑料废弃物处理的主要责任,并在塑料与其他化工品的生产、使用、弃置及循环利用等方面出台更为严格的行业标准和管理条例,进一步延伸生产者的环保责任。石油公司应积极跟踪,及时与政府有关部门接触,参与政策制定,确立应对策略。

  本文作者为中国海洋石油咨询中心注册咨询工程师

  责任编辑:卢凯瑞

  znlukairui@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