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人物
【人物】刘羽柱:技校毕业的电气大拿
2019年09月20日 11:43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肖武雄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三十多年来,长岭炼化热电部电气车间值班长刘羽柱用勤奋肯攀登的精神克服一切艰难险阻。

 

文/肖武雄

  4月28日上午,中国石化长岭炼化热电部电气车间值班长刘羽柱在省会长沙披红挂彩。鲜红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绶带,衬托着一位普通劳动者和他建功新时代的故事。

  这个奖来之不易!中石化只有7人获此殊荣,湖南省也只有26人。在此项殊荣之外,刘羽柱双喜临门,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

  刘羽柱这个名字,长岭人并不陌生。2006年,他被评为长岭公司劳动模范;2013年,又被评为中石化劳动模范。当然,还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荣誉。他的故事更是为人津津乐道。有人说,没想到他会成为电气方面的主任技师;还有人说,他能搞出一点名堂,一点都不奇怪。

  说“没想到”,是有理由的。刘羽柱技校毕业,在长炼员工中文化程度并不算高。他的徒弟基本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生。一个技校生,怎么可能在专业性很强的电气行业冒尖?说“不奇怪”,也是有理由的,因为刘羽柱对电气特别痴迷,做事又特别认真,有一股憨劲。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30多年了,铁杵磨成针又有什么奇怪的!

  “小愚公”登峰建功

  刚入行时,电气运行岗位自动化程度不高,工艺程序繁杂。既要掌握复杂的开关断路器顺序,还要熟悉笨拙的继电器保护;既要看清花花绿绿的指示灯,又要知悉密密麻麻的电路图。那时的刘羽柱是一头雾水。

  “感到自己的面前有一座高山,悬崖峭壁中荆棘丛生。”他说。那一刻,他明白,要学好电气知识不是件容易的事。

  面对这座高山,他不但没有气馁,还涌上来一股子倔劲。“就是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我也要像愚公一样搬走它!”从此,他的工装里多了一个笔记本,随时记录下电气技术和操作要点。

  电气车间的老师傅们说,那时的刘羽柱特别“烦人”。当他们好不容易停下来歇歇时,他总是缠着你问这问那没完没了。你还不能敷衍,因为他刨根问底,你只好拿出自己“压箱底”的东西来。老师傅们还说,刘羽柱“脸皮厚”,担任班长后,甚至向刚进厂的小年轻儿请教。刘羽柱不以为意,他说:“能者为师嘛。”

  经过几年的积累,刘羽柱开始崭露头角,先后获得先进生产者、岗位技术能手、“炼塔杯”技术比武第一名等多项荣誉。车间的几次设备升级改造都由他挑大梁,负责技术安装与调试。

  对刘羽柱来说,电气这座高山的艰难险峻仍在前方。

  2013年,电气快切装置升级改造。这一次,刘羽柱遭遇了拦路虎。

  新设备涉及很多新技术,有的是他从未接触过的。在这个紧要关头,总不能停下来去学习新技术吧。开始,刘羽柱想,钻透说明书,不就行了么?没想到,这办法真的不行。电气快切装置新设备的说明书是2012年的老版本,他花了很多精力查资料、研读说明书,还是觉得根本行不通。这下子,刘羽柱慌了。

  他向单位汇报了情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求设备制造厂家安排技术人员来公司现场授课。

  厂家技术人员到来时,刘羽柱刚到长沙,还没有走出火车站。同事们知道他去长沙是办一件要紧的私事,都以为他回不来。但接到车间电话时,他说:“我立即赶回来”。

  厂家的技术培训课,刘羽柱第一个到场,认真聆听了新设备的特性、系统匹配和操作应用。 “太难得了,一辈子也难得有几次这样的机会,可以学到很多说明书以外的东西。”他表示。

  就这样,刘羽柱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升自己,成了电气车间的顶梁柱。他的《35kV隐患治理更改母线接线方式,提高发电机电量》课题成果,得到了长岭炼化设计院的采纳。

  顶梁柱排忧解难

  刘羽柱是个做事特别认真又特别倔强的人。他较起真来,不撞到南墙不回头。

  一次零点班交接班时,他发现直流接地出现故障,而且上两个班交接班日志都有记录。这也没有错,检维修这一块,不是当班人员的工作,把问题提交出来就可以了。

  但刘羽柱不这么看,直流接地有可能引发事故,决不能让设备“带病”运行。

  接班后,他立即分工,盯盘的盯盘,操作的操作,自己则带着徒弟下了电缆沟。那是凌晨1点,潮湿的沟底特别闷热。蚊子在手电光束里飞来飞去,刘羽柱和徒弟头上的安全帽不时碰到电缆沟的顶板,发出“砰砰”的响声。在沟底,他和徒弟根本直不起腰来,有些地方只能匍匐前进。就这样,他用排除法一根一根电缆地检查,终于找到了故障点。

  钻出电缆沟时,时钟指向6时30分,天已经白晃晃的明亮了。他的脸被蚊子叮咬得有些肿,在晨曦中特别明显。

  交班时,刘羽柱在交接班日志上写道:问题找到,故障排除。

  刘羽柱就是这么犟,不把问题解决,吃饭不香,睡觉做梦。

  在6000伏和35千伏两套系统隐患治理项目中,刘羽柱被抽调出来负责项目实施。当时,他心里就一个想法:千万要保证项目不能出问题。

  这个项目持续了近半年,他没日没夜盯在现场,劳心劳力,直到有一天他感觉到特别疲惫,去医院一检查,才肯承认自己病倒了。躺在病床上,他的手机几乎没有停过,医生不得不“没收”他的手机。当同事们准备到医院看望他时,他又出现在工地上。

  有了这样的责任心,加上过硬的技术,刘羽柱在处理故障时得心应手。

  一个夏天的晚上,突然雷电交加。这样的天气,对电气人来说简直就是噩梦。上至公司领导,下至车间干部,心都悬到了嗓子口。那天晚上,刘羽柱带领班员成功处理了4次系统突发性停电事故。

  这件事,让刘羽柱名声大噪。他的名字开始见诸湖南卫视、岳阳电视台、《岳阳日报》和《长炼报》等媒体。

  “单身汉”有家不回

  按理说,上班8小时之外,刘羽柱可以待在家里。但他的家人经常好长一段时间见不到他的人。怎么会?

  车间成立了技师团队,他这个主任技师当然要挑大梁。

  六七人的技师团队,担负着车间的技术攻关、培训,还要做预案。培训是定期的,基本每个星期一次。设备在不断升级,预案当然也要不断更新。攻关是不定期的。遇到技术难题,这个团队就要没日没夜地守在现场,解决问题。

  2014年大检修期间,刘羽柱几乎一个月没有回家。

  检修,装置可以停,但电不能停,停了电装置就没法检修了。但不停电,电气设备怎么检修?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电气设备的检修只能服从装置检修,在装置每天检修任务完成后开始。但这样又造成停送电频次非常高,容易出现故障。

  “这段时间,系统信号杂乱,真假难辨。主控室各个区域系统的视频监控器,微机保护系统、远程操作电脑、DCS监控等高自动化设备和系统,哪一个点出现故障,就会一团糟。”刘羽柱说。因此,他格外谨慎。

  吃在食堂,住在值班室,蹲守在现场,这段时间刘羽柱像个单身汉一样。

  回家那天,家人一脸惊愕。儿子回过神来,噘着嘴说:“爸,你还知道回家啊。”

  “其实,家人还是很支持我的。”刘羽柱说。她爱人说:“这么多年,他一直这样,习惯了。”

  在电气车间,刘羽柱每次都是第一个到岗。他先到主盘,仔细翻阅交接班日志、检查主盘保护情况、核对DCS数据。这一系列工作,由惯例变成个人习惯,再由个人习惯变成了主盘各个班长的习惯。

  现在,刘羽柱有了自己的劳模工作室,带了一大帮徒弟。刘羽柱希望他们能成为电气方面的高手。“他们比我有文化,至少要超过我。”他说。

  本文图片均由宋跃军摄影

  责任编辑:郑 丹

  znzhengdan@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