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今年冬供又添新气源!
我国东北方向
首条天然气进口通道正式打通
东北能源通道建设进一步完善
10月16日上午,距吉林省松原市区35公里的西北方向一处管道施工现场焊花飞溅,上午9时56分,随着最后一道焊口顺利完成焊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黑河-长岭段(北段)全线贯通,我国东北方向首条天然气进口通道正式打通。
最后一道焊口完成焊接
中俄东线是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建设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是我国四大能源运输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石油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建设的重大举措。
2014年5月,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见证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从2019年12月1日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首期按每年50亿方供气,此后供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合同期30年,合同总供气量超过1万亿方。经过前期准备和两次试验段摸索建设,工程于2017年12月13日全面加快建设。
不同季节的建设现场
据了解,中俄东线的气源来自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科维克金气田、恰扬金等气田,俄气预计于12月1日经俄罗斯“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在我国黑龙江黑河市入境,第一供气年度将引入俄气50亿方天然气,我国东北及京津冀地区将成为直接受益方。
同时,这一管线因与哈沈、秦沈等在役天然气管线实现了互联互通,在增加上述地区供气量同时,进一步优化了区域用气结构,形成多元供应渠道,这对于增强我国冬季天然气保供能力和打赢蓝天保卫战意义重大。
“从贯通到投产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主要做好自动化控制调试等工作,正式投产后沿途各省区市都会受益,原来一到冬季供气都比较紧张,俄气进来后可以给予可靠的保障、减轻了地方供气上压力。”管道公司中俄东线工程项目部副经理冯东介绍。
中俄东线是我国加快技术和装备国产化的代表性工程。1422毫米超大口径、X80高钢级、12兆帕高压力等级,这些高难度的工程数据预示着我国管道建设水平正向着世界一流水平迈进。为提高管道建设水平,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曾设立重大科研专项,先后攻克管材制造、管道断裂控制、管道施工装备国产化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特别是突破国外技术壁垒,管道核心控制系统和关键设备全面实现国产化,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升级换代。工程首次实现管线100%自动化焊接、100%AUT检测、100%机械化防腐补口,焊接一次合格率高达95.48%。
中俄东线是我国创建“智能管道、智慧管网”的样板工程。按照“本质安全、卓越运营”要求,首次实现了管道建设关键工序远程实时监控,全过程数据采集、分析、预警的智能工地建设。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了管道数字孪生体的构建,开创了管道建设新模式。着力构建和提升管道实时泛在感知能力、系统分析、自我调整能力,努力实现复杂天然气管网的全区、全时域优化运行,推动了我国智能管道、智慧管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中俄东线是我国一项绿色环保工程。从工程建设角度看,从设计之初就秉承环保优先理念,在北段通过缩窄机械作业带,减少树木砍伐,管沟回填及时恢复植被,特别在江河湖泊、森林路桥等环保高敏感区域,采取涵洞、盾构穿越等技术手段实现绿色管控,保护了“绿水青山”的原始风貌。从工程后续投产效果看,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42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万吨, 将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和缓解沿线地区大气污染现状。
中俄东线也是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的先进典型。中国石油管道公司先后组织20余家参建单位、4000余名参建员工,以劳动竞赛为抓手,以党的建设为引领,科学组织施工,组建起由各参建方参加的项目联合党工委,全面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实现党的建设、劳动竞赛与工程建设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在相互融合实践中,不断优化施工手段,推进技术与管理创新,提高工作实效,攻克零下40℃超低温环境下多项技术难题,实施“互联网+项目管理”新模式,取得创新工法48项,发布19项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推进了我国管道工程建设向国际一流水平看齐。
攻坚克难输蓝金
擎画绿色美河山
为建设者点赞!为美丽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