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生活  >  活法
【活法】我家“油龄”二百年
2019年12月17日 21:40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杜宗军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一家三代8个石油人,扎根沙漠戈壁,为石油艰苦奋斗。

 

文/杜宗军

  “我为祖国献石油,哪有石油哪是家。”在西北油田有这样一个石油之家,一家三代8个石油人,扎根沙漠戈壁,为石油艰苦奋斗,8个人的“油龄”加起来足足200年。

  油一代像胡杨树

  1978年,外公从青海进疆找油。1980年,外婆带着4个孩子好不容易才到新疆和外公团聚,是青海入疆的第一家家属。外公家里珍藏着唯一的初到新疆时拍下的黑白合影,虽然焦点不实,模糊不清,却珍贵无比。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留一张照片实在不容易。

  杨骞从小由外公外婆带大,是听着油一代、油二代们奋战荒原找油的艰苦故事长大的。外公毕业于西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在那个时代算是难得的知识分子。在野外勘探中,他总是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听他的老队长说,他有个特别的外号,叫“嘎斯”。意思是说他野外勘探时腿脚飞快,穿沙漠,走戈壁,如履平地,像当年从苏联进口的“嘎斯”汽车一样吃苦耐劳。

  最让杨骞忘不了的是,外公在野外勘探找油,每天仅靠两个凉馒头和一军用水壶水解决三餐。有一次喝光了水,他宁可喝尿也坚持到完成任务。现在外公已经去世,但外婆每次说起外公当年艰苦找油时的故事都会流泪。

  在祖国最需要石油的特殊年代,这些转战中国东西千万里,勇敢闯入生命的禁区找油的“第一代石油人”,像沙漠中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胡杨树一样勇敢顽强,舍生忘死,挺进死亡之海,终于把根扎进了万古荒漠之下深深的油海。

  油二代像风滚草

  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旅行,时常可以见到那些沙漠中的“流浪者”风滚草。它们的生命是如此顽强坚韧,每当生存的环境恶化、极度缺水时,就将枝条收缩成一团,任凭狂风吹断后,随风游走,浪迹天涯,将生命的种子撒向遥远的地方;直到遇到有水的环境,才又重新生长发芽,生生不息。每当在沙漠中巡视油井,看到这些顽强坚韧的生命,杨骞总会想起自己的父亲和母亲。

  那些在新疆的高天大地和沙漠戈壁的风沙霜雪磨砺中长成的油二代,勇敢接过父辈的旗帜,像沙漠中风滚草一样,嗅着石油的味道,追随着风的方向,一路扎根一路拼搏。就像有水就能重新生长的风滚草一样,哪有石油哪是家,把父辈绘制的石油蓝图一一变成现实,把西北油田建设成为中石化第二大油田。

  爸爸杨晓明,原是空军汽车连汽车兵,退伍后在第一物探大队野外分队司机班工作,后来担任野外分队队长。在沙漠戈壁中开车,最痛苦的是有时根本没有路,路况非常差,大大小小的沙包,起伏转弯特别多,方向盘极易打转,必须一直用力把稳,一天下来胳膊都痛得抬不起来。

  妈妈路雪玲,原在第一物探大队工作,担任过放线组长。每天的工作是扛着每根100米长的4条电缆线在沙漠戈壁中布线,任务重的时候干到哪歇到哪,过着“卷席筒”“地窝子”生活。经常要坐在颠簸的汽车后厢上和装设备的大箱子一起出工。车在沙漠中穿行,上下起伏,人被颠簸得上下飘飞。车后是黄沙滚滚,每次一刹车车后的黄沙就追上来,把人全给裹进去,像在云雾里飘飞,大家风趣地把这种生活叫“飘大箱”,一天下来,人脏得像从沙堆里钻出来似的。

  忘不了妈妈告诉她的故事。有一次,她放线时渴得出现幻觉,拦住一辆钻井用的拉水车。司机师傅拼命阻止她们喝,大喊大叫:“这是钻井用的,不能喝。”尽管水又咸又臭,可她实在渴得受不了,拼命要解渴。

  杨骞印象最深的是,她在采油厂工作后。那时,工作生活基地已经建成,条件相对好了很多。再也不用喝碱水,住沙窝,吃冷饭,“飘大箱”,也能看到一些生命的绿色。这些最基本的生活待遇,在尝尽艰辛的油二代们看来,简直是天堂的生活。

  母亲后来也曾在采油厂工作过一段时间。每当晚上躺在温暖干净的床上,妈妈总会由衷感叹一句:“现在的生活太美了,跟在天堂一样。”每当此时,杨骞都不由得心酸难过,感慨万千:“爸爸妈妈这些油二代,吃过那么多苦,付出那么多,想要的却这么少。这一点最平常的生活,已经让他们心满意足。”

  油三代像红柳花

  时光匆匆。一转眼,那些青春勃发的80后、90后的“油三代”,已经成长起来,像那沙漠中热烈绽放的红柳花一样,沿着胡杨与风滚草指引的方向和道路,把根和自己的祖辈和父辈深深地扎进同一片埋藏着石油的万古荒漠,不慕沙漠外的红尘繁花,默默在沙漠中茁壮成长,昂扬向上。

  虽然是独生女,却因为父母经常在野外工作,杨骞从小没享受过万千宠爱在一身的幸福,养成了独立自强的性格。她的名字中有一个喻义像骏马飞腾、高举的“骞”字,寄托着父亲希望她能自由奔跑的理想。

  天生丽质、多才多艺的杨骞,有白灵鸟一样的歌喉、孔雀一样的舞姿,是中石化舞蹈协会会员。她是自信大气的主持人,国语标准的电视播音员,油田公众开放日“最佳讲解员”。凭她的美丽、才艺和努力,杨骞完全可以在沙漠之外过得更精彩,她却选择红柳一样扎根沙漠。

  10年前,正青春年少的她还在湖南上大学,曾经有机会南下深圳开始美好的生活。10年前,她无法想象自己的青春会在沙漠中生长。但血液中的代代相传的石油基因,让她终于踏着祖辈和父辈的足迹,回到新疆,回到了外公和父亲母亲的油田,拒绝喧嚣与繁华,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荒凉的沙漠。

  她大学学的不是石油专业,硬是从最基层的化验员、集输工,刻苦学习,一步步从“外行”变成“内行”,获得采油厂职工技能大赛一等奖,成为集输技师,成为中石化采油技能大师、西北油田首席技能大师毛谦明少有的女弟子。她先后被评为西北油田“优秀青年”“优秀共产党员 ”“中石化最美青工”。作为独生女的她却没有“娇骄”二气,有的是石油人的一身正气和侠气。她曾经见义勇为,勇抓小偷,让同事们大吃一惊,受到专门的表彰与奖励。

  莫道大漠风正烈,愿为祖国献石油。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三代石油人的奉献与奋斗,地处西北的油田才能从零开始,沙海奋斗40年,为祖国奉献了1亿吨原油,建成了千万吨级的中石化第二大油田。

  本文图片均由杜宗军提供

  责任编辑:陈尔东

  znchenerdong@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