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炼化
【炼化】中安联合驯服淮南煤
2019年12月18日 15:28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本刊记者 赵 玥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中安联合煤化工项目,让安徽省煤炭行业由燃料型向原料型利用转型。

 

文/本刊记者 赵 玥

  从黑色的煤炭到白色的颗粒,在位于淮河边上的安徽(淮南)煤化工园区内,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安联合)的煤化工一体化项目令淮南煤摇身一变,生产出高附加值的聚烯烃产品。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石化煤化工技术的重大突破,也有力促进了安徽省和淮南市的经济转型发展。

  新型煤化工

  淮南地处华东腹地,居中靠东,承东启西,南北对接,不仅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还有便利的交通资源和丰富的水资源。同时,淮南是全国13个亿吨煤基地之一,煤炭储量约444亿吨,探明储量153亿吨,据报道2018年4月又新探获煤炭储量48亿吨。

  这一切,意味着淮南具备发展现代煤化工以及延伸相关产业链的良好条件。

  然而,长期以来,守着上百亿吨煤炭储量的淮南并没有大力发展煤化工。究其原因,在于淮南煤的独特性。

  首先,朱集西煤矿具有“三高一深”(高瓦斯、高地压、高地温和井筒深)复杂地质条件和不利因素,挖掘需要很强专业能力。其次,淮南煤具有高灰熔点、高灰分的特点,和山西等地的煤矿完全不一样,因此只能作为燃料。

  2009年1月,安徽省政府和中国石化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在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建设大型煤化一体化项目。由于市场原因,项目经历停缓建。2017年1月20日,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恢复建设。

  作为中国石化重点建设项目,安徽省重点工程、淮南市“一号工程”,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总投资267亿元,重要性十足。

  “中安联合的技术创新,不单纯体现在某一项技术或某一个环节的创新上,而是具有独特的自主创新及竞争优势。在由煤向化转变的源头工艺上,中安联合采用的是中国石化自主开发的SE-东方炉气化技术。”中安联合副总工程师陶全保告诉记者。

  “水土不服”是过去困扰淮南煤化工的主要难题。为此,中国石化投入16亿元在扬子石化建设一套大型试验装置,分两个阶段按不同配比组织“中安煤”试烧,成功实现了淮南煤由燃料向原料的“关键一跳”。

  据介绍,中安联合煤化一体化项目设计年产能为170万吨煤制甲醇及35万吨聚乙烯、35万吨聚丙烯,配套400万吨煤矿。

  产品转型

  8月8日,6辆满载着聚丙烯、聚乙烯产品的卡车缓缓驶出厂门,中安联合煤化工首批180余吨聚烯烃产品顺利出厂走向市场。在两年前,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艰巨目标。

  走进塔罐林立的中安联合烯烃部MTO装置现场,明显感觉这里比外围的温度高。MTO装置主管贾玉清的汗水浸透了工服,但依然和技术人员反复推敲着装置的优化方案。

  “MTO级甲醇是烯烃的重要原料,我们目前用的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效甲醇制烯烃全流程技术(S-MTO)。”贾玉清介绍说。这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甲醇制乙烯、丙烯全流程工艺技术的产业化。

  为了顺利投检,中国石化调集了系统内化工工程建设领域的全部精英队伍参与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优质工程、安全工程、绿色工程、效益工程和阳光工程。空分、低温甲醇洗、甲醇合成等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煤气化、甲醇制烯烃和聚乙烯、聚丙烯装置采用中国石化专有技术。

  9月16日,中安联合煤气化装置首次实现5台气化炉并列运行。单台炉负荷超过80%,为下游的甲醇装置和MTO装置满负荷运行提供了原料保证。中安煤化工装置达标运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中安联合首批聚烯烃产品成功下线外销,标志着整体煤化工装置现已连续、平稳运行。依托中国石化的金字招牌,有利于我们迅速打入市场,得到客户的认可,形成品牌效应。”中安联合副总经理、煤化工分公司总经理蒋勇说。下一步,将会集结科研力量,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据介绍,项目达到目标产能后,预计每年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上缴利税15亿元。

  乙烯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化工水平的标准。安徽作为家电和汽车制造大省,对聚烯烃的需求量巨大。

  “目前,安徽省内没有大型聚烯烃企业。中安联合建成投产填补了省内空白,实现了安徽煤由燃料型向原料型转型的关键一跃,更是安徽省推动煤炭深度加工与清洁利用的关键一招。”中安联合副董事长、党委书记施华彪说。

  绿色保障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淮河。”在中安联合,这句话被践行到每个角落、每个细节。

  走进污水处理场,绿树成荫,池水清澈,偌大的污水池和污水管道掩映在绿树丛中,连接着中安联合项目装置的所有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

  “煤化工污水处理是一项精细工程。工业废水成分十分复杂,可生化性很低,处理难度很大。”中安联合水务部负责人王建鲁说。

  位于淮河岸边,环保标准极为严苛。2009年2月,国家环保部批复强调,要求供排水系统按照“清污分流、雨污分流、一水多用”原则设计,确保任何情况下污染物都不得进入淮河。

  先“治水”再“用水”,这是中安联合的解决思路。

  为此,他们同国内外多家环保水务运营商、专利商进行技术交流,到国内煤化工厂家进行大量现场调研,制定各类污水、高盐水工艺技术路线,并联合开发具有中国石化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污水“零排放”成套技术。

  “对于项目废水,系统以清污分流、污污分流为原则,污水处理场对生产装置及辅助设施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回用。”王建鲁表示。该项目运用了具有中石化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污水“零排放”成套技术。

  另外,针对煤气化装置的粉煤过滤器排放气、净化装置的酸性气体脱除尾气、硫磺回收装置的焚烧烟气等工艺废气,中安联合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工艺废气处理后通过烟囱高空排入大气,排放浓度和速率均满足最新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对于项目产生的一般固废,大部分销售给企业进行综合利用;对于无法利用的危险废物,则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处置或交环保部门指定单位统一处理。

  煤化工项目管理部经理武学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整个煤化工项目投资约202亿元,其中,环保投资超过20亿元,占总投资的10%,超过化工行业5%~8%的平均值。但为了绿水青山和淮河生态,为了老百姓的健康幸福,这笔投资值得!”

  责任编辑:郑 丹

  znzhengdan@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