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胜利油田化学高级专家王涛14年来坚持奋战在科技一线,累计为油田增油40多万吨。
○ 文/庞世乾 李 敏
“人生的岔路口上,你选择一线,把根扎在一线。瓶瓶罐罐间擦出智慧火花,千百次试验中探究增油奥秘……”
这是9月25日,中国石化“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第五届感动石化”颁奖典礼上,组委会给予胜利油田博士后工作站首席专家、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高级专家王涛的颁奖词。虽然寥寥数语,却是对王涛潜心石油事业的真实写照。
14年来,她坚持奋战在科研一线,把制约油田开发的技术难题作为研究方向,主持参与了14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累计为油田增油40多万吨,在一线绽放出了无限芳华。
选择一线,初露锋芒
2004年,王涛从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专业毕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彼时,她既可以选择留在繁华的北京,也可以选择出国发展。
父母年事渐高,需要照顾——她在东营有牵挂。当然,这并不是她选择胜利油田的全部理由。最是难舍石油情。
“国外稠油降黏,加几个药片就行,国产的却不行。你是学化学的,能不能也琢磨琢磨。”哥哥是一名最普通的石油工人。在命运抉择的关键时刻,他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王涛。她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毅然选择进入胜利油田博士后工作站工作。
胜利油田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国内外石油专家经常用“像一个摔碎了的盘子,又被人踢了一脚”来形容。不仅如此,胜利油田整装油田综合含水率已经达到了96%。
“我的研究对象就是这个特殊的大盘子,我的工作就是让这些接近于废弃的油藏焕发生机,进一步让油井提高产量。”王涛深感重任在肩。
科研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挑战,科研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眼看两年半的博士后工作站的工作马上结束了,她的“聚合物微球逐级深部调剖技术研究”课题却进展缓慢。由于水质影响,原本黏度很高的聚合物交联体系一入水就变稀了,根本起不到作用。
半年的室内试验屡战屡败,项目组急,王涛更着急。她咬牙坚持着。
半夜里实验室的灯光、摞起来两米多高的文献书籍,都成了王涛最后的倔强。“有时候做梦都在想该怎么干。”
一次煮汤圆时,王涛发现不断翻动浮起的汤圆破皮漏出了馅料。刹那间灵光闪动。她按照汤圆一样内外包裹两层,实现聚合物的自行胶黏。她成功了!
王涛发明的聚合物微球及相渗调节剂选择性堵水技术,首次从微观角度提出了“进得去、堵得住、可移动”的深部调剖体系设计理念,而且实现了让原本投资成本高的操作简易化,就像给油井打点滴一样,实现了聚合物在线连续注入。
截至目前,该技术在胜利、长庆、青海等油田推广应用,效益增油15.2万吨。在油价50美元/桶条件下投入产出比达到1:5。
扎根一线,攻关不止
“你一个大博士,在办公室待着就行,不用来现场了。”王涛来到胜利油田博士后工作站孤岛分站工作,采油工人师傅看她天天泡在作业现场,都很心疼这个女孩子,常常这么劝她。
王涛回答:“如果不跑现场,就不能很好地熟悉现场操作流程,也发现不了问题,更找不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个月下来,有个问题始终让王涛困惑:“有几口井刚注入聚合物时效果比较明显,但一段时间之后产量为什么不升反降?”
为弄明白这个问题,她加密对这几口井取样化验,发现采出液中聚合物浓度很高。经她多方寻求解决方案,并到现场反复试验,“阴阳离子相互作用”的技术思路形成了。在60多口井实施后,降聚、降水、增油效果显著。
到一线找问题,向现场要灵感。白天在施工现场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晚上在实验室潜心研究攻关解决问题,成了王涛的工作常态。
当承担的国家863项目到了关键时期,即使怀孕挺着大肚子,她也坚持每天靠双手把几百斤的油砂一点点筛出不同的粒径,模拟地层不同渗透率的填砂岩心。高强度的工作,让她一度晕倒在了实验室。
在王涛的众多项目里,胜利油田特高含水期深度堵调技术入围中国石化“十条龙”计划,让她深感自豪。
胜利油田高温高盐的油藏被称为世界上最苛刻的油藏。更让专家们头疼的是孤东馆63+4油藏。该油藏的采出率高达58%、含水率高达99.2%。在国外,这样的油藏早已经废弃不再开发。就是这个近乎废弃的油藏,却让王涛兴奋不已:“如果突破这项技术,世界上任何油藏我们都不怕。”
孤东馆63+4油藏孔道复杂,花生米大的聚合物从水井投入,直接从油井产出,达不到驱油效果。而一般情况下,只需要几微米聚合物就能有驱油效果。王涛决定调整思路,研发一种适合这种超级大孔道油藏的聚合物。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实验,一种高弹性吸水树脂聚合物诞生。它在初始阶段仅有几毫米,但是进入孔道深部体积膨胀上千倍,达到堵住大孔道驱油的效果。
同样让她感到自豪的还有二氧化碳气溶性发泡剂封窜技术。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既能提高低渗透油藏开发效益,也能节能减排,一举多赢,是油田绿色低碳战略的一个关键技术,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为了解决制约这项技术发展的气窜难题,王涛的攻关路走得异常艰辛。
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她终于研制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二氧化碳气溶性发泡剂封窜技术,在提高注气压力、解决气窜治理难题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现场投入产出比达到1:4,为二氧化碳驱在油田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线背后,有得有舍
王涛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上书“舍得”。这是她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了科研事业这个“得”,家庭成了她的“舍”。
“儿子,这是妈妈努力获得的。如果你也想成为妈妈一样的人,你必须努力。”2018年,王涛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拿着奖章,她这样教育儿子。但看着已经是个小大人的儿子,王涛心里既有感动也有愧疚。
2007年,王涛参与了“海上油田活性聚合物乳液驱油体系”项目。由于该项聚合物有剧毒,她忍痛给只有5个月大的儿子断了奶。“毕竟儿子吃了几个月的母奶,有的孩子还没有母奶吃呢。”她这么安慰自己。
之后的一段时间,每次回家看到往身边蹭的小毛头,她却不敢抱。孩子哭,她跟着哭。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儿子,一边是油田急需的技术,王涛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
现在儿子12岁,比同龄的孩子更懂事。他习惯了妈妈经常加班不在家,习惯了妈妈不陪他做作业、上辅导班,习惯了妈妈无法参加学校举办的亲子活动……尽管如此,他以妈妈为傲。在同学们谈论妈妈时,心里总是暗暗自喜。
王涛的母亲一度后悔让王涛读博士。因为母亲认为学历不那么高就不需要总是出差、加班、熬夜、做实验了。老人非常心疼她,总是担心她的身体,常把她说得掉眼泪。
“掉眼泪是没有用的,科研也不相信眼泪,只需要去把工作做好。”对科研无比执着的王涛,带领整个团队成为了一流的团队。团队中有3人已成为中国石化和胜利油田科技攻关课题的技术首席。
大家给王涛和她的团队取了一个昵称——科研一线的“白富美”。王涛很享受这个称呼,并有着不一样的理解——
白,就是所有的科研项目都是从一张白纸上起家的,靠着努力一点点去创造,一点点的去攻关;
富,就是有很多的科研成果,可以为油田创造更多的效益、更大的价值;
美,就是每当科研成果在现场见效时,心里美滋滋的。
“只有奋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我认为,奋斗者才是精神的富足者。取得了增油效果,那种幸福,你才会觉得整个人生是无憾的。”王涛说,“我们科技工作者有责任去承担着更大的使命,去研发更多低成本的采油工艺技术,助力油田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陆晓如
znluxiaor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