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资讯  >  国内
中国石油石化氢能源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2019年12月22日 20:34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专家指出:氢能发展需回归理性、稳妥推进

  2019年12月20日,中国石油石化氢能源发展论坛在京举办。论坛由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北京石油学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共同主办。两院院士、业界专家、企业代表等450余人参会,共同探讨稳妥推进氢能产业,实现炼油化工企业高质量发展。上午的大会由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常务理事齐学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春明主持。

    

  氢能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而氢是炼油化工企业必备原料,生产过程中也有大量副产氢。今年以来,氢能成为一大热词,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特别是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后,20余个省市在做氢能、氢燃料汽车的发展规划。

  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在致词中称,当前国外加氢站商业化、网络化发展加速,并制定了长远规划,未来几年全球氢能源建设将迎来全面发展时期。目前我国拥有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加氢站25座,国家层面也制定了规划,将氢燃料电池的发展提升到了战略高度。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将积极推动我国氢能产业的科学、清洁、高效、可持续发展。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在致词中介绍,中国石油大学是国内最早从事制氢和氢能研发的单位,近年来依托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新能源研究院及新能源与材料学院等频台开展大量氢能研发,在氢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方面积累身后,于2009年布局氢能炼钢技术开发,2015年布局氢基电化工,今年在中国石油支持下合作开展氢能专项研究,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我国氢能产业链优化发展。

               

  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副理事长王英彬在致词中衷心希望与各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高新企业,在研究储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上下工夫,特别是在制氢、储氢、加氢站、油氢合建站建设上与国际先进氢能源公司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共同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奉献清洁能源、作出新的贡献。王英彬代表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对李毅中部长、王基铭院士、曹耀峰院士 、徐春明院士等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出席会议的代表致以衷心的感谢。

               

  工信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在题为《科学把握、合理选择制氢工艺路径》的报告中指出,氢能产业链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落实氢源,制氢路径的选择要把握环保性、经济性、安全性、能效性。环保性方面,制氢过程不能发生二氧化碳大量排放,以化石能源制氢的“灰氢”不可取,实现CCS(碳捕集与封存)后的“蓝氢”可以用,清洁能源制氢的“绿氢”是方向。经济性方面,不应只计算氢的生产成本,而要计算完全成本。安全性方面,国内外的氢气泄漏爆炸、加氢站爆炸等教训深刻,氢能全产业链必须安全放在首位。能效性方面,应大力改进降低氢耗,同时降低制氢电耗。

     

  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耀峰在题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石化能源转型》报告中同样指出,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未来能源,是一种资源丰富、用途广泛、绿色低碳的二次能源,其能量密度高,是煤的5倍左右,汽油的3倍左右;来源广泛,包括煤、天然气、石油、工业副产物、电解水等,在工业、交通和储能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发展氢能产业,对于我国调整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治理大气污染、保障能源供应意义重大。而目前,氢能处于产业发展初期,着手布局氢能产业恰逢其时。

  但氢能定位需回归理性,氢能作为二次能源,没有办法凭一己之力满足能源供应需求,而 “灰氢”并不符合发展氢能初衷,未来真正实现大规模制氢,重点应在工业副产氢与可再生能源制氢取得突破。目前,社会最为关注的氢燃料电池还存在能源转化中间环节多、储氢技术限制市场应用两大发展瓶颈。同时,行业快速发展浮现出关键材料和技术依赖进口、安全标准有待完善、对政府补贴依赖性强、资本市场过热等问题。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要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降本增效;完善标准体系,保障产业安全高效发展。

  曹耀峰介绍,中国石化拥有强大的制氢能力、成熟的能源安全管理经验、发达的终端销售网络,正着力成为氢能产业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国际合作方面,与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探讨加强氢能领域合作。产业布局方面,在高桥石化开展副产氢气提纯利用新技术试验,利用上海石化氢气资源为上海加氢站供气。今年在广东佛山建成国内首座油氢合建站,上海首批两个油氢合建站项目竣工并投入试运行。攻关研发储氢和燃料电池相关技术。成立资本公司投资氢燃料电池汽车和氢能源业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春明认为,氢能可能重构钢铁工业、合成氨尿素、煤发电厂、炼化厂、油气田、汽车与分布式能源等传统产业。其中,绿电制氢可能颠覆钢铁产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发焦炉气干重整制合成气技术,焦炉气生产还原铁已进入工业示范阶段,绿电氢基炼钢进入小试阶段;锂式合成氨过程无碳排放,可能颠覆传统煤发电厂,白天利用多余可再生能源电生产氨,与晚上煤发电调峰时生产二氧化碳合成尿素,为中国煤发电厂转型找到突破口。

  中国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方向晨认为,面向未来的氢能产业发展需求,现有产业链亟须重视技术工程问题,以氢能的生产、储运、应用为导向,布局和开展技术工程问题研究,并提出了氢能源发展必须突破的主要技术工程障碍。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主任郑德温提出,灰氢是氢能应用的重要过度,绿氢是未来的方向,而我国西部地区灰氢和绿氢潜力均巨大,“西氢东送”前景可期。

  此外,还有王建国、戴文松、朱维群、王兆林多位专家、学者就氢能领域的相关技术及应用做了精彩的演讲;正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惠分仪器有限公司、北京华宇博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郑州市新玉源机械工业有限公司等业内知名企业分享了氢能开发利用的科技新成果,并就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下午的大会由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周红军、山东大学教授朱维群、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副秘书长马林辉主持。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