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评论
终于迎来俄气入境
2020年03月10日 16:05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本刊评论员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20年谈判,5年建设,中俄天然气管道终于盼来了通气的高光时刻。多元化为我们的能源供给增大了安全系数,但这也只是一种缓冲,未来中国的能源安全必须立足自给。

 

文/本刊评论员

  12月2日下午,全国人民目睹了一场特殊的视频连线。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共同见证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随着普京下达指令:“供气!”习近平下达指令“接气!”来自西伯利亚的俄罗斯天然气顺着管道进入中国境内。

  熟悉这条管道来龙去脉的石油人,均有说不尽的感慨。20年谈判,5年建设,经历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漫长等待,终于盼来了管道通气的高光时刻。25年,国际环境风云变幻,中国发展突飞猛进,尽管亲历其事的石油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引进俄气之事一直令人念念不忘。

  国内天然气市场的形成,经历了缓慢预热、快速升温、急剧扩张的过程。也就是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天然气市场在世界能源格局中,从微不足道、无足轻重,迅速成长为一个重量级玩家。

  2009年和2014年,中亚天然气管线A、B、C三线先后投产,目前年输气能力为550亿立方米。2013年,中缅天然气管线入境,年输气能力52亿立方米。管道天然气之外,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LNG运输船,源源不断,将大量液化天然气送往中国的港口。与此同时,国内的天然气产量也在年年增长。但仍然不够。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整体规模仍在不断扩大。14亿人口,严峻的环境压力,能源需求可想而知,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可想而知,用天然气替代煤炭的需求可想而知。国内天然气产量的增加,无论如何赶不上市场需求的扩大,短短数年,国内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相当可观的程度。

  一方面国内产能不足,另一方面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结果必然带来能源供给安全上的担忧。破解难题的关键,除了加大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更需努力实现进口天然气来源的多元化。中亚天然气管道、中缅天然气管道,再加上中俄天然气管道,实现了陆路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全方位供气。

  俄罗斯天然气储量居世界首位,而且是中国的近邻,俄气输华给双方带来共赢。按照协定,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开通运营后,最初每年供应50亿立方米,以后供气量逐年递增,直至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未来30年,俄方将向中方供应1万亿立方米天然气。

  多元化为我们的能源供给增大了安全系数,但这也只能是一种缓冲。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的能源安全必须立足自给,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均需控制在合理的范畴内。美国在页岩气技术上的突破,使其迅速从油气进口国变出口国,这对我们是一个有力的启示。

  责任编辑:周志霞

  znzhouzhixia@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