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世界石油工业诞生160年,“七姐妹”应运而生,超级巨头群雄纷争。
1859年8月27日,世界石油工业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的石油溪旁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160年的历程。19世纪80年代形成的以洛克菲勒为首的美国标准石油托拉斯是世界石油界第一个也是第一代石油巨头。
1901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纺锤顶高产油田诞生、成长起德士古和海湾两家公司。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和英国壳牌运输贸易公司合并成为壳牌集团。英国人达西在波斯创办英国石油公司。
1911年,标准石油王国解体,分离出“老大”埃克森;独立出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雪佛龙;真空石油公司和纽约标准石油公司合并为美孚。七雄兴起,争夺分割世界石油资源。
巨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80年代主要发生在美国的石油企业兼并高潮中,“石油七姐妹”中的“小妹妹”海湾石油公司被它的“姐姐”雪佛龙兼并。一批大中型石油公司重新组合。上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世界范围的大兼并热潮中,“老大老二”——埃克森与美孚合并成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公司兼并了多家大中型石油企业。其中包括世界最大的独立石油公司阿莫科。壳牌继续壮大。法国的两家国有石油公司道达尔和埃尔夫合并,还兼并了比利时的菲纳成为新的千亿级大公司道达尔。美国的两大独立石油公司大陆石油和菲利普斯合并成康菲石油公司。
这几家新的特大国际石油公司的年营业额均在1000亿美元以上,比其他公司大了一大截。其中最大的埃尼、雷普索尔年营业额只有500亿~600亿美元。
这几个超级石油巨头,前4个是由原“石油七姐妹”重组、演化而来的,后两家则是近10年资产重组的产物。这种重组,即兼并组合的进程,至今仍在继续。此外,一些产油国的国家石油公司也在继续其上下游一体化、国际化的进程。其中有几家将在今后发展壮大成新的巨头,乃至超级巨头。
这些巨头和超级巨头成为世界石油工业的核心。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有如今这么大的影响力,它们起的作用巨大。在今后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进程中,它们仍将起着至关的作用。
“石油七姐妹”即七大石油公司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为第一阶段。到20世纪20年代,这七家大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互相竞争,20年代中期发生了大规模的价格战,终以惨败收场。第二阶段,“七姐妹”在世界各主要产油国(尤其是中东),互相勾结、“联姻”,结成广泛的、多层次的关系网,结成了共存共荣的利益共同体——一个垄断资本主义石油市场的卡特尔。第三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是“七姐妹”快速发展的时期。它们迅速壮大成为实实在在的巨头。
动荡
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七组妹”巨头体系瓦解。不过,由于油价大大提高,“七姐妹”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营业额和利润却大大增加了。从营业额说,1980年是“七姐妹”的高峰年。在资本主义世界最大工业公司中,按销售额排序,它们占了前1、2、3、5、6、7、10位。它们的排序先后是:埃克森、壳牌、美孚、德士古、英国石油公司、雪佛龙、海湾。埃克森的销售额独领风骚。
1981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于大国际石油公司是动荡的岁月,是调整结构、资产重组的年代。这一时期,包括20世纪80年代前中,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头两年这样三个阶段。
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世界石油市场发生了重要变化——石油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20世纪70年代油价的大幅度上升,对石油消费产生了抑制作用;另外,高油价刺激了世界各地的勘探和开采,欧洲北海和美国阿拉斯加的石油生产逐步进入高峰,非欧佩克国家的产量上升较快,世界形成供大于求局面,油价趋于疲软。1981年3月,油价由每桶43美元高峰下落到29美元。石油公司的销售额下降,利润也随之减少。同时,成本却在上升。它们加工的原油大部分来自市场供应,往日租借地上低成本开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70年代得以接替供应的阿拉斯加和北海的原油,生产成本要高得多。
20世纪80年代前期,对于国际石油公司是难过的年月。1980~1985年,七大石油公司的储量变化不大,原油供应量下降37%,原油加工量减少25%,石油产品销售量下降12%,利润减少达44%。在这种情况下,七巨头纷纷调整经营战略,采取紧缩措施。
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波及韩国、日本,1998年进一步扩大到俄罗斯、拉美乃至美国和欧洲,而欧佩克做出错误判断,于1997年11月决定把生产限额提高200万桶/日(1亿吨/年)。供过于求的局面使得油价又一次大幅度下降,12月降到每桶10.56美元,剔除物价因素,跌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水平。
这次油价大跌,在石油业界引起了大震动。应对这种形势,各大石油公司采取了大踏步的资产重组,实行优势互补,强强联合。1996年,壳牌会同世界另一家世界最大的独立石油公司阿莫科,把它们在美国西南部帕尔缅(二叠系)盆地的油田资产合并,组成阿尔多拉能源公司,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BP与美孚合并它们在欧洲的下游业务,覆盖欧洲43个国家,资产达50多亿美元,销售额近2亿美元。70%股权属于BP,两家的燃料油业务由BP经营,用BP品牌;30%股份属于美孚,经营两家的润滑油业务,用美孚商标。
德士古、Star与美国壳牌公司组成美国最大的下游联合公司,资产超过100亿美元。大陆石油公司与菲利普斯公司联合它们在美国的炼油、销售和储运业务,成为美国第六大炼油商,炼油能力达到3850万吨/年,加油站有12000家。壳牌与埃克森把它们在全球的添加剂业务合并起来,成为世界第三大添加剂供应商,市场份额达25%。
另一种是公司的兼并。这一次兼并风潮超过了国界,跨越了大西洋,而且欧洲资本居优势地位。1998年,英国石油公司兼并了美国的阿莫科(“七姐妹”以外世界最大的独立石油公司),接着于1999年又兼并了美国另一家大独立石油公司——世界500强之一的阿科。
1998年12月,美国最大两家石油公司合并,原“七姐妹”中的埃克森同美500强之一的阿科孚合并成埃克森美孚公司。同年,法国道达尔先后合并比利时的菲纳和本国的姐妹公司埃尔夫。2000年,原“七姐妹”中的两姐妹——美国的雪佛龙同德士古合并,组成新的雪佛龙公司。
2002年,美国的两大独立石油公司大陆石油公司(1996年脱离杜邦公司)同菲利普斯合并组成康菲公司。这样,2003年世界石油工业形成了新格局。按销售收入计,埃克森美孚、BP、壳牌三家都超过2000亿美元,分别达到2370亿美元、2326亿美元、2689亿美元;雪佛龙、道达尔、康菲三家超过1000亿美元,分别是1200亿美元、1182亿美元、1051亿美元。这六家国际石油公司被称为六个超级石油巨头。它们比“第二层次”的大石油公司大出一大截。
竞争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石油工业进入了又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新的六大巨头的曰子不会轻松。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为代表的工业发达国家,经济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大为减少,,经济增长速度平缓(1%~3%)。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印度、俄罗斯、南非、巴西等国。全世界节能降耗呼声很高,这些新兴国家也不会重走高能耗的发展道路。因此,世界石油需求不太可能有大幅度增长。
国际石油公司面对国家石油公司的严重挑战。全世界已经有上百家国家石油公司,其中包括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它们拥有70%以上的储量和产量,它们大力发展炼油、石化业和油品销售业。它们中的一部分国际化,挤占超级巨头的“地盘”。这些国际石油公司为了取得原油供应不得不同它们合作,而合作条件越来越苛刻。首先,产油国要通过国家石油公司实现对资源开发的控制权,体现主权,有的国家把这称为新的“国有化”,外国公司参与,所持股份要求达到51%~60%。其次,往往实行风险勘探,找不到油气,勘探的损失全由国际公司承担,找到了油田,产量搞分成。再次,利润分成大幅度向产油国倾斜,产油国通过矿区使用费、所得税等拿走80%以上。对于高油价下的超额利润,产油国通过征收特别税拿走大部分。
即便这样,竞争仍然激烈。除了六大超级巨头,发达国家(尤其美国)还有一批大、中、小石油公司来参与竞争。其中,有实力单独向产油国投标、中标,乃至当作业者的公司不多,但参股勘探开发项目的不少,反正都在抢分“蛋糕”。还有一些国家石油公司,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国家石油公司,资本、技术、人才方面已经有了一定优势,加上它们的国家政府同产油国政府有较好的关系,也在参与资源开采的竞争,而且它们比国际石油公司更具活力,更易于中标。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俄罗斯的Gazprom、Rosneft,印度的ONGC,马来西亚的Petronas,巴西的Petrobras,还有越南、泰国等国的国家石油公司,都加入了这个行列。
因此,国际石油公司要生存和发展,第一,要硬着头皮同产油国国家石油公司合作,接受苛刻条件,有总比没有好;第二,到发达国家,“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去勘探、开发;第三,花钱买储量,向专业化的勘探公司买新增储量,向别的公司买它们认为不很经济的储量;第四,向资金和技术密集的方向投资,如深水海区、天然气开发利用(液化和气-液转化)、非常规油气资源(例如,重油和油砂、煤层气)的开发等;第五,向替代能源,主要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发展,成为多元化的能源公司。
超级石油巨头虽然不如当年“七姐妹”那么不可一世,但发展壮大的趋势还在继续。第一,它们有巨大的财力。它们的营业额上千亿美元,资产额上千亿美元,每年上百亿美元投资。第二,它们有人才,有知识积累。特别是有一批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毕竟它们已经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经风雨、见世面,搞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第三,它们有技术、有经验,虽然专业技术服务不是它们的,设备制造不是它们的,但它们在世界各地的丰富实践,使它们形成了高能力、高效率的团队,善于把世界各地、各企业最佳的技术、设备、器材组合到石油勘探、开发项目里来,以较短的时间、较低的造价拿下项目。这三方面,大多数国家石油公司、中小独立公司是不具备或不充足的。即便是中国石油、Gazprom、Petrobras这些实力相当雄厚、人才济济、技术有特色的国家石油公司,总体上也不能完全同它们匹敌。
超级巨头的更大优势在下游。这是它们难以替代的长期优势。2006年世界炼油能力超过亿吨的公司中,六大巨头分别列第1、2、6、7、8、12位。第一位的埃克森美孚,炼油能力高达3.18亿吨/年。第二位的英荷壳牌集团达2.02亿吨/年,遥遥领先于其他公司。而且,它们的优势更体现在质量上。它们的深加工能力大,油品收率高,重质油转化程度高,油品质量好。世界上炼油领域的大多数先进工艺技术也都是它们的。不断降低油品燃烧后的污染物排放,更多地加工利用更重质的原油,是世界炼油业的发展趋势。它们在这些方面将继续扮演领军的角色。通过投资(参股或合营)和技术合作,它们正在“新兴工业国家”扩大地盘,加强炼油和基础化工,使之成为赢利的来源。
油品销售方面,它们开拓世界市场已经历了七八十年乃至百余年。它们的销售体系已经渗透到世界每一个角落。2006年,油品销售量的前六名全由它们包揽。第一名的埃克森美孚,年销售量高达3.3亿吨;第六名的康菲公司也达1.58亿吨。近几年,它们在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中国)大力拓展业务。随着一批这类国家开放市场,它们必将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这个优势目前没有动摇。虽然近年来它们纷纷出售加油站,从自营零售为主转向以代销店为主,它们仍是油品销售的主力。
竟争将更加激烈。一方面,国际石油公司的兼并重组不会停息。有多家公司在瞄准超级巨头的方向努力。例如,西班牙的雷普索尔、意大利的埃尼,近年有可能通过兼并组合成新的超级巨头。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的若干家有实力的国家石油公司,如俄罗斯的天然气公司Gazprom和石油公司Rosnfe,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等,加紧国际化步伐,成为国有巨头公司。此外,还有众多的中小石油公司存在,努力挤占一定的市场份额。
这些石油超级巨头将继续在世界石油工业领域里、在世界石油市场上起主导作用。但是你输我赢,零和博弈的老一套不行了。合作已经成为主流。世界石油市场风云变幻,吸纳、集成各家之长,为我所用。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在竞争中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责任编辑:陈尔东
znchenerd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