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中石油建成两个海外“大庆”,基于多年成功演绎了“五个故事”和实施了“五大战略”。
虽然疫情仍在继续,但中国石油2019年海外权益产量达到1.04亿吨的消息仍旧在业界朋友圈刷了屏。“一亿吨”相当于两个5000万吨,或者说是两个海外大庆。中国石油1993年开始“走出去”,2011年底海外权益产量突破5000吨,用了18年的时间,建成第一个“海外大庆”,在国际同行海外业务发展中创造了奇迹。然而,让业界更没想到的是,中国石油建成第二个“海外大庆”,只用了8年时间。
作为一家能源公司,中国石油在海外为什么“能”?中国石油“能”的背后是什么?中国石油还有哪些地方“不能”?
演绎“五个故事”
与西方石油巨头及伊拉克同行一起重建了伊拉克石油工业。时间回到2008年,伊拉克石油市场重新对外开放的消息几乎吸引了全球大小石油公司的目光。中国石油凭借自身综合实力、海外经验和1997年以来在伊拉克长期的坚守及对当地市场的了解,在这场“奥林匹克”赛上一战成名。公司相继和英国BP公司联姻,参与了亿吨级产量、伊拉克最大的鲁迈拉油田合作与开发;和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合作,主导了2000万吨级的哈法亚油田开发与运营;与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合作,共同开发2000万吨级的西古尔纳油田;与国内兄弟公司振华石油合作运营了千万吨级的艾哈代布油田。上述这四大油田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和上产,成为伊拉克石油工业重建上的一系列“里程碑”和“大手笔”。中国石油和西方石油巨头、伊拉克同行一起交出了亮丽的答卷:伊拉克实现了日产450万桶以上,年出口2亿吨以上。近五年,每年给伊拉克带来超过400亿美元的石油收入。
与美国雪佛龙公司成为哈萨克斯坦的两大油气主力生产商。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油气大国,油气储量占中亚五个“斯坦国”的一半以上。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西方石油公司率先闻到了哈国的“油味”,经验老到的雪佛龙率先进入,一举拿下了举足轻重的田吉兹油田。目前,该油田的年产量依然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中国石油比雪佛龙公司晚3年进入哈萨克斯坦,通过参与政府招标和兼并收购的方式陆续获得了数个中型油田项目的开发机会。10多年来,中国石油发挥自身独特的技术优势,成功地在油田新区域、新层系找到了新的储量,使油田项目产量大幅提升。其中,有两个项目在近10年分别达到了千万吨级规模,形成了中国石油和美国雪佛龙公司在哈萨克斯坦并驾齐驱、棋逢对手的格局。按照过去3年的平均产量水平看,中国石油和雪佛龙公司参与运营的油气田项目产量分别占到哈国产量的1/4左右。
帮助西非乍得、尼日尔建起了现代化的石油工业体系。对于非洲的东道国而言,他们最看重的是什么?是通过石油工业的建设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进而实现整个国家的发展。中国石油在非洲从事石油投资与开发,其“上下游、甲乙方协同发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很好地满足了东道国的诉求。先期的苏丹是这样,后来的乍得、尼日尔也是这样。在乍得,中国石油和其同行一起建成了年产近600万吨的上游油田和配套的下游炼厂项目。目前,中国石油是乍得最大的外国投资者。尼日尔的项目与乍得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尼日尔的产量规模要小一点。中国石油正在建设一条从尼日尔过境贝宁的管道,以实现尼日尔原油的出海。
是“一带一路”倡议下阿联酋国家的“能源使者”。长久以来,阿联酋这一中东油气大国对亚洲石油公司并不开放,中国石油等企业在该国的业务拓展持续数年而不得。机会出现在2016年。一个背景是原先占据阿联酋上游油田勘探开发市场的BP、壳牌和道达尔等欧洲石油公司与阿联酋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的石油合同到期,阿联酋想借此机会引进新的外国投资者。中国石油作为代表中国的跨国石油公司,自然引起了阿方的重视。而另一个更大的背景是,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影响力与日俱增,阿联酋将参与“一带一路”视为一个巨大的国家发展机遇。在这两个大背景下,中阿双方石油企业的合作顺理成章。2017年2月和2018年3月,中国石油分别获得了阿联酋阿布扎比两个4000万吨级巨型油田的8%和10%的股份,当年便获得了权益产量、开始启动投资回收。2019年,中国石油在阿联酋的权益石油产量超过1000万吨。
和俄罗斯、法国的同行一起“点亮”北极。参与北极地区油气开发是中国石油的夙愿。2017年12月8日,中国石油与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法国道达尔公司共同参与建设的俄罗斯北极亚马尔天然气及LNG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创造了人类在北极这一极寒和环境敏感地区勘探、开发、加工、外运、销售天然气的新纪录。该项目总投资近200亿美元,设计建设年产1650万吨LNG和100万吨凝析油,在全球LNG建设项目中堪称最大。目前,项目前三期工程均已顺利投产。其中,400万吨LNG销往中国市场。无独有偶。2019年6月,中国石油、诺瓦泰克、道达尔公司再次携手,与新加入的中海油公司一起成功签署了北极LNG2项目。相比亚马尔LNG项目,该项目规模和投资更大。来自不同国别的石油巨头抱团取暖,各司其职、相得益彰,共同在北极这一环境极其特殊的地区,合作开发一个又一个超大型、非常规油气项目,用能源将北极“点亮”。
实施“五大战略”
过去20多年,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之所以相对成功,除了全球化、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以及中国快速发展与国内能源消费缺口急剧扩大,需要中国石油加快“走出去”获取海外资源外,更为核心的是企业自身国际化的诉求和得当的海外投资与运营策略使然。
“争当作业者”战略。争当作业者战略的背后,是构建了一套倒逼中方能力提升、在联合公司中当领头羊的机制;造就了合并报表的机制,海外大部分项目的财务指标可以并表,快速提升了海外业务的硬实力;造就了过程创效和转移定价机制,一体化发展的机制给海外业务增加了更多的腾挪空间;奠定了快速高效建成大型项目的能力,中国石油主导作业的项目往往能够提前投产,其时间价值效应十分明显。
“跟随”战略。具体到中国石油海外业务,主要是采用跟随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先进、成熟做法,恪守国际规范,以效益为核心、以项目为本。恪守国际规范,就是以“规范”为魂,严守国际惯例,遵循市场规范,强化科学管理,在竞争中成长,在合作中超越。确实,中国石油在过去20多年的海外经营中,以国际惯例为参照,以项目合同为“宪法”,形成了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基于项目(联合)公司的运营管理体系。这种国际化的体系,保障了中国石油海外业务合规高效发展。
“母市场优势”驱动战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于1980年提出“母市场效应理论”。企业为了降低投资与贸易成本,追求规模效益,在存在收益递增和贸易成本的情况下,更加愿意在具有较大需求的国家进行产品生产,而向其他国家出口。具体到中国石油而言,在母国(中国)市场培育起来的技术能力、人力资源、工程技术服务能力几乎可以无偿的反哺到海外业务上,而无需产生技术研发和转让成本、高端人才转让和高薪酬成本。这是中国石油一体化发展的优势所在。可以这么说,中国石油在国内强大的综合实力是其在海外得以施展手脚的核心支撑。特别是在人才与技术的支持上,中国石油可谓举全集团之力发展海外。当然,这种模式不是中国石油的首创。这方面美国大企业、大石油公司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它们正是在美国本土有着强大的实力,才会将高水平的人才、技术、管理系统等自然而然“溢出”到海外业务上,促使海外业务实现快速发展。
“国家竞争优势”驱动战略。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率先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即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四要素”是生产、需求、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四因素”环境,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来源。具体到中国石油而言,是公司内部的生产要素的低价格造就了跨国经营的低成本优势,需求要素(广阔的国内市场)造就了海外业务的加速发展,相关和支持产业的发达造就了综合一体化的比较优势。
“专业化发展”(目标聚集)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就是专业专注。就中国石油而言,专业化子公司管理模式、专注于上游勘探开发,专业专注地发展海外是跨国经营相对成功的重要原因。专业专注,就是以专业化的方式搞合作,以职业化的行为干事业,聚精会神、扎扎实实,不浮夸、不浮躁、耐得住寂寞。当然,中国石油的海外策略还有其他。比如“做大蛋糕、互利共赢”策略,核心是要让油气合作惠及当地老百姓和整个东道国。据不完全统计,过去20多年来,中国石油累计在当地企业社会责任上的投入以超过10亿美元,带动直接就业超过10万人,惠及的人口超过500万人。
再出发需培育作业者能力
如今,中国石油实现一亿吨海外权益产量,着实不易,值得自豪。“一亿吨”意味着中国石油在海外所拥有的油气田项目的“份额产量”之和达到了一亿吨。当然,“一亿吨”更意味着中国石油在深度参与全球油气生产运营和成为“世界企业公民”的征程上更近了一步。就中国石油对全球油气市场供给侧所做的贡献而言,中国石油2019年的产量已占全球油气总产量的4%左右。
回顾中国石油的几十年发展,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大型石油公司“走出去”的步伐放慢了不少,惊心动魄的场面也不多见。相比第一个十年期间,中国石油企业在非常规油气(特别是加拿大油砂)领域跑马圈地、在中东两伊地区(特别是伊拉克)与世界一流同行大合作大投资、在跨国油气管道投资建设运营的大手笔以及在非洲和中亚等地区的大型油气项目开发,第二个十年显得波澜不惊、乏善可陈。除了中海油在2012年前后发起的对加拿大尼克森公司收购,以及上述中国石油在2014年俄罗斯北极等地区大型天然气及LNG项目,2018年前后中国石油参与中东阿联酋大型油田开发项目外,真的没有其他摆得上台面的项目了。核心原因是2010年以来,全球油气项目开发和竞争领域主要集中在海上深水、天然气及LNG以及页岩油气上,包括中国石油在内的中国大型石油企业在上述领域尚未培育成体系的“作业者能力”。
笔者此前做过一个研究发现,若进行同口径比较,埃克森美孚的海外权益产量当量应在3亿吨左右,中国石油只是埃克森美孚公司的三分之一。当然,埃克森美孚拥有超过百年的跨国经营历史,相比而言中国石油等中国石油公司还很“稚嫩”。但埃克森美孚公司一直是全球最成功、最可持续的超级石油公司,因此包括中国石油在内的企业理所当然需要持续向这样的行业标杆企业学习。例如,目前特别是深水、超深水油气项目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中国石油公司尚未有一家能够达到BP、壳牌等国际石油巨头的水平,甚至还未达到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挪威国家石油公司这类国家石油公司的水平。另外,中国石油在大型天然气及LNG项目上的设计施工能力也无法与道达尔这样的一流同行相媲美。能力缺失及其背后的技术创新攻关能力不足,是其主要原因。
中国石油过去20多年的成绩很值得骄傲,但未来的跨国经营之路更加艰难凶险。我们相信,中国石油等中国第一批走出去的国有跨国公司一定会乘风破浪,克服困难、弥补短板,再创辉煌。不管怎样,有了一亿吨权益产量在手,中国石油应该可以自信满满、整理行囊“再出发”了。
本文图片均由中国石油提供
责任编辑:周志霞
znzhouzhixi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