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人物
【人物】我的兄弟穆罕默德
2020年07月16日 21:38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马谊东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曾就职于中国石油的伊拉克人穆罕默德拍视频声援武汉,尽显中伊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我叫穆罕默德。我永远爱中国,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中国加油,武汉加油!”前几天,我的微信收到了曾经的伊拉克同事穆罕默德·伊萨维发的一段小视频。

  他是地道的伊拉克人,大家叫他老穆。2013年,我到伊拉克巴士拉营地工作后的三个月,他调走了。没想到多年后,我在一段视频里又看到了他。这让我久久思索:是什么原因让老穆身处动荡不安的伊拉克,却如此牵挂武汉,热爱中国呢?

  留学武汉,牵挂武汉

  2004年到2009年,老穆在武汉大学法学院留学5年。

  刚到武汉时,他不会用筷子,而伊拉克的传统是用手直接抓咖喱饭吃。没办法,他只能吃零食代替正餐。后来实在扛不住了,他照葫芦画瓢学会了用筷子。从此,水饺、豆皮、热干面都让他止不住的思念。

  老穆说,他非常喜欢《好一朵茉莉花》等中国民歌。当年的中国流行歌曲,他也会唱。更绝的是,他在微信里表情包用得特别溜,偶尔还会蹦出句“必须的”。感觉这位性情儒雅的伊拉克大叔,还有段子手的潜质。

  这段留学经历,让老穆与武汉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武汉遭遇疫情时,老穆牵肠挂肚。他用手机拍了一段1分钟的短视频。画面里的老穆手握中国国旗,满怀深情。

  老穆说,他对中国对武汉有着特殊的情感。他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把中国人民当作自己的家人。他认为,武汉是个英雄的城市,中国一定能取得这次抗击疫情的胜利。

  最后,老穆竟然用颇具中国特色的语言说:“同志们,朋友们,兄弟姐妹们,保护好自己的家园,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我将视频下载到电脑里,看了很多次,有点泪目的感觉。

  情系中国,入职中石油

  2009年,老穆毕业,获得武汉大学国际法专业博士学位。

  回国后,老穆就职于巴比伦大学法学院,当上了大学老师,有了不错的归宿。但他情系中国,更想加入中国驻伊拉克的公司。

  2010年,机会来了——中国石油等企业来到伊拉克,帮助战后的伊拉克恢复石油生产。老穆驱车来到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市中国石油波杰西亚营地,提交了自己的简历,终于牵手中国石油。

  战后的伊拉克百废待兴,老穆的工作纷繁复杂。他会阿拉伯语、英语、中文三种语言的特长,在油田派上了大用场。油田政策、项目合同需要他进行法律援助,员工休假、验血签证需要他协调办理,对接政府职能部门、沟通当地企业等工作都需要他出马。虽然累,但老穆爱说的话是“没问题”,彰显出他杰出的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努力,老穆获得了中国石油杰出伊拉克员工的荣誉,受邀到北京参观并游览长城。

  故地重游,他在盛赞第二故乡日新月异的同时,希望连年战乱的伊拉克能尽快恢复生产,走出乱局。

  “我希望能到中国驻伊拉克的公司工作。因为中国在真心帮助我的祖国。这样,我也能为伊拉克重建贡献一份力量。”老穆的话质朴却有力量。

  中伊两国,命运共同体

  当中国遭受新冠肺炎疫情时,老穆心系武汉,心系中国。同样,一直以来我们也心系着饱受战乱之苦的伊拉克。

  1980年以来,伊拉克相继爆发了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及伊拉克战争。一系列战争的摧残,使伊拉克的经济跌入谷底,民不聊生。

  2008年开始,中国企业开始陆续入驻依旧战乱不断的伊拉克,为重建伊拉克贡献中国力量。其中,中国石油相继签下艾哈代布项目、哈发亚项目、鲁迈拉项目和西古尔纳项目。

  原油产量的递增,给伊拉克国家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国企业在展现实力的同时,也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011年6月17日,伊拉克战后首船油轮载着20万桶原油,从伊拉克巴士拉港起航,顺利抵达中国大连港。而油轮出港起航的系列手续,正是老穆协调办理的。

  很幸运,我当时在大连港现场拍摄了油轮抵达时的新闻图片,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因而,我与老穆有了一次别样的时空交集。

  如今,老穆在那头,我在这头;伊拉克在那头,中国在这头。但“一带一路”消弭了地理上的阻隔,将中伊两国人民紧紧地系在了一起,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将共渡难关,未来会更好!

  责任编辑:陆晓如

  znluxiaoru@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