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生活  >  史鉴
【史鉴】锦西炼化情系国防
2020年11月16日 11:10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汪锐昌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锦西炼化唯军用油为大,急军用油所急,重军用油所重。

 

  1992年10月的一天,一行5人风风火火脚步匆匆赶到锦西炼化总厂军代表室。5个人几乎是不顾礼节叩门便入,每个人的脸上似乎都写着焦急、忧愁、烦躁。

  “陈总,我们求援来了,帮我们一下吧!”一位首长拉着陈宝琪总代表的手紧握不放。

  “别急,慢慢说。有什么困难我们一定尽力帮忙。你们的事就是军事代表的事。你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服务于部队是我们军事代表义不容辞的职责。”

  陈宝琪一席话,恰似一颗定心丸,让来者脸上绽露出笑容,犹如一缕春风,吹走了他们心头阴沉沉的愁云。

  不让飞机断粮

  来的是海军某部飞行学院后勤部、飞行训练处的同志,带队首长是该学院副院长李长明。这个学院担负着为海军培养飞行员的任务。下半年为了完成训练课目和时间,并参加一次行动,飞行时间和飞行架次增多,航煤耗量很大。而他们的航煤供应计划在抚顺石化公司,因为运输问题,无法把油运到。近日,油运科报告:库存航煤只能飞行两天。

  怎么办?怎么办?飞机“断粮”,等于是折断了翅膀的“死机”。向上级报告,停止训练?军机军情军令,岂能随意改动?

  “能不能求助一下锦西炼化总厂军代表室,请他们协助一下?”后勤部陈部长茅塞顿开。

  “对,眼下只有这一条路可走。我们马上去!”李长明副院长如同在茫茫戈壁发现了一块绿洲,发现了一眼清泉,更如同在漫漫长夜发现了一盏灯火……

  “请放心,我们就是用人推,也把航煤及时运到场站。”陈宝琪话不在多,却是字字千钧。5位来者顿觉心头阴云散尽,出现一片灿烂的阳光。他们“柳暗花明又一春”。

  随后,陈宝琪开始调兵遣将——负责生产质量的军代表胡应文立刻与生产处、质检处联系航煤提前交库、做分析,保证油品合格。负责计划运输的军代表陈友军联系变更计划,与分局军运处联系后,与洗罐站联系洗车……

  下午2时,罐车调进厂,航煤如期装运。

  海军航空学院的机场,一架架战鹰呼啸着起飞,冲向万里蓝天。

  1993年,经上级领导同意,海军飞行学院的油料供应计划调整到锦西炼化总厂军代表室执行。因飞行学院与锦西炼化总厂同在一市。这符合就近供应的原则。锦西炼化总厂军代表室,这个“粮食”供应站,又多了一个“购粮户”,又多了一份责任和任务。但他们甘之如饴。

  有了锦西炼化总厂军代表室这个强有力的后盾做保障,飞行学院的战机“粮”源充足,解了后顾之忧。但,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以前,飞行学院就怕航煤供应不上,现在恰恰相反,愁的是库容太小无处装油。

  陈宝琪驱车来到飞行学院,与院首长研究建罐事宜。年底,在海军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凝结着陈宝琪心血的两个3000立方米的贮油罐在兴场场站拔地而起。竣工时,学院首长请陈宝琪参加剪彩仪式。

  汗水和心血的结晶

  负责计划运输的军代表陈友军和专业军士韩云涛这天清晨5时就爬出了被窝。匆匆忙忙喝了一碗粥,两个人就开始了马不停蹄的忙碌。这天,军代表室要破天荒地完成一件大事:整列发运-35号军用柴油。

  “一定要把这列-35号军用柴油按时发到战区。”总部每年给锦西炼化总厂军代表室的军运任务品种多达20个牌号,然而,只有-35号军用柴油的提运受到铁路罐车少和收油部队库容量小的限制,成为历年来一块难啃的骨头。多少年了,从没有整列发运-35号军用柴油。为了这个专列的成行,从组织到生产,到请车、洗车、调车,最后又5节一批地到装油站台装车,每一个环节都要军代表事必躬亲。特别是罐车的清洗质量,要达到纤尘不染,一丝一毫的杂质异物都将破坏-35号柴油的某个质量指标,那是非同小可的事情,军代表必须眼睛不错神儿地盯着。有人说,军用油是最娇贵的宠儿,此言极是。

  跑火车站,跑洗槽站,跑站台,跑鹤位,跑铁路调度……陈友军和韩云涛不知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跑了多少次,也不知出了多少汗,就这样走马灯一样的忙碌,-35号军用柴油专列终于调到了鹤位上。可他们的心仅仅放下了一半,另一半还是悬着哩。今天这列-35号军用柴油的车体是由几个小龙组和散车拼凑而成“龙”的。“龙”之所去是某战区,那里要搞多兵种的联合演习,昂首挺立的战车正翘首以盼等着这些“粮食”,战区油料部已经多次打电话询问发运情况。

  军事代表管的就是“粮食”供应。他们心里能不急吗?总代表陈宝琪对他的“几员大将”下达指示:“对于战区来说,这次演练是对部队战斗力的综合检验,而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考验。我们一定要经受住考验,把这列-35号军柴按战区的要求准时发运。”语气里透着坚毅和信心。

  从早晨5时到下午3时,一碗粥实在难以满足果腹的要求,陈友军和韩云涛早已是饥肠辘辘了。“再坚持一会吧。”他们捂着“咕咕”作响的肚子告诫自己。值得庆幸和欣慰的是,军代表室破天荒的事情成功了:-35号军用柴油专列准时启程,奔向广袤的大地,奔向沸腾的军营。

  “要把住军用油的质量关。”历任总代表都把这件事摆在首要位置。而军事代表室始终坚持让最优秀的军代表负责质量。30多年的时间,军代表们明察秋毫,用火眼金睛盯住油品质量没让一滴不合格的油品走进军营。在他们的监督下,输向部队的都是新鲜的“血液”。即使在“文革”那个动乱年代,军代表与总厂军用油领导小组一起,狠抓质量,丝毫没有放松。1973年6月30日出台了《军用油料质量普查报告》:“……半成品、成品的质量控制、自原材料、生产、化验、贮运,出厂均贯彻了燃化部制定的‘五定’、三专’、‘五不许移动、五不许出厂’的制度,并建立了详细的技术资料档案,对生产军用油料的原材料性质、操作工艺条件、油品调合化验分析、交库出厂的情况,均有原始记录、专用台账,认真记载,编号登记并由专人负责……”

  最优质的油送部队

  1997年盛夏,辽西干旱少雨,天气热得人心烦意乱,一股热浪扑来,人人都是汗水涔涔。但是,连续6个星期日,质检处军用油分析组组长孙玉芳和她的工友们都没有在家休息好。紧急电话连续在她家响过6个星期日,有紧急任务让她们进厂工作。孙玉芳和她的工友不论在家中忙什么,得到紧急通知,她们什么也不说,无怨无悔地相继赶到厂里,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连着爬上4个30米高的军用油罐,采样分析。汗水把她们的白大褂打透了,采完样一个个都是气喘吁吁,精疲力竭。像这种情况,对军用油分析组来说已是经常的事。一天夜里,她们一直忙到凌晨,当拖着疲意的身体回到小区时,已是东方泛白,晨光初露的时刻。

  军用油分析组只有17个人,高度的责任心,娴熟的技能,丰富的经验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常言说:姜是老的辣。分析组45岁以下的只有3人,大部分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她们30多年的时间,报出的60多万项(次)分析数据,无一差错,产品交库和出厂合格率均达百分之百。连续11年,被评为厂“先进班组”,并被评为中石化总公司“优秀班组”。组长刘文秀被中石化总公司评为先进班组长。驻厂军代表称赞她们是“油品检验信得过班组”。

  在锦西炼化总厂军油生产是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特中之特。企业里悠悠万事,唯军用油为大。军用油,在这里是天之骄子,一切都为它开绿灯。厂长刘宝林在军用油领导小组会上言之凿凿,开宗明义:“我们要加大力度,采用先进的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特别是军用油的质量,增加厂控指标,把-35号军用柴油那样的获得国家银牌的产品奉献给部队。”军用油领导小组副组长、副厂长郑万有在会议上强调:“军用油品要优先计划、优先生产、优先安排出厂。”

  在军用油生产上锦西炼化总厂一直在做赔本的买卖。尽管国家在财政上予以补贴,但与市场油品价格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价。90号汽油卖给部队是745元/吨,市场价格最高时达2600元/吨,仅此一项总厂每年将有上百万元效益付诸东流。另外,军用油质量标准高,生产工艺复杂,设备能耗大,生产的-35号军柴和20号航空润滑油成本高于售价。这个亏,总厂一直在吃。由于铁路运输紧张,部队库容量有限,生产出的军用油运不出厂,罐存暴满,造成后路堵塞。无奈只好骏马再卖个驴价钱。1997年上半年,尿素车间生产的680吨-35号军用柴油,由于出不了厂,只好按0号柴油降价卖掉,每吨价差500元,总厂又流走了340万元,又一次“大失血”。

  有时,部队连呼“快来油”,但是铁路就是没有车,最长时半个月一车军油也出不了厂。总厂顾大局,识大体,用自己的自备车免费为军代表室发油。据统计,自1994年至1997年,总厂共用自备车为部队发油,损失租车费38万余元。一次次“失血”,在所不辞,总厂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保证国防需要。

  军代表室人手不够,总厂从渤海集团公司调入3名工人帮助军代表室忙碌奔波。但总部只付给3名工人每月200元的劳务费,而总厂发给每人的月工资500多元,还差300多元。10多年的时间,等于有两名工人每年不要报酬为军代表工作。对总厂来说,这又是一笔吃亏账。但是,只要军代表室需要,总厂还是一种“无所谓”的姿态。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锦西炼化人对这两句歌词有着独特的理解,赋予它更新的内涵。

  责任编辑:陈尔东

  znchenerdong@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