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人物
【人物】大巴山里的归国女博士
2020年12月21日 11:15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于银花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对石油事业的热爱,让女博士杜莉扎根普光气田,不断攻关气田生产难题。

 

  “你为什么丢下美国大学的职位,放弃即将到手的绿卡和高薪,回到油田呢?”在中国石化中原油田普光气田工作的7年时间里,杜莉无数次被问到这个问题。

  她的答案很简单——热爱。她说,也许石油人就是那种“有情饮水饱”的物种,心怀对真爱事业的热情,便会不忘初心,执着追寻;心怀回报国家的豪情,便会不惧艰辛,砥砺前行。

  心怀对石油事业的赤诚,她积极贡献、成绩优异,先后承担“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工作,获得两项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中原石油勘探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她多次被河南省、中原油田授予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荣誉称号,被评为中国石化最美青工。

  石油血脉的浸润

  今年37岁的杜莉,是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天然气净化研究所天然气处理技术专家。

  4月20日,刚休假结束回到普光气田,她就马不停蹄为将在北京进行的国家“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中期检查做准备。在同事眼里,她是一个精力充沛、对工作充满热情的人。这种热情源于她的家庭,她的血脉。

  杜莉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油三代”。外公是最早的石油兵,先后参加了克拉玛依油田、长庆油田、中原油田大会战。爷爷生前一直在玉门油田工作。

  如果说外公和爷爷是靠军人不怕流血、不怕牺牲、敢于吃苦的热情建设油田的话,那么她的父辈则是通过上大学学到知识后,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国家石油事业做着贡献。

  杜莉父母的兄弟姐妹分散在各地的油田。所在油田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千差万别,所以每个人都会碰到不同的情况。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或者在电话里聊天,聊着聊着不知不觉就说到了油田,沟通起石油技术来。

  这是石油家庭特有的文化。杜莉就是在这样充满“油味”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潜移默化之中,石油的血脉浸润着她。

  投身普光气田

  2009年,普光气田主体成功投产,成为我国成功投产的第一个高含硫整装气田。

  这一成就让世界瞩目。当时还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读博士的杜莉感到无比振奋。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回到祖国,投身油田,为油田最需要人才的科研创新领域贡献力量。

  2012年,杜莉放弃了在美国留校任教的机会,也谢绝了国外企业的高薪聘请,秉承祖辈“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崇高理想,带着对油田的眷恋,毅然回国,向油田组织部门递交了到普光气田工作的申请。从此,位于川东北大巴山深处的普光气田有了唯一一位女博士。

  来到普光后,她就被委以重任,参与了内容为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的国家“十二五”重大专项技术研究项目。

  当时,普光气田虽然已经成功开发,但气藏埋藏深、压力大、硫化氢含量高,生产能耗高、进口设备“水土不服”等一系列问题仍制约着气田的高效运行。以杜莉所在的天然气净化厂为例。

  天然气净化厂承担着净化“毒气”,向全国经济最为活跃的长江经济带供应清洁能源的重任。它的意义重大,能耗也大,占整个普光气田能耗的93%。提高装置能效、降低能耗成了一个亟待攻克的难关。

  “有难题就去解决,这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杜莉说。

  带着年轻人的热情,杜莉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中。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更不可能在装置运行期间直接试验调试,在数个方案被否决之后,她最终决定用数学模型化的方法来模拟分析。

  这是一个不得已的决定,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缺少计算机工作站的情况下,她将这座亚洲最大天然气净化厂的生产流程转化为一个个数字模型。经过上百个不眠之夜的不懈努力,终于分析出了各区域装置最优运行参数。

  她的研究成果一经投入应用,效果很快呈现——净化装置单耗比设计值下降了8个百分点。昔日的“能耗大户”一下子变成了“节能先锋”。

  一路披荆斩棘

  2016年,中原油田为提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效率,成立了普光分公司天然气净化研究所,工作地点就设在厂区内。为了便于随时进入生产现场了解情况,杜莉率先报了名,并竞聘上了工艺室主任师。

  多年来,她主持或参与了十余项难题科研攻关,解决了一批影响气田安全持续生产的瓶颈问题。其中,包括她和她的团队针对从操作岗职工那里收集来的问题,研制了可伴热液硫取样器,还解决了净化装置换热器泄漏“顽疾”。

  普光气田开发建设之初,天然气净化厂很多大型专用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其中就包括净化装置尾气焚烧余热回收锅炉。

  这类设备用在普光天然气净化厂使用后屡屡发生腐蚀泄漏,而且更换设备存在制造周期长、费用高、大件运输难度大等问题,对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中原油田将这个难题列为重大专项解决,指定杜莉成立攻关团队,向“洋设备”发起挑战。

  “必须研制出符合我们生产实际的设备,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面对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杜莉和同事誓用一身傲骨去粉碎一个个难题,研制出一台自己的锅炉。

  杜莉深知,博士只不过是在某一个专业方向上研究得比较深入而已,气田里的每个技术专家都有各自精通的领域。遇到难题时,像医院会诊那样找相关专家研讨,才是最有效率的办法。

  接受任务后,她首先申请成立了由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

  从最基础的文献收集筛选、实地数据取证,再到理论推导和数学计算,杜莉的团队从庞杂的数据中梳理出一个更高余热回收效率、更好腐蚀防护效果的方案。这个方案被列入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进行实施,杜莉成为专题长。

  深感责任重大,她从定方案、找合作厂家、组织专家论证,到提供论证数据、排除制造安装难题的每个环节,都亲自参与把关。历时近三年,试研锅炉终于进入现场试运。

  现场成功验收标定之后,一位毕业不久新加入团队的同事兴奋得手舞足蹈,反复说着:“我也成功挑战了不可能,我也成功挑战了不可能!”

  试研锅炉填补了国内高含硫余热锅炉零记录的空白,不仅使千万元级的设备价格降低一半,而且经半年多的运行,没有发生一起泄漏事件,能耗还降低了近10%。通过反馈运行数据,普光气田将持续弹奏出同类型国产装备研发的“中国制造”最强音。

  不断学习积累

  作为归国的女博士,杜莉在气田扎根越深越认识到,普光高含硫气田开发与世界领先水平还存在差距。她认为想要始终保持世界前列的开发水平和科研实力,就要不断与西方发达国家合作,不断学习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回国这几年,杜莉最大的遗憾就是科研技术资料获得不易。虽然可以间接通过大学访问各种国外文献数据库,但是真正到现场工作之后才发现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现场的难题攻关还有一定距离。

  就像当初在学校的研究需要经过实验室试验、现场小试、现场中试、现场正式试验之后才会应用推广一样,生搬硬套文献好比刻舟求剑会谬以千里。而同行中特别是国外同行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技术资料并不易得。

  为此,平时她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外语所长,想尽办法收集国内外高含硫气田科研技术资料,还使出浑身解数与加拿大硫磺研究所院等国外老牌高含硫气田开发科研单位取得联系并开展业务技术交流。

  因为时差和国外专家工作习惯的关系,每次的越洋技术会谈都是在深夜一点之后开始。而杜莉却觉得这个时间段很好,既不耽误白天的工作,也不影响晚上的学习。

  一年下来,她凭一己之力,前后收集外文技术资料2000余份,为高含硫气田科研技术资料储备工作夯实了基础。

  在油田外闯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杜莉以技术专家的身份积极向国外公司展示普光技术水平,努力拓展天然气开发和含硫油气田国际合作空间。她代表中国石化先后与美国阿拉斯加天然气开发公司、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等4家国际石油公司进行技术会谈,所做高含硫气田开发技术报告获得外方技术专家高度认可。交流期间,外方频频向她抛去招揽的橄榄枝,而她却婉言谢绝,她说:“油田是我家。家里需要,哪儿也不去……”

  当前,普光气田已经开启了“第二个稳产八年”的征程,未来会有更多的难题等待着科研工作者去攻关。对此,杜莉表示,她感恩油田培养了她、普光气田成就了她,将以不变的执着、坚韧和忠诚去解决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她希望,在前行的道路上能与更多的青年人才为伍,共同为气田乃至为国家的能源事业贡献更多的青春智慧。

  责任编辑:陆晓如

  znluxiaoru@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