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活过2020
2021年03月10日 15:26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本刊记者 陆晓如/朱 和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石油石化行业2020年大事回顾综述

 

  百年大疫情的重创

  如果将时间的指针回拨到一年前,那时期待新年新气象的人们,谁也未曾料到,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竟会在那样的剧情下拉开大幕,并一路跌跌宕宕,战战兢兢,直至翻过最后一页。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大幅度搅乱了人类世界。全球经济陷入了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衰退,全球治理体系遭受了重大冲击。各种风险叠加,重创了世界石油石化业,致使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大幅下降,部分油气公司破产,炼化工业受挫,世界主要石油公司经营实绩大幅跳水,亏损严重。

  2020年3月23日,美国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雪佛龙跟随美国股市触达历史性低点;3月18日,欧洲各大石油巨头跟随欧洲股市触达历史性低点,均大大冲破2008年金融危机及2014-2015年页岩油气冲击时的股价最低点。埃克森美孚自1928年以来首次被移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一季度,中国石油亏损了162.3亿元,中国石化亏损了197.82亿元。“两桶油”营收规模均出现了20%左右的下滑。二季度,中国石油亏损137.53亿元,当季中国石化实现经营收益48亿元,扭亏为盈。“两桶油”半年净利润亏损了500多亿元。

  国际石油公司经历了有史以来最糟糕的二季度。2020年上半年,五大国际石油公司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合计亏损526.99亿美元;原油加工量下降10%,油品销量下降16%,营业收入下降38.28%,资本支出下降15.2%,油气产量下降1.4%,出现了少见的上下游都下降的情况。从三季度表现来看,壳牌、道达尔、BP开始扭亏为盈,而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继续亏损。

  根据雷斯塔的数据,2020年以来北美地区油气勘探、生产以及油服领域总计申请破产的公司数量达84家,涉及的债务规模高达890亿美元,刷新历史纪录。美国页岩业破产整合潮持续,美国康菲公司以 97亿美元收购美国页岩钻探公司康乔资源,切萨皮克等公司寻求破产保护。

  惠誉的一份报告称,疫情影响导致的油价暴跌使全球油气勘探和生产企业2020年收入减少多达1.8万亿美元。根据雷斯塔的数据,2020年勘探开发收入下降约1万亿美元,降幅达40%,仅为1.47万亿美元。在疫情来袭之前,雷斯塔曾预测2020年的勘探开发收入为2.35万亿美元,2021年为2.52万亿美元。

  史无前例的负油价

  当地时间2020年4月20日,国际油价创下一项新纪录——5月美国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暴跌约300%,收于每桶-37.63美元。这是石油期货1983年在纽约商品交易所开始交易后首次跌入负数交易。

  油价暴跌是石油市场史无前例供给过剩的表现。欧佩克和主要产油国的减产行动要在2020年5月1日才开启,而受疫情影响,需求大减导致库存量激增,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联合国发布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收缩4.3%。国际能源署预计,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减少810万桶/日。这是自2009年和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石油消费首次出现年度下降。一季度全球成品油消费量下降近30%,二季度全球石油供应出现有史以来单季最大供应过剩。

  为应对疫情引起的全球石油需求萎缩,沙特提出150万桶/日的更大规模减产计划,但被俄罗斯拒绝。作为回应,2020年3月7日,沙特发动了石油市场的战争,不仅大幅降低售往欧洲、远东和美国等市场的原油价格,还对外宣称将立即增产石油至每天1000万桶以上。由此引发2020年3月9日开盘后,全球金融市场大幅震荡。布伦特原油期货大幅跳空低开,开盘跌25%,随后跌超31%。

  疫情影响的需求萎缩叠加沙特、俄罗斯的价格战,最终催生了史无前例的负油价。2020年上半年,国际原油价格下跌了近50%,给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和出口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2020年下半年,国际原油价格虽有所回升,但总体依然处于低位。全年来看,全行业陷在低油价的寒冬中艰难跋涉。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恰是欧佩克成立60周年。经历一个甲子的光阴,欧佩克逐步成为卖方世界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组织。但随着美国、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崛起,欧佩克在卖方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受到挑战,对油价短期波动的影响受到了巨大削弱。从此次油价下跌程度之生猛,以及美国参与沙特、俄罗斯的价格战协商油价才逐步回稳的三国演义,可见一斑。

  从2020年5月开始的持续减产效果可以看出,欧佩克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依然举足轻重。然而,欧佩克的未来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世界石油需求急剧下降810万桶/日,致使欧佩克生存的市场遭受严重威胁。二是需求下降导致出口收入急剧减少,可能导致欧佩克成员国政局不稳。三是低碳能源转型给欧佩克正在带来致命的打击。”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专家单卫国表示,“今后20年或许是欧佩克经济转型最后的机遇期。欧佩克产油国必须加快非油产业的多元化和石油的低碳化利用。”

  环保压力进一步加大

  在全球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背景下,人类社会对环保的重视程度愈渐增强。环保潮流浩浩汤汤,势不可当。从国际到国内,从防治大气污染到防治固废污染,2020年实施了一系列环保新规。

  2020年1月1日起,为应对船舶大气污染防治的严峻形势,国际海事组织(IMO)发布的“限硫令”正式生效。根据新规,全球船舶禁止使用含硫量超过0.5%的燃料,在2020年前船用燃料含硫量上限标准3.5%的基础上实现骤降。

  限硫新规使整个航运行业成本出现了大幅上涨。有机构估计,2020年,全球航运燃料成本会增长1/4,即240亿美元/年,能源企业和托运人面临利润空间缩减。同时,限硫新规的执行带来燃料油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给低硫燃料油加工供应以及原油、燃料油销售市场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2020年1月16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这是近年来国家关于塑料污染治理的重磅政策。随即北京、海南、山东、河南、浙江、山西、江西等纷纷采取措施,加大了限塑力度。

  2020年9月11日,浙江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办法》。2020年底,浙江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全省塑料垃圾实现“零填埋”。

  2020年10月起,上海新版“限塑令”实施。规定到2020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到2021年底,全市邮政快递网点先行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等;原生生活垃圾到2022年全面实现零填埋。

  一方面是限塑的不断升级,另一方面作为塑料生产的主要原料,我国聚烯烃产能继续扩张。截至2020年10月末,2020年国内新增产能270万吨,四季度仍有部分产能即将投产,扩能达到一个新高峰,创近几年来新高。

  毫无疑问,日益严格的限塑将对生产制造业产生巨大影响,意味着相关制造企业要加大研发力度,生产安全可控、性能达标、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的塑料制品及相关替代产品。未来一次性塑料将逐步被可降解塑料替代,相关制造业必须跟上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限塑只是我国环境保护力度、广度、深度进一步加大的体现之一。2020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实施,同样意味着国家环保力度的升级。国家继几年前向大气、水、土壤污染宣战后,向固体污染宣战。

  环保新规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但相应地对生产企业的清洁生产、清洁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石油石化行业承受了更大的环保压力。

  攻坚克难,转危为机

  疫情冲击,低油价冲击,两只黑天鹅左右夹攻,互为因果,打乱了所有的按部就班,超越了预设底限,令石油石化全行业全年的工作甩不掉“被动”二字。

  千锤百炼仍坚劲。石油石化行业全力以赴,一手防疫抗疫,一手保持生产经营的稳定运行,保障油气能源的安全供给。一边保持生产经营定力,攻坚克难;一边灵活调整计划,于变局中开新局,积极应对疫情和低油价带来的冲击,转危为机,扭亏为盈,取得了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绿色高质量发展新成果。

  在防疫抗疫的战场,石油石化行业在自身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加足马力全面提升熔喷料、熔喷布、口罩、消毒水、酒精等防疫物资的生产,加油站在保证油品供应的同时跨界开展“油卖菜”,为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物资供应筑牢防护堤。例如,在疫情肆虐的时刻,中国石油销售端开卖自制口罩的同时,大庆油田、大庆石化、抚顺石化、兰州石化开足马力生产医用口罩,缓解市场供需矛盾。中国石化推出“我有易捷店,你有滞销品吗”公益活动,上线“安心买菜”业务,在220个地市7000余座加油站便利店开展生鲜销售,解决了疫情期间“农户卖菜难、市民买菜难”的燃眉之急。

  在生产经营的战场,面对严峻复杂的市场形势,中国石化在上半年“百日攻坚创效”行动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于第三季度开展更高标准的“持续攻坚创效”行动;中国石油深入开展“战严冬、转观念、勇担当、上台阶”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坚持高质量发展战略,抓住国内市场需求恢复机遇,全力扭转疫情和低油价带来的困局;中国海油强调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压减资本支出及油气生产成本。

  抓住防疫抗疫的机遇,石油石化行业进一步将数字技术融入到油气产业链的产品、服务全流程,提升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服务等新能力。中国石油成立“昆仑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标志着中国石油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石化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研发出国内第一款自营平台自主发行的加油支付电子账户“一键加油”,可以做到智能导航到油站,不开车窗一键加满油箱;在线开票、无需排队;免掏钱包、一秒付款。中国海油获得了《哈佛商业评论》“2020鼎革奖——中国数字化转型先锋榜评委会大奖”。

  全行业降本、提质、挖潜、增效,迎战寒冬,成效显著。2020年上半年,中国海油桶油主要成本进一步下降至25.72美元,桶油操作成本降至6.50美元,创十年来新低,实现净利润103.8亿元。第三季度,中国石化净利润463.89亿元,生产经营和盈利水平大幅好转,呈现逐月好转、逐季上升的态势;中国石油净利润400.5亿元,一举扭转了上半年亏损的局面。

  增储上产捷报频传

  2020年,在疫情和低油价的不利背景下,我国油气增储上产逆势而上,陆上海上、东部西部多点开花,实现多个突破,为保障国家“十四五”发展和能源供应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石油方面,塔里木油田亚洲陆上第一深油井(完钻井深8882米)轮探1井获得高产油气流,标志着攻克了地下超深层勘探难题。新疆油田在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东部地区的滴西331井获高产油气流,在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呼图壁县境内的风险探井呼探1井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西南油气田在川中发现了一条富含天然气的新区带,预计潜在资源量超万亿立方米。川南页岩气田日产量连续实现千万立方米级增长,年产量突破100亿立方米,成为国内最大的页岩气田。西南油气田天然气年产量突破300亿立方米、日产量超过1亿立方米,塔里木油田年产油气当量突破3000万吨,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超过6000万吨。

  中国石化方面,西北油田部署在塔里木盆地的重点探井顺北52A井获得油气突破,展现了良好的勘探前景。川西气田新增探明储量830亿立方米,宁夏盐池县境内探明了具备开发条件的千亿立方米级的定北气田。涪陵页岩气田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918.27亿立方米。截至目前,中国石化累计探明的页岩气地质储量9407.72亿立方米,助推我国页岩气探明储量超过惊人的2万亿立方米。我国首个深层页岩气田威荣页岩气田开发建设项目全面铺开,项目建成后年产能30亿立方米。

  中国海油方面,在渤海莱州湾北部地区获得垦利6-1大型发现,是继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之后在渤海获得的又一重大发现。在南海东部海域获得惠州26-6重大发现,有望成为珠江口盆地浅水区首个大中型凝析油气田。我国首个自营深水油田群流花16-2油田群顺利投产,高峰年产量可达420万立方米。我国海上最大高温高压气田东方13-2气田成功投产,预计高峰年产气超30亿立方米。

  “油气生产企业加强供应力度,积极释放优质产能。前三季度,我国原油产量同比增长1.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天然气产量增长8.7%,其中非常规天然气贡献日益显著,占天然气比重为33.6%,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司长刘文华介绍说。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5月1日起,自然资源部印发的《关于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试行)》正式实施。《意见》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净资产不低于3亿元人民币的内外资公司,均有资格按规定取得油气矿业权。以此为标志,我国全面开放油气勘查开采市场,允许民企、外资企业等社会各界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

  “随着油气勘查开采市场的不断放开,未来我国将形成以国有石油公司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市场新格局,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进而提高国内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开发战略规划研究所书记、副所长张虎俊表示。

  此外,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第二轮试采,全球首次利用水平井钻采技术试采海域可燃冰,于2020年2月17日至3月18日,试采连续产气30天,累计产气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创造了“产气总量最大、日均产气量最高”两项世界纪录,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到“向实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是继2017年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后,推进产业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成果。可燃冰有望成为我国未来天然气增储上产的新阵地。

  炼化产能建设火热

  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极大影响,且炼油能力过剩的形势趋紧,但2020年我国炼化产能建设依然火热,请进来、走出去亮点不少,形成了外资、央企、民企各具特色齐上阵的格局。

  外资着重在华布局建设高附加值的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埃克森美孚投资100亿美元在华独资建设的惠州乙烯项目开工。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总投资额约56亿美元。由中国和科威特合资的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建成投产。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建设在2019年11月开工后继续推进建设。中外对半股比合资的宝来利安德巴赛尔轻烃项目一期投产。

  央企着重于炼油结构调整项目的建设。中石化洛阳石化炼油结构调整项目2套装置投产,形成1000万吨/年的加工能力。中石油大庆石化炼油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项目12套装置及29项配套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全面建成,由此正式跨入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企业行列。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采用自主研发、先进成套技术的260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开工。在走出去方面,中石化拥有40%股份的中俄最大天然气化工项目阿穆尔天然气化工综合体(AGCC)开工建设,设计聚合物年产能为270万吨,其中包括230万吨聚乙烯和40万吨聚丙烯。建成后的AGCC将拥有全球最大的热解装置。

  民企着力做大做强。恒力投资建设的150万吨/年乙烯项目投产,恒力煤化一体化产业基地落地陕西榆林,首创从一滴油到一匹布、从一块煤到一匹布的全产业链布局发展模式。山东地炼产能整合转移的标志性项目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开工。万华化学100万吨/年乙烯项目在山东烟台投产。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二期项目启动。唐山旭阳石化15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获批。

  值得一提的是,浙石化获得了成品油非国营贸易出口资格,成为除四大石油央企之外首个获得成品油出口权的民营企业。2020年12月6日,浙石化出口的首批油品16.3万吨已运往新加坡。浙石化成品油出口的落实,是国家主动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表明国家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为浙江“十四五”油气全产业链更大规模发展铺平了道路。

  欣喜于产能建设的火热之余也应当看到隐忧。在炼油能力明显过剩,不少基础石化产品产能已经或趋于饱和的形势下,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将在所难免。

  国家管网正式投运

  国家管网集团自2019年底成立后,2020年顶住疫情等带来的压力,继续平稳推进相关工作。

  2020年9月30日,国家管网集团举行油气管网资产交割暨运营交接签字仪式,全面接管原分属于三大石油公司的相关油气管道基础设施资产(业务)及人员,正式并网运营。这标志着我国油气管网运营机制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

  国家管网集团的成立是为了将管道输送这一中间环节与上游资源、下游销售分开运营,并向第三方市场主体公平开放,更好地体现能源商品属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释放竞争性环节市场活力,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服务行业发展。

  这一全新产业格局将实现全国管网的互联互通,构建“全国一张网”,更好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油气资源调配,统筹规划建设运营,减少重复投资,促进加快管网建设,提升油气运输能力,保障油气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国家管网集团从(2020年)10月1日正式投入生产运营,将对全国主要油气管道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调配、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必将进一步推动‘X+1+X’油气市场化运营机制的形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做出新的贡献。”国家管网集团董事长张伟表示。

  2020年10月29日,国家管网集团粤东LNG接收站对中国石化、新奥能源LNG进行槽车装车外运,打响了国家管网集团LNG接收站面向市场提供服务的“第一枪”。

  LPG期货、期权同步上市

  尽管有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作为市场化标志之一的期货市场建设2020年仍有不小的推进。

  2020年3月30日,我国首个气体能源衍生品液化石油气(LPG)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LPG期权也于2020年3月31日正式亮相。中国与国际能源供应商之间的博弈增加了底气,对中国能源市场及产业链相关企业具有战略意义。

  在参与主体众多、下游应用广泛的背景下,近年来国内市场LPG的需求和供给均呈不断攀升的态势。据东证期货大宗商品研究主管金晓介绍:“从LPG需求端来看,我国LPG表观消费量快速增长,2019年达到5983.5万吨,其中燃料消费是目前国内LPG最大的消费领域,占比约为51%,而且短期内无法被天然气完全取代。从LPG供给端看,国产量和进口量比翼齐飞。炼厂扩能带动国内LPG产量持续增长,2019年LPG国内产量达4135.7万吨。”

  随着行业快速发展,LPG被公认为是气体能源中市场化程度最高、商品化程度最高的品种。对于产业链结构丰富的LPG行业来说,LPG价格波动对企业的影响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国际原油市场震荡不休,LPG产业链企业继续面临经营风险。LPG期货和期权同步上市,不仅为市场提供了更丰富多元的避险工具和策略,还为企业战疫复产、对冲风险上了“双保险”。

  LPG期货、期权同步上市以来,LPG衍生品市场运行平稳。据公开数据,LPG期货上半年日均成交量、持仓量分别为41.06万手、7.56万手,市场规模和流动性较好,为整个能源行业提供了衍生避险工具。LPG期货、期权逐渐为产业链企业所接受,已有万华化学、中联油等产业链企业参与交易。

  能源法制建设稳步推进

  2020年4月1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2020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法》正式施行。可见我国能源领域法制建设正稳步推进中。

  能源,关乎国运。能源立法,不可或缺。在我国现有能源法律体系中,已有《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四部单行法,以及相配套的一系列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能源法规。但长期以来,作为我国能源基础法律的《能源法》一直处于缺位状态。

  其实,早在2006年1月,跨部门的能源法起草组就已成立,拉开了《能源法》起草工作的序幕。当年5月1日起,能源办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还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向社会征集《能源法》草案的制订意见和建议。不过,此后立法工作历经波折,一直进展缓慢。

  2017年以来,在国务院法制办、司法部的指导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组织成立了专家组和工作专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送审稿)》修改稿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能源法》是中国能源行业的大法、能源行业的基本法,是中国能源工业在未来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指导性法律。我国《能源法》要遵循能源发展规律,维护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保护中国能源的安全,加强能源国际合作。”首批《能源法》起草小组负责人和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徐锭明指出。

  作为我国“绿色税制”的重要组成,《资源税法》于2020年9月1日起施行。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源税从价计征为主、从量计征为辅的税率形式,使资源税能够更好反映资源价格的市场变化,更好发挥税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引导作用,促进资源集约化使用。

  “仅就油气行业来说,《资源税法》不仅在程序上便利了油气企业缴纳资源税,而且对勘探开发成本较高的油气资源进行资源税减征,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刺激企业生产积极性。”能源经济专家钟勇指出。

  RCEP为双循环提供大平台

  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RCEP包括20个章节,涵盖货物、服务、投资等全面的市场准入承诺,是一份全面、现代、高质量、互惠的自贸协定。货物贸易整体自由化水平达到90%以上;服务贸易承诺显著高于原有的“10+1”自贸协定水平,投资采用负面清单模式做出市场开放承诺,规则领域纳入了较高水平的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等内容。

  对世界而言,RCEP的签署标志着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东亚自贸区建设成功启动,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新的里程碑。RCEP现有15个成员国总人口、经济体量、贸易总额均占全球总量约30%,意味着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经济体量形成一体化大市场。这将有力支持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体制,促进国际抗疫合作,稳定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助推区域和世界经济恢复发展。

  对我国而言,RCEP的签署恰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发展格局。以RCEP为杠杆,必将有力助推国际国内双循环。“RCEP给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制性合作平台,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破除外部市场的障碍和壁垒,并对双循环起到非常重要的牵引作用,包括人才、资源、能源、资本等,能够在整个大市场中得到更加高效的配置。”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指出。

  从能源行业来看,虽然RCEP对原油、天然气等大宗原料不会带来巨大影响,但对多个能源品种进出口的促进作用是可预见的。例如,“一旦关税减免甚至取消,中国针状焦的进口量有望扩大。同时一旦关税壁垒不在,国内的普通石油焦有望打开出口通道,向东亚诸国展开出口操作。”隆众资讯分析师李彦表示。

  未来,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商谈细节的陆续敲定,RCEP的政策红利将逐步释放,中国的石油石化行业可谓是机遇大于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配合未来进出口可能发生的微妙变局,发挥和加强我们的优势,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优化调整,促进互利共赢,如何提高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值得国内所有能源企业深思的问题。

  碳中和加速能源转型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明确了中国碳中和路线图,展现了中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相关的碳中和目标计划。为了加快推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英国、日本等多国近期公布了升级版的相关政策,涉及禁售燃油车、促进清洁能源使用、财政政策加码等多个方面。

  2020年12月12日召开的气候雄心峰会,是一次检阅各国履行《巴黎协定》承诺,激发雄心确立新目标的大会,再次给能源界指明了疫后低碳清洁转型发展的方向。

  氢能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

  作为欧洲新工业战略的一部分,欧盟于2020年7月8日启动“欧洲清洁氢联盟”,希望在这一领域建立全球领导地位,以支持欧盟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在最新的复苏计划中,已有14个欧盟成员国制定了详细的氢能规划。例如,法国的“国家氢计划”拟在10年内向氢能研发和相关工业投入72亿欧元,将法国打造为全球氢能经济的重要参与者。意大利公布的国家氢能发展战略,设定了两个阶段性发展目标:到2030年,意大利全国电解水制氢产能达5GW,氢能占全部能源供应的2%;到2050年,氢能在意大利全部能源供应的占比提升至20%。欧洲之外,美国、日本、韩国皆制定了氢能战略与长期规划,沙特也开始着手发展氢能。

  在中国,各地氢能规划、产业布局热情持续高涨。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区陆续发布氢能产业规划。2020年上半年,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氢能产业扶持政策。其中,22个省市共出台了约30条氢能产业扶持政策。

  油气行业面临能源转型,油气企业密切关注氢能未来发展趋势、最新政策和机会,跨界氢能,2020年在氢能领域频频落子。

  壳牌中国与张家口交投集团合资成立张家口壳牌新能源公司,计划在张家口市投资建设2万千瓦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和加氢项目。这是壳牌在中国落地的第一个氢能商业化项目。

  中国石化每年氢气产量超过300万吨,占全国氢气产量的14%左右,在广东、上海、浙江等地已建成若干油氢合建示范站。上海石油已有两座油氢合建站投入了运营。广东石油宣布计划新建20座以上集加氢、加油、充电、非油、光伏发电“五位一体”的综合能源销售站。“十四五”期间,中国石化将持续加大氢能领域投资力度,以保障2022年北京冬奥会氢能供应为重要节点,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形成一定规模的高纯氢产能,构建氢能产业链和关键材料自主核心技术体系及标准体系。

  中国石油于2020年4月与北汽福田汽车、北京亿华通达成合作意向,共同推进北京市加氢站建设及运营。2020年8月,新成立了一家合资氢能公司——上海中油申能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已有12家能源领域央企涉及氢能业务布局。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化、宝武、国家电网、国家能源集团、华能、国家电投、三峡集团、东方电气、中核、中广核等。

  “氢能产业已经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有信心从源头上谋篇布局,做好产业发展战略支撑,走科学化、高端化、智能化的路子,把我国的氢能产业打造成一流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原副总经理曹耀峰表示。

  圆满收官“十三五”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石油化工行业由此告别“十三五”,跨上“十四五”新征程。

  “十三五”以来,全行业紧紧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培育和经济效率升级等,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全行业高质量发展,在“十三五”极其复杂的发展环境下,仍然取得了改革开放深入发展、调整转型持续推进、炼化产能大幅提升、国际化经营长足进步、管道储运很大发展、油稳气增、装备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等巨大成就,整体稳中有进,为“十四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由石油化工大国向强国的跨越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产业规模进一步增大,石油化工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十三五”期间,原油产量稳定在1.9亿吨~2亿吨,天然气产量从2015年的1318亿立方米升至2020年的约1870亿立方米。炼油能力从2015年的7.1亿吨升至2020年的约8.9亿吨;乙烯产能从2015年底的2200万吨升至2020年的约3700万吨。现代煤化工达到了煤制油1200万吨、煤制烯烃1600万吨、煤制乙二醇600万吨、煤制天然气200亿立方米、煤制芳烃100万吨的规模,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现代煤化工国家。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均实现可观的增长,行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约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12%和11%。

  技术创新取得世界领先水平新成果。如“涪陵大型海相页岩气田高效勘探开发技术”“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深海可燃冰勘探开发技术”的突破,有效提高了我国油气供给的保障能力。一批高端化工新材料技术的新突破,有力地填补了我国化工高端技术短板。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期间,行业落后产能有序淘汰,产能过剩的突出矛盾得到有效缓解。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特别是化工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6000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了1.5倍,化工新材料平均自给率由2015年的53%提高到2019年的70%。

  行业布局结构正向园区化、基地化方向大步集结。“十三五”期间,以园区化为方向的全行业布局结构正在加速形成。目前,进入化工园区规模以上企业约1.5万家,占全国石油和化工企业总数的52%,比“十二五”末提高了五个百分点。

  体制改革沿着市场化方向迈出新步伐。国家管网集团的成立,将油气管网的公共服务职能独立出来,使得上游油气勘探开发和下游炼化企业可以完全走向市场。民营大型炼油企业的崛起和跨国公司独资企业的纷纷设立,使中国炼化市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使中国炼化体制市场化改革开放的步伐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中央企业改革在同国际一流企业对标中,紧紧围绕生产效率的目标,在深化国有企业深水区改革上扎实推进。

  五中全会指引“十四五”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石油石化行业掀起了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高潮,并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围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编制好“十四五”发展规划等展开了广泛讨论。

  中国石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戴厚良指出,要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统领中国石油“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准确把握全会公报中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绿色发展、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等方面要求,以科学的规划引领中国石油高质量发展。

  中国石化党组书记、董事长张玉卓强调,要用全会精神指导推动工作,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加快打造技术先导型公司,全力把中国石化建设成为行业重要的创新策源地;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一基两翼三新”发展格局,在引领我国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深刻把握推进绿色发展的硬任务,把绿色洁净打造成中国石化的亮丽名片。

  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指出,要围绕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对“十四五”时期公司党的建设、改革发展进行全面部署。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高端人才培养引进;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着力解决公司业务板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建设,推动各项工作稳中求进、行稳致远。

  国家管网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张伟强调,要把五中全会确定的国家重大战略落实到“十四五”规划中,加快油气干线、支线和储运设施建设,早日建成“全国一张网”,坚持开门搞规划,充分对接全国能源规划、地方规划,提高规划的经济性、可操作性。

  责任编辑:陆晓如

  znluxiaoru@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