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RCEP圈里练泳技
2021年03月11日 14:36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本刊记者 于 洋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外练贸易能力,内练技术实力,补链强链是我们应对RCEP带来挑战的关键。

 

  RCEP签署于后疫情时期,随着未来RCEP框架下各国之间的贸易细则陆续敲定,RCEP给中国石化产业带来利好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冲击。趁着RCEP的东风,抓住发展机遇,还需要我们认清行业现状,在补短板上下功夫。

  竞争将更加直接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RCEP的另一重大意义在于中日韩特别是中日、日韩首建自贸区关系。由于复杂的地缘冲突、历史认识、领土争端等问题,中日韩作为东亚地区三大重要经济体,在自贸协定谈判道路上一波三折,始终无法达成一体化协议。RCEP的签署为中日韩自贸协定的谈判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大框架下,中日韩自贸谈判中诸多障碍性因素都有望得以突破。“RCEP的达成将把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推进一大步。在此基础上,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也将进一步加速。这将重塑整个亚太地区的自贸区格局。”能源战略专家钟勇说。

  降低的关税和削除的贸易壁垒势必会促进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往来。可以预见,未来“在亚太地区,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化工集群将会以产业门类齐全、市场规模宏大、创新能力活跃、基础化工原料雄厚、高端精细化工技术领先、化工新材料特色显著、中日韩三国合作密切为突出特征,成为亚洲太平洋地区和世界化学工业极为重要的增长极。”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朱和说。

  藩篱打破,企业面临同台竞技。“一方面,日韩对我国零关税出口,另一方面东南亚也是他们的市场。”朱和说,“当同台竞技的时候,像我们的镇海炼化、青岛炼化、上海石化等沿海一些大的炼厂可以和他们比一比,但对于另外一些炼化企业可能面临的竞争压力就会比较大。”

  压力来自哪儿?日韩石化产业起步都比较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韩石化企业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日本在高附加值的石化产品方面有优势,韩国在差异化产品和炼化成本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朱和介绍。签订RCEP,我们将同日韩一起面对相同的市场,未来中国石化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直接” 。

  直接的竞争不止来自日韩。近年来,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在我国的业务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目前,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达尔、杜邦、拜耳等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大多已全面进入东南亚的石化行业,在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和油品销售业务、石化生产、燃气开发利用等众多领域广范涉足。“这些跨国公司发展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同我国的石油石化企业在多领域形成竞争。“RCEP的签署,一方面将会吸引一批投资者对我国石油石化产业进行投资布局,另一方面,我们也将与他们在东南亚石化市场一决高下。中国的石油石化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竞争力。”能源战略专家钟勇说。

  补链强链是关键

  如何面对这些“直接的竞争”?“补链强链是关键,这也是我国构建‘双循环’的重要保障。”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庞广廉说。我国的石化产业链虽然已经比较完善,但不可否认,在石化产业仍存在一种怪现象:一边面临生产过剩,另一边又进口量居高不下。这在聚碳酸酯方面尤为明显。

  伴随技术壁垒的突破及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近年中国聚碳酸酯产业迅速崛起。中国已成为最大的聚碳酸酯生产国。截至2020年7月底,我国已建成投产项目10个,分布在上海、山东、浙江等地,合计产能139万吨/年。目前,仍有约20个项目有序推进中,包括浙石化、平煤神马、沧州大化、海南华盛、中沙石化、壳牌等,合计产能315万吨/年左右。

  在国内供给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聚碳酸酯进口量却依然居高不下,保持了较高的对外依存度。2019年,中国进口聚碳酸酯159万吨,较2018年增长12.2%,进口量增长显著;出口量为25.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净进口聚碳酸酯133.4万吨,同比增长15.3%,对外依存度为60%。新冠肺炎肆虐背景之下,2020年上半年,中国进口聚碳酸酯75万吨,较上年同期依然有小幅增长,可见供需缺口有扩大之势,未来进口替代空间较大。

  在聚碳酸酯进口量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中国本土聚碳酸酯产能利用率却仅为64%。这种怪现象的背后暴露了我国石化产业的短板问题。“具体说就是‘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细分则是基础化学品过剩,功能化学品短缺。像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高端膜材料、高端纤维材料每年都要花费大量外汇进口,造成贸易逆差一直居高不下。”庞广廉说。

  存在这种怪现象的不止聚碳酸酯。2019年石化领域的贸易逆差为2683亿美元,2020年上半年的贸易逆差为1030.8亿美元。贸易逆差较大的产品有:合成树脂逆差158亿美元,其中,聚乙烯72.5亿美元、聚丙烯18亿美元、聚碳酸酯13.5亿美元、ABS逆差12.6亿美元;乙二醇29.7亿美元、专用化学品逆差13.8亿美元;为高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和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配套的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高端膜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的进口依赖度更高。

  这使得我国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个体上与跨国公司相比,石化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组织结构、布局结构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差距,在某些领域竞争力不强,尤其是产品结构的高端化方面差距更加明显。

  对比RCEP中最有力的竞争对手韩国、日本,“韩国跟中国的情况稍微有一点类似,”庞广廉说,“韩国50%~55%的石化产品出口中国,出口的东西基本上也是大路货,包括聚丙烯、烧碱等以大宗的原材料为主。但是韩国近几年的电子化学品等高端化工产品发展比较快,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品结构。这使得韩国石化产业在面向市场方面,能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而日本的情况与韩国不同,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产业。因为资源等条件先天不足,日本的石化产业结构围绕着“高端”发展出了特种化学品、精细化学品,特别是新材料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像日本著名的石化企业旭化成,一家企业就占据了全球60%的高端西服面料的供应。

  这两个国家都走出了符合国情的石化产业特点。 面对强势的对手,“我们应在保持产业规模稳定发展的同时,着力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关注基础产业整合优化、中下游产业高端化提升、新兴产业创新突破。对于炼油产业,要科学把握新建项目发展节奏和模式,兼顾资源利用合理性,在下游发展路径上要注重烯、芳烃的平衡。”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石化处副处赵文明说。

  这不意味着所有的石化企业都要走一体化大炼化的道路。赵文明建议,大中小型炼厂应根据自身发展规模和特点进行转型优化。比如,大型炼厂资源量相对充足并具备较好的一体化优化条件,可以采取降油增化、一体化发展模式,优先考虑做大乙烯规模,建设有竞争力的PX(对二甲苯)装置,结合所处区域条件优化下游产业链,实现高端化、差异化发展;中型炼厂应控油增化、合理转型,也可以考虑“特色炼油+特色化工”的精细一体化模式,立足现有原油加工能力,挖掘和延伸发展化工产业链的潜力;小型炼厂则应淘汰整合、特色发展,延伸带动中下游石化产业体系规模发展,形成良好造血功能后,再进一步推进上游企业的整合置换。对于烯烃和芳烃产业,要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对于下游产业,提升产业质量,实现高端化转变,打破技术垄断,绿色工艺替代。

  打造“中国创造”新名片

  在补链强链的同时,“我们要注意打造我们中国自主的技术体系。”朱和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纵观石油化工发展历史,产业发展历程,科技创新始终是实现发展、铸就辉煌的不竭动力。

  “现在我们可以做到使用自己的技术装置生产,以前我国石化工业刚起步的时候,处处遭人‘卡脖子’,发展得很不容易。”研究了20多年乙烯技术的王工感慨地说,从1983年中石化成立之初,他就投入到了乙烯的研发当中。2020年,他们研发的“复杂原料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研发及工业应用”的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堪称“中国创造”的一张新名片。

  截至目前,该成套技术已在12套装置实现应用,合计乙烯产能973万吨/年,裂解炉127台,总能力1387万吨/年。该项目产品性能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并实现出口转让;开发了绿色高效系列专项技术,相关技术成果实现出口。按照这些项目的产品方案及2019年石化产品平均价格测算,年总产值约2000亿元,将拉动下游产业年增产值逾万亿元。

  但是,目前,国内仍有不少高端精细化学品及新化学材料依赖进口资源,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基础理论研究,缺乏核心技术、生产工艺、专利技术且高端催化剂基本依赖进口。“全行业要抓住石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协同攻关,努力在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朱和说。

  从哪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综合日韩企业石化产业发展历程看,在创新发展的战略和理念上,日韩石化企业都把创新发展的重点放在对未来市场需求的预测上“在充分分析未来世界能发生的、必然发生的高概率产业结构变化,按照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按照自己技术基础的优势,加紧培育未来可以独领风骚的技术制高点,努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说。

  在国内,精准找到市场需求离不开国内化工销售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搭建平台,推进产销研用一体化协作机制。近年来,华北化销在产销研用一体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协助集团公司与下游客户持续增进互信协作,建立了溶聚丁苯橡胶、PE压力管材料联合应用试验基地,促进新产品开发和重点高效产品市场推广。与石化院成立技术服务站,不断提高产品开发能力。每年与UNIVATION公司总裁对接新产品工作计划,开发推广了茂金属线性系列牌号、铬系催化剂、管材、中空、薄膜等新产品,定制开发推广PE-RTⅠ、Ⅱ型管材料,实现产品系列化差异化高端化,不断提升中国石油化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钟勇看来,成果同样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基础学科的研究,“这是创新的根基”。近些年,随着我国石化行业的迅猛发展,逐渐呈现出人才队伍方面的一些问题。例如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结构与新形势不相适应,多数人知识面相对窄小,技能比较单一,熟悉外语、计算机应用、商务、法律和国际金融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等。“这些限制了我国石化产业创新水平的提高,要注重多层次人才的培养,同时也要加大对基础化学等学科的科研投入。”

  提升“走出去”能力

  练好“内功”后,企业还需要提升“走出去”的能力。在当前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经贸摩擦加剧的环境下,“国内生产企业一方面要抓住机遇开拓和利用好海外市场,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防范海外市场形成的冲击,积极提升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对外经贸大学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说。

  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经验比较少,经营起步也相对比较晚,总体实力不强,因此企业更需要一个非常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规划,以及一套长期的在外投资战略。“对外投资战略应是基于商业逻辑、企业自身发展阶段、盈利性考虑、国际经贸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而制定的。包括企业整体对外发展目标、年度发展规划、跨国运营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市场营销制度、合规经营制度、品牌发展规划、境外投资风险管理制度等。”钟勇说。不同于企业在国内经营所处的环境,跨国经营会涉及更复杂的国际环境,企业面对的可能是从未处理过的困难,比如政治体制问题、人文宗教问题、习俗文化差异性问题、劳动力问题、境外公司管理问题等。

  RCEP成员国大多数是东南亚国家,该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地理人文特点,“多数国家产业配套能力较差、园区化水平较低,国际产能合作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有待加强;有些国家面临较大的地缘政治、文化差异和政策环境风险,并且这一地区也是西方企业的‘重点关注区域’,企业面临着外资企业的强力竞争……这些都需要我们企业注意‘走出去’的技巧和实力。”庞广廉说。

  针对我国有些石化企业走出去存在盲目和无序的情况,华东化工销售做了有益探索。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化工产品进出口基地。华东化工销售坚持“基础+高端”的业务发展思路,积极拓展布局市场:积极打造期货服务平台、外贸服务平台、信息电子商务平台“三大平台”。针对外贸服务,提出“适时开展进出口贸易,促进资源波动下的国际国内双循环”,逐步开展国家进出口贸易相关政策、法规研究,邀请相关专家讲授进出口贸易知识,制定进出口贸易操作方案、业务流程及规章制度、业务流程风险防控等。

  石化企业在RCEP中要发挥自身优势,在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京代表处经济信息部部长藤原智生看来,就是让企业尽快了解RCEP。“只有真正为企业所用,RCEP才能产生预期效果,因此帮助企业在RCEP生效前做好准备,弄懂自己是否可以利用该协定、怎么用,应成为今后一大重点。”

  此外,在庞广廉看来,之前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主要集中于获取资源类的油气勘探开发或钾盐矿开发等项目,企业可以拓宽思路,规避贸易摩擦、获取竞争优势的轮胎、农药、染料等项目,以及适应当地市场需求或利用当地资源的炼油加工、改性塑料、特种树脂加工等项目。

  近些年来,东盟国家经济不断增长,对化工原料和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为中国石化产品、石化装备、技术和服务等“走出去”创造了机遇。“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化工原料,印尼、文莱的油气,越南、老挝、缅甸的生物能源原料等方面的优势逐渐体现,泰国的化工行业从生产到物流运输都已拥有完善的条件,中国石化企业可以利用现已掌握的能源和化工领域的生产技术,在煤化工、油气勘探、基础化学品制造等领域,加强对东盟的投资和技术转让,应合作建立化工行业研发、生产、营销体系,提升取悦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钟勇说。

  绿色低碳是方向

  在庞广廉看来,综合的竞争力还包括“绿色竞争力”。越来越多的跨国石化企业用实际行动证明绿色发展是石化工业发展的又一新境界。

  跨国公司普遍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日本三菱化学公司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有着独特的思考。他们认为目前全球气候变暖,与大量排放的温室气体有密切关系,但是通过减少传统能源使用、控制部分产品产量、设置碳税和推广碳交易、降低生产能耗或减少CO2直接排放等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暖问题。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研究如何让现存的碳循环起来,在不排放多余碳的同时又不会影响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

  日本三菱化学提出了“碳循环才是解决气候变暖的根本途径”的理念。根据这样一个理念,他们发挥了化学工业的学科优势和工业技术优势,正在研究开发“人造阳光”“人工光合作用”以及“植物工厂”三大技术。这三大技术带来了三个过程,让有机材料的LED白色光源十分接近太阳光。再通过“人工光合作用”,通过膜技术将水分解为H2和O2,通过催化剂与CO2反应,生产化学产品和燃料。他们还开发出一种全封闭的“植物工厂”技术。在一个封闭的集装箱式“工厂”内,通过LED光源提供人工阳光,进行模块化播种和种植,实现植物的连续收割。植物通过营养液吸收养分,“工厂”通过空气净化系统与外界相通,为植物提供空气。这些植物可以为人们提供全绿色无污染的蔬菜,也可以批量提供植物基工程塑料的原料。这三个过程既可以独立生产产品,又可以相互关联,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碳循环”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石化行业深入实施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但同时,我国环保形势依然严峻,石化行业的绿色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如何实现石化行业绿色发展”已成为未来5年我国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

  “绿色发展,意味着企业要积极开发生产环境友好产品,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坚定向“净零”排放迈进。”庞广廉说。未来石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一个重要竞争力就是是否是绿色发展。“现在跨国企业在推行GFS认证,这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考核,其中一项绿色考核指标就是看企业生产过程是不是绿色,产品是否低碳,对环境是否友好等。”

  在李寿生看来,推进绿色发展,必然会推动行业从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式发展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双轮驱动方式转变。“化工绿色发展内涵,应该包括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绿色产品、生产过程、供销链条、节能环保、管理体系这7个方面。”这需要统筹规划,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开发绿色产品、改善生产过程、完善供销链条、强化节能环保、健全管理体系。

  在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征程中,“要秉持环境保护与石化行业经济增长并行的信念。”不仅要实现行业自身的绿色发展,不断推进更多细分行业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方面踏上新台阶,还应致力于绿色生产以及环保产品领域的技术创新,为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环保解决方案。

  这个解决方案随着数字化推行,两者结合将产生神奇的推动力。“在推行数字化的今天,可以将企业绿色发展与石化行业数字化发展相结合,鼓励采用低碳资源和绿色工艺,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环保性能,强化污染源头管控和末端治理相结合,建设安全物流体系,提升企业智能化管理水平。” 钟勇说。

  责任编辑: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