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生活  >  史鉴
【史鉴】大连石化保供军油
2021年07月08日 22:29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吴支隽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他们像一座闪亮的钢桥,连接着军队与炼厂,连接着战争与和平。

 

  1962年,中华大地笼罩在饥饿与贫困之中。苏联落井下石,断然对我国实行了经济封锁。一时间阴云密布,海、陆、空燃料油频频告急,庞大的军队因无军用油而面临着瘫痪的危险。就在这危难的时候,大庆油田发现了,滚滚的原油是财富,更是拯救中华民族的力量。于是,用大庆油炼制自己的航空煤油,让飞机上天,让舰艇入海,成了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的共同希望。这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落在了大连石油七厂(大连石化前身)人的肩上。

  不辱使命

  那时,石油七厂炼制的是苏联巴库油和玉门油。改炼大庆油,从工艺设备到炼制过程,必须重新设计,困难重重。能否成功是一个未知数,必须成功却是上级的命令、国家的要求。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石油七厂军代表室诞生了。

  军代表室的基本任务是,对军用油做质量检查,油料发运和财务结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油料部责成进驻七厂的军代表室,密切配合七厂,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在最短的时间内用大庆油炼出我国的军用油来。受命的军代表们紧握拳头向党和人民宣誓,不炼出中国自己的军用油来誓不罢休。

  满载大庆原油的列车驶入了石油七厂,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们全力以赴投入到了炼制之中。不出所料,困难接踵而来。巴库油和玉门油凝固点低,炼厂的设备也是按这些油配置的。而大庆油凝固点高,所以不断出现冻凝现象。开工后,不是凝管线就是着火。军代表们同工厂的领导心急如焚。

  他们连续几个月吃住在生产第一线,哪儿着火就出现在哪里,排险情,摸数据,从工艺上着手,从设备上改进。寒风冻彻肌肤,手脚钻心地痛,他们不顾自己,却为所有的管线设备保上了温。军代表室条件简陋,3个人开会要有两个人坐在地下。可他们没有抱怨,没耽误一件事。经过没日没夜上千个小时的会战,航煤终于出塔了,倾听着航煤在管线中流动的声音,军代表们感觉比交响音乐还悦耳。

  经住考验

  偌大的飞机上,只有首任总代表吴洪钦一名乘客,能不能上天谁也没有把握,必须通过台架试验和试飞试验。作为陪试飞员,他的心情极不平静。当飞机升到万米高空的时候,他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燃料油的合格与否。七厂非常重视这两项试验,派出质检处青年技术骨干许广恩一同参加。

  台架试验远在成都。20世纪60年代初,到处青黄不接,成都处于饥饿之中。许广恩同当地人一样,每日吃着按两计算的线米,嚼着又老又硬的空心菜。水土不服再加上生活条件差,他的腿、脸像充了气一样,又肿又胀,胃部隐隐作痛。他没有退却,肩上的使命,七厂党委的信任促使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与试验的部队人员密切配合,取数据、检测、化验,道道工作细致认真。

  当时试飞的除大庆油外,还有玉门油。玉门油先行试验。装入玉门油的银色战机升腾起来,半空中突然发生抖动,出现异常。已有准备的驾驶员,迅速切换上备用的英国优质航煤,飞机方才平稳。玉门油燃烧显然不合格,被淘汰下去。七厂用大庆油炼制的2号航煤,被注入了飞机油箱。试飞员跨入了座舱,许广恩也跟着登上了飞机。

  坐在指定位置上的许广恩,心情极不平静。这不仅仅是他第一次参加试飞,更是大庆油的第一次试飞,是国产油迈入国防的开端。多少天的辛劳,成败在此一举。当飞机的螺旋桨飞快地转动起来时,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在那紧张的时刻,他的脑海里浮现出工人们在馏出口处一遍遍检测的情景,浮现出军代表们夜以继日地跟班操作的情形,浮现出全国70多名炼油专家为2号航煤倾注的智慧和心血。

  银色的战鹰在高空时而俯冲时而昂起,时而倒翻时而滑翔,许广恩感到自己如同焊接在机身上。随着飞机的百般翻转,试飞的时间一秒秒的过去,没有出现异常的震动,飞行漂亮自如。飞机上一切指针、参数,全部正常。2号航煤经过高空严格的检验,确认合格了!

  全力以赴

  1974年3月初,军代表室接到上级命令,要在20天内组织炼制出舰用燃料油和军用柴油,并运送到指定地点。按正常规律,炼制那么多的油料,再运走至少需要60天。20天不可思议!可是,时间就限于20天内,天大的困难也得克服。军代室总代表薛建国接到任务后,马上与七厂的有关人员商量,以军用油为重点,一切为军用油开道,一定要赶在20天内拿下这块棘手的油“肉”。

  七厂非常重视,派专人负责协调指挥,一个个办法被提上桌面,一道道的生产指令发了下去。炼厂总调度室、生产车间、质检处、港务办等紧锣密鼓,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油罐不够就千方百计地调整,人员紧张就干脆放弃休息。薛建国更是马不停蹄地联系、组织。在军地两方的全力奋战下,这批油料终于提前炼成了。它比限定的时间竟然提前了6天!当油料装入“北运575号”油船驶出码头综合补给时,薛建国长舒一口气。

  质量是军用油的生命。油料质量不合格,直接影响到海陆空的战斗力,影响到绿色长城的安危。七厂从生产军用油那一刻起,质量就成为关键之关键的头等大事。七厂在生产车间开展质量标兵活动,装置里评选出许多优秀的质量标兵。在检验上不是保质量指标而是超质量指标,开展油料检验馏出口千次质量合格率竞赛活动。

  七厂专门成立了军用油领导小组,由厂长(经理)担任小组长,总代表为副组长。对出厂的油进行质量检测,质量跟踪,到部队信访、随访。七厂还与军代表们一起,定期去附近的普兰店机场参观,现场了解燃料油的使用情况,感知军用油与飞机的重要程度。去过机场的同志,看到自己生产出的油料使飞机在天上翱翔,无不切身体会到油料质量的重要,回来后广泛讲解宣传,推动了质量工作的开展。这已成为制度,干部工人们由此吸取了极大的能量。由于重视质量,多年来,七厂和军代室没往部队发过一次不合格的油。

  军代表们对质量把关很有权威。他们检测为不合格的油品,七厂一定不能发出。正因为如此,军代表们非常认真,高度负责。对盛油的罐车、船舱检查非常严格。验舱的时候,他们拿白抹布衡定,如果抹布在舱底一抹不变颜色,说明这个舱合格,反之责令重新刷洗。这种工作不是说说的,他们身体力行。主管质量的几位军代表,没有没擦过船舱、刷过车的。罐车难刷,罐口小,里面又闷又熏人,可军代表们没有逃避的。有一次,军代表刘双红下罐检查,忙碌中忘了同外面人联系,结果被盖在罐里。幸亏他带着大手电筒,用它猛烈敲击罐顶,才被人救出。

  质量不仅仅限制在炼制、发送过程中,在贮存中也很关键。军代表室每个季度都要对工厂专门的军用油罐采样检验,以利及时发现过量的杂质和水分,及时联系有关部门进行冲洗。由于检查及时,他们杜绝过不少事故。军代表贾世军在一次大巡检中,发现夏用齿轮油的车未铅封,油中已混入超量的水分。他马上通知停止发运,将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军代表们经常往油料使用部队寄发油品说明书、使用书等,进行技术咨询。由于七厂的军用油质量可靠,多年来形成了许多的固定用户。如辽南的空军场站、旅顺海军基地、长山守备师等部队,都同他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屡屡报捷

  试制军用油需要能力、干劲、智慧和胆识,更需要脚踏实地的深入实践。军代表们与七厂配合得当,参与各种实践的人数仅占七厂人数千分之一的军代表们分别被委以重任。有的专管工艺,有的专管质量、管运输、管财务。军代表们既分工负责又互相配合,把好各道关口。继2号航煤后,军代表室又接到了试制舰用液压油的指令。舰用液压油过去一直靠进口,后来西北炼油厂开始试炼,虽然试炼了四五年,但始终没能过关。

  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炼出合格的舰用液压油呢?军代表们同七厂的领导、科技人员反复讨论研究,剖析用玉门油炼制失败的原因,并会同海军使用部队一起分析设计。由研究所的技术工人投入试制。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奋战,仅用几个月的时间,便生产出了试用品。同航空煤油一样,舰用液压油也需要进行试航,不同的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水下。

  试验在天津炼油厂。军代表高木成同工人们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班工作,宣传军用油的重要性。夜班辛苦,他便省出自己的细粮票,给上夜班的工人们买馒头、米饭。体息时间,他积极打扫装置内的卫生。自己的孩子生了病,他也顾不着回去照看。他的军人作风,感化了工人们。他的宣传,使工人们明确了早出舰用油的战略意义。终于,集体的干劲迸发了,不出两个月就将试验工作进行完毕。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舰艇液压油。

  紧接着海军也发出了呼唤,日益壮大起来的海军急需燃料油。从前,海军燃料油仅上海一家炼油厂生产,不但保证不了部队需要,而且南油北运费时费力,不适应战备要求。如果七厂能生产,那么旅顺海军基地、长山守备师等北方部队将大受裨益。七厂生产海军燃料油势在必行。有了上海炼油厂的前师,七厂就地少走许多弯路。军代表室派出焦建胜代表,去上海专门学习炼制技术。一到上炼,他便扎进业务圈中,去资料室查找资料,翻阅国内外炼制书籍,去生产第一线熟悉。很快,他就熟知了炼制的整个过程。

  上炼同七厂的工艺设备、原料等各方面有差异,他便潜心探索提出了适应七厂的方案。他的见解很有说服力,在试炼中被采纳。结果,海军燃料油很快地炼制了出来。其过滤性和安定性还优于兄弟炼厂,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七厂的海军燃料油出厂后,受到了北方部队的热烈欢迎。由于质量过得硬,南方的部队也来订货,产品一发不可收,成为海军部队最受欢迎的油料。

  责任编辑:陈尔东

  znchenerdong@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