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人物
【人物】黄京生:荣誉是干出来的
2021年08月17日 18:04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刘天一 刘 明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华北油田全国劳动模范黄京生,用责任和赤诚唱响油田生产一线普通劳动者的赞歌。

 

  55岁的黄京生,现任华北油田采油一厂西柳作业区西柳10转油站站长。37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原油生产牢牢捆绑,不断加强工作管理,加大技术创新,先后研制完成创新成果150多项,其中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7项,创效两千多万元。

  “厂劳模标兵”、“铁人式站长”、“华北油田榜样”、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劳动模范、“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全国劳动模范……一项项荣誉见证了他用责任和赤诚唱响油田生产一线普通劳动者的赞歌。

  筑牢大站基础

  1983年,受父辈影响,18岁的黄京生成为采油一厂雁大站输油队的一名集输工。

  工作中他聪明好学,踏实肯干,很快成长为出色的青年员工骨干。在雁大站工作17年,他16次被评为先进个人。

  2000年1月,随着西柳新区建产步伐加快,采油一厂决定将西柳拉油点扩建为集油井伴热、注水和原油外输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转油站。当时厂领导选派站长时,黄京生成为不二人选。

  新年钟声还在耳边萦绕,黄京生就像一名执行任务的军人,从雁大站来到了潴龙河畔西柳作业区大站改扩建现场。从那刻起,他将满腔工作热忱投注在了这里。

  踏勘地形,他盯在现场;设计方案修改,他积极参与……工作不落下任何一个细节,因为他明白,大站是整个西柳作业区重要的生产枢纽。只有基础打得牢靠,原油生产才能有保障。

  为确保管网走向更科学合理,黄京生现场盯得紧、抓得严。

  一次,审阅设计图纸时他发现,一条架设的管线走向紧贴三相分离器人孔处。黄京生要求修改后再施工。施工方嚷着说:“我们是按照图纸设计施工有错吗?误了工期,增了成本,你吃不了兜着走!”

  “分离器的人孔是留给维修人员进去维修的,管线挡住孔口,人还怎么进出?一切设计和修改都是为实际工作着想,我们必须把工作往实处落!”听了黄京生的解释,施工方意识到了错误,进行了修改。

  在接下来的院内路面硬化施工中,为了大站安全,黄京生建议消防通道在原来的设计基础上再拓宽20厘米。因成本增加,施工队不愿意,坚持按照设计图纸施工。

  黄京生磨破嘴皮做工作,对方就是听不进。情急之下,他与施工队负责人用绳子丈量了一辆油罐车后,又测量转弯半径……在事实面前,对方笑着说:“老黄啊,我们服你了!”

  院内成行的果树、成畦的菜园、时尚的花墙等细微之处,同样彰显着黄京生的匠心。“地下管网最多处上下交错4层,一旦弄断一根管线,就会影响作业区整体工作。所以地面上的所有植物都是见缝插针种植的。”黄京生说。

  如今的西柳10转油站,已经是一座实用型的大站。占地6600平方米的站区地下,交错的管网长度达6公里。从当初参与设计施工,到20多年的运行和维护,黄京生对管网走向及运行状况了如指掌,被采油一厂干部员工誉为西柳转油站地下管网的活地图。

  创新护航生产

  西柳10转油站51名员工负责4个计量站和100多口油水井生产。20多年来,黄京生在抓好生产管理的同时,积极围绕生产开展技术创新。

  说起加热炉岗智能监控的好处,员工李小菊话语中透着对黄京生的感激:“2016年之前,加热炉都是烧油。每半个小时就得到加热炉房观察水位,监测用水量。白天还好,一到晚上就让人心里发憷。黄站长给加热炉装上智能监测和监控设备后,工作省大心了!”

  2012年,黄京生听到加热炉岗员工反映的意见后,就琢磨着将它变得智能点。

  他从作业区库房领了一个摄像头,从废料堆里找出一台旧的监视器,自掏腰包买了一个稳压器和90多米的视频线,按照自己的想法画图纸、开槽、布线,忙活一周,做出了一套可监控的智能化监测系统。

  加热炉岗是整个站的要害部位,一旦监控不到位,干烧10分钟就会造成炉腔汽化、管线穿孔、炉体损坏,还会引起爆炸爆燃,导致作业区生产原油不能外输。因此,这么多年来,黄京生在对加热炉岗的安全改造上没少动脑筋。

  在研制加热炉自动补水装置过程中,他利用旧的交流接触器正反向安装后,将加热炉水位准确控制在8%的安全范围值内,岗位员工通过监控机房的屏幕就可准确无误地观测水位;为解决加热炉加热与空气融合过程中开窗通风影响机房卫生的问题,他用了半年时间创新研制出一套独立通风供氧设备……

  油井生产过程中,由于地层变化,导致作业区多口油井采油树偏斜。每修井一次,停抽4天,费用都在10万元以上。情急之下,作业区主任姜兆波让黄京生想想破解的办法。

  经过40多天的上井观察、方案设计、找材料制作、再到现场反复试验,“井口扶正器”在黄京生手中诞生,彻底解除了之前的困扰。

  姜兆波对着他直竖大拇指:“老黄啊,你为作业区原油生产立了大功。如果要算你创造的效益,这是一笔长久增值的大账啊!”

  新落成的撬装式卸油点,肩负着作业区26个拉油点67口边零井的原油归仓任务。投运一段时间来,由于卸油过程中出现气阻,导致每天卸油超不过3罐车,不得已只能将油送到其他卸油点。

  看着既影响生产又增加运费的现状,黄京生心里止不住着急。仔细观察分析后,他自主创新研制了油气释放装置。每天卸油量从之前的3罐车增至20罐车,每月为作业区节约费用10万元。

  采一保卫科管线防腐探测仪器出现频繁死机问题,联系厂家维修周期长达两个月,费用高达8000余元。黄京生知道这个消息,3天时间就修复了管线防腐探测仪器,仅花了53元买配件的钱。

  …… ……

  创新无止境。20多年来,黄京生的150多项创新项目都是围绕工作实际需要展开。不仅制作简便、使用方便,还能有效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他有17项创新项目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创造经济效益两千多万元。

  全情投入工作

  时光兜兜转转,黄京生已经参加工作37年。在西柳10转油站工作的20年,他早已把一腔责任和热忱都给予了这里。在他心里,转油站就是他的家,同事就是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

  为了让家园更美,黄京生因地制宜,打造出具有创意的美景。他组织大家在院内开凿了一处生态小池塘。每年夏秋季,就有了一幅荷花映日、鱼虾满塘的画卷,同时站里产出水有了一个好去处。

  为了让兄弟姐妹生活更幸福,黄京生在工作中摸索出了一套“情绪观察法”。他每天早晨提前半小时到站,了解观察设备运行情况后,再到站门口迎接来上班的员工。如果发现哪名员工情绪低落,通过交谈了解情况予以化解,及时稳定员工情绪。

  “黄站长就是我们的家长。不仅工作想在前干在前,而且他亲情化的工作管理方式和技术创新,让我们尽享工作的快乐。”员工陈军说。

  “三八”节给值班女员工赠送小礼物,组建“互益家园”微信群……经意与不经意的关怀,造就了和谐融洽的团队。2019年,西柳10转油站被评为“中央企业先进集体”。

  对西柳10转油站这个大家庭而言,黄京生无疑是个优秀的“家长”。但对于每个人自己的小家庭来说,黄京生是个常常缺位的家长。

  2020年1月23日已是农历腊月二十九。春节就在眼前,黄京生却收拾起了行囊。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关键阶段,任丘市已经封城,设备生产厂家的运维人员进不来。西柳10转油站的集输设备都是满负荷运行了20年的老设备。一旦它们罢工趴窝,就会给作业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保生产运行,我必须在站上守着。你照顾好自己,这个春节不能陪你了!”他对妻子简单交待了几句,就匆匆离家。这一去,直到相关部门下发复工复产通知,他一直坚守在站上一个多月没有回家。

  “黄京生心里装的都是工作,他就像一头勤恳的老黄牛。他是作业区原油生产护航专家,他是作业区的功臣。疫情严峻期间,他连续一个多月坚守在岗位上。这就是榜样!”姜兆波感触地说。

  “这么多年,我之所以能够把所有精力放在工作上,要感谢妻子和女儿的支持。”黄京生说。

  2019年11月,就在黄京生设法研究解决卸油点气阻问题期间,赶上了女儿结婚。他的妻子说:“女儿是爸爸的贴心小棉袄,孩子的婚姻大事就交给你这个爸爸张罗吧!”看着黄京生无奈的表情,妻子说:“逗你呢!我知道站上工作忙,去忙你的事吧!”

  那天在女儿结婚的喜宴上,黄京生捧起酒杯起身走到妻子跟前说了三个字:“辛苦了!”“当时她哭了,泪水的内容只有我懂。”黄京生说。

  在一线坚守37年的责任情怀,黄京生无愧为采油一厂干部员工引以为豪的榜样,无愧为华北油田人骄傲的楷模,无愧为中国石油员工队伍学习的典范。

  责任编辑:陆晓如

  znluxiaoru@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