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只要活一天,路宪章就要为党奉献一天,把石油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一条十几元的腰带,他一扎就是20多年;一辆30块钱的二手自行车,他一骑就是30多年;4块钱的一个面板,是他来油田安家后买回的第一件家具;29元6角1分钱的一张折叠餐桌,尽管支架早已腐蚀损坏,但桌面却被他一直保存着,逢年过节他会特意用凳子支起桌面,全家人在上面吃上一顿团圆饭、忆苦饭,以此警醒孩子们,走的再远,都不要忘了昨天。请允许我向这位石油老兵路宪章致敬。
一辆车骑了30多年
炎炎夏日,一顶草帽,一条毛巾,一辆旧自行车,是他退休多年来,行走于矿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光大石油精神的“标配”。在物资层面上,他的需求几近清贫;在精神层面上,他又是那么蓬勃、富有。在内心深处,我由衷地对这位耄耋老人充满了敬重和景仰。每次与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交流、交往,都好似细品一泓甘醇的清泉,潜移默化中,心灵便得到了极好地净化和洗礼。
与他交往相处,你会发现,无论什么时候,这位谦和慈祥的老人,内心总是那么干净、纯粹的甚至找不到一丝杂质。他是一座精神的富矿,高洁的人格魅力如强大的能量磁场,无形之中会深深吸引、感染、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又像一面镜子,对他了解越细致、越深刻,你就会不由自主的在思想深处对镜自照、自我躬省。
这位衣着素朴、精神矍铄的老者,今年已82岁高龄。尽管因为工作需要,我曾多次对老人的感人事迹进行过采访报道,并也因此与老人成为了忘年之交,但我始终对之前的有关文章存有遗珠之憾。究其原因终于发现,与老人自身的思想境界内核相比,即使穷尽笔力,这些文稿至多也只做到了几份相“似”,而非为“是”。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丹青难绘是精神”吧。梳理历次采访老人的笔记,恰恰是一些细琐的小事,始终深深感染、教育着我、乃至闲暇之余反复咀嚼、思考,用以清醒混沌的头脑。
一首歌传唱一辈子
老人打小没有学习过乐理知识,也不具备什么音乐天赋,到现在连基本的音乐简谱也不认识。但有一支歌,他却传唱了一辈子,践行了一辈子。这首歌,就是石油人耳熟能详的《我为祖国献石油》。
上世纪60年代初期,老人就读于北京石油学院,为早一天甩掉“贫油国”的帽子,外交部、石油部的领导曾多次到学校做形势任务报告,鼓励学子们一定要为中华民族争气!当时,学院附近高校林立,大学生们进出校园都佩戴着校徽。每当外出乘公交车时,他都要把自己的校徽悄悄摘下来,放进口袋里。当时,我们国家的原油少的可怜,连首都的公交车上都背着煤气包。在他看来,这个煤气包就是石油学子们最大的耻辱!他曾在当年的日记中这样写道:“祖国,我的母亲,您已受尽了苦难,儿子绝不能再让您背负如此沉重的包袱!”
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学会了《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曲,并在心中镌刻下了“石油报国”的种子。一支歌,老人传唱了一辈子,践行了一辈子。每当老人唱起这支歌时,无法不让人为之动容、热血沸腾甚至泪流满面。他融入到歌声里的情感是那么的真挚、饱满。那发自肺腑的歌声,就像一枚活血化瘀的银针,随时可以刺穿骨髓、苏醒每一颗麻木的灵魂。在老人心中,这掷地有声的铿锵誓言,是他毕生的信仰之光、力量之源,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照耀着他一路向前!
大学毕业时,作为优秀毕业生,他完全可以留在大城市里搞科研设计,但是作为党培养多年的石油学子,他毅然选择了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淬炼,到石油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尽管家乡禹城距东营不过200余公里,参加工作后,为确保泵站安全生产,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他硬是4年没有回家探过一次亲。直到多年以后,他才从乡亲们的口中得知,那些年,母亲常常站在村口的老白杨树下向东张望,一站就是大半天。儿行千里母担忧,1400多个日日夜夜,儿子是生、是死,音讯皆无。想儿子、盼儿子,一位大字不识的乡村母亲几乎流干了眼泪,哭瞎了双眼。
一本书学习一辈子
在老人家中,有一本定价仅为0.18元,却被他视若珍宝的小册子。这是一本1971年6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书早已被老人翻得起了毛边,书脊处却被他用胶带粘贴的结结实实。书中,许多地方都有他一笔一划的红笔标注和密密麻麻的笔记注解。就是这么一本小册子,他学习了一辈子,追求了一辈子。
从向党组织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到真正成为党组织的一员,他用了整整10年。10年,何其艰辛漫长,老人却历尽考验、信仰弥坚。
从1965年毕业前夕开始,他每年都坚持向党组织写思想汇报,递交入党申请书,即使在最艰苦、最紧张的石油会战岁月里,也从未间断,但却迟迟不见动静。直到多年以后,他才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原来他有一个亲舅舅在解放前考入国民党军校后失踪,与家里失联多年。因为当时通讯不发达,真正状况究竟如何无从考证。按当时的政策,这类情况不符合入党条件,但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向党组织靠拢的脚步。在他追求加入党组织的日子里,一刻也不离手的就是这本早已泛黄的《共产党宣言》。正是从这本小册子里,他补足了精神之钙,汲取到了比黄金和钻石更珍贵、更持久的力量。
从基层到机关,他先后在办公室秘书、生产调度室副调度长、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党委宣传科科长、东营市总工会党组书记、胜利采油厂副厂长等多个岗位工作,始终做到了党让干啥就干啥,哪里需要就去哪里。退休后,依然如一颗不老的太阳,做到了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先后作传统教育报告200多场次,受众达数万人次。他说,“三个永不忘,三个永不丢”,是我们永远的传家宝。作为千万石油创业大军中的一员,我有责任告诉年轻人,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油田是怎么走过来的。只要活一天,我就要为党奉献一天,把石油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在老人宽广的心中,党、国家和石油,始终占据着最重的分量,他唯独把自己放在了最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面对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中石化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胜利油田“十大”老有所为模范、感动胜利人物等一摞子荣誉称号,老人一直非常排斥宣传自己,甚至达到了抗拒的程度,他不止一次推心置腹的与我讲过这样的话,希望得到我的理解:“小丁啊,你也听听我的心里话,别说在胜利油田,就是在胜利采油厂,有很多老同志都比我做得多、做得好,你们光这样夸我,会让我这老脸发烧啊!”
有功不居,厚德弥香。面对这样一座精神高地上的坐标,在奋进百年的征途上,它照亮的不仅是新时代石油人前进的脚步,更能催生出万千磅礴向上的力量。
责任编辑:陈尔东
znchenerd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