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8月25日,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简称有限天津)某油田注热水复合驱试验区已注热36天,目前注入水温度100℃,累计注水量4.8万立方米。
该项目是我国海上首个稠油水驱转热水驱试验项目,在不动生产管柱的条件下,稠油常规水驱后转注热水驱开发,是渤海油田正在探索的一项在生产稠油油田热采提效新技术。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为渤海油田稠油规模化、低成本热采技术攻关按下快进键,有望为渤海数亿吨地层黏度300毫帕/秒左右的稠油提供新的提高采收率方式。
精心设计开海上先例
渤海石油研究院科研人员通过大量调研发现,对于地层黏度300毫帕/秒左右的稠油油田,若初期采用冷采开发,单井日产量可达50吨左右,但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后,地层原油黏度大成为制约油田采收率提高的关键问题。
如何找到这类稠油热采提效的发力点?科研人员对流体性质、剩余油分布、注采井网等关键内容逐一摸排,希望找到破解难题的蛛丝马迹。
渤海石油研究院采油所技术人员在项目现场测量热水驱注热水井下配注工具尺寸
“温度从60℃升至110℃,300毫帕/秒的稠油会变为50毫帕/秒的稀油。”科研人员从油田的黏温数据中找到突破口。
“注热水给稠油升温,能大幅降低其黏度,打造一条原油流动快车道。”开发室资深油藏工程师刘东说。项目组立刻设计了一系列室内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300毫帕/秒稠油常规水驱后转热水驱提效这条路,可行!
有了实验数据的支持,科研人员对热水驱的温度、井网、注采比等关键参数进行了比选、论证,并结合矿场注采连通性、剩余油分布等规律,提出了“少改动,多增油”的3注11采井组稠油水驱后转热水驱先导试验区方案。
敢啃“硬骨头” 实现正效益
面对渤海首个热水驱项目,注热设备、井筒管柱作为注热的“咽喉要道”,如何能既保障注热效果,实现注好热,又在井筒完整性的基础上,实现分层注热,是采油工艺的首要难题。
面对这个难啃的“硬骨头”,渤海石油研究院采油工艺研究所科研人员紧盯安全注热、有效注热的目标,持续攻关研究,创新形成了一套热水驱高效注热井筒工艺管柱,为热水驱安全、高效、分层注热增添了有力保障。
有了井筒管柱,为实现热水驱地面工艺,科研和生产一线联合攻关,多次前往辽河、胜利等陆地油田实地调研,开展多方案比选、反复推敲,创新性地将平台装备优化升级作为注热资源,在满足注热参数要求的同时,大幅降低了投资成本,终于实现了热水驱试验区正向经济效益。
渤海石油研究院采油所技术人员在项目现场开展渤海热水驱首口注热水井更换注热管柱作业
争分夺秒抢进度 试验区提前注热
项目启动以来,渤海石油研究院、辽东作业公司和工程技术作业中心组建联合项目组,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团队优势,及时解决现场施工作业期间的问题。
整体施工项目自4月26日启动,历时83天,按时保质保量实现了新增系统投运。7月20日,该热水驱先导性试验项目顺利启炉升温,较计划奋斗目标提前12天实现注热。项目组及时跟踪、优化热水驱试验效果,持续做好注水提温和生产流程维护。目前,热水驱试验项目整体流程运行稳定,工况良好。
未来,科研一线和生产一线将继续深入合作,不断开拓创新,走出一条渤海稠油热采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