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中石油滑油公司党委书记肖宏伟在2020年上半年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大力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上下功夫,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做到让广大员工人尽其才、才尽其能,打造一支具有造血功能、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管理、营销人才队伍。产品设计中心兰州技术服务部(以下简称兰州部)" 变工为匠"传承老方法以师带徒,采用新手段、新方法使用理论结实际,线上与线下培养新模式,变 “工”为“匠”为本单位业务发展、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工匠精神”可以从六个维度加以界定,即:专注、标准、精准、创新、完美、人本。其中,专注是工匠精神的关键,标准是工匠精神的基石,精准是工匠精神的宗旨,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境界,人本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针对人员结构,锁定培养方式
兰州部人员结构偏向60后、70后,80后、90后的中青年力量较少。为响应润滑油公司“战严冬 转观念 勇担当 上台阶”的需求,技术兰州服务部对人员进行了扩充。从研发中心不同科室引进人员11人。但由于新入职人员年龄较小、业务水平、专业知识存在一定的差异,做好新入职人员的培养项目工作势在必行。更多的新入职员工特别是年轻人更倾向于"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希望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就现场如何进行技术服务进行实地讲解。
培养项目的设计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专业化,二是专业知识实际化,三是通过理论实际相结合,“变工为匠”。开展师带徒活动,充分发挥老员工技术和经验优势,同时发挥其“示范引领、问题导向、现场解决”作用,用来全面提升新员工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使新入职的技术人员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培养方案
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培养需求模型认为,企业与员工是两个平等的利益主体,承认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组织利益的相关性,不存在谁的利益优先,企业发展应建立在员工的个人发展基础上,企业培养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应该相结合。
工作经验是新入职人员工作的“拦路虎”,单纯的理论培养很难达到工作经验迅速提升。通过“师带徒”专业化的方式,引导新入职员工在实际技术服务工作中中学习工作流程,增长实际经验,以新入职员工具备较好的现场处理技术服务问题的能力,尽快适应岗位要求。
兰州部此次的培养项目设计目标是:在充分发挥师带徒“传帮带”枢纽作用的基础上,坚持以实践操作教学为主,辅以专业的理论学习的原则,增强新入职员工的实操能力的培养方案。
根据培养方案,设置培养课程
技术服务兰州部,基于在人员结构分析和参考培养方案之上设置了培养课程。
图1部分培养课程
培养课程采取自学、集中讲授、一对一授课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服务部从汽车及发动机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石油石化行业、其他行业五个方面进行培养。培养内容由各行业负责人制定,内容包括产品介绍、行业特点、行业全面润滑方案、案例等。专业课程结束后,通过笔试、答辩、讨论发言等方式进行课程及整个培养项目的考核。还额外增加了新特产品的相关内容以及现场实际工作的处理,如质量投诉的处理、润滑方案的制定、培养交流的话术和材料的准备等内容。
注重师资配置,采取线上线下多媒体多重方式进行培养
讲师是整个培养流程的源头,讲师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培养质量的好坏。培养讲师来源基本上有两种途径:一是外部聘请;二是企业内部讲师。为响应润滑油公司降本的要求,本次培养讲师主要来源产品设计中心内部,有2人取得了润滑油公司内部内训师资格,有一级2工程师名,二级工程师4名,多名讲师多年专职从事润滑油相关领域技术服务工作,拥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
图片2集中授课
培养体系的建立应遵循ADDIE(即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估)。本次兰州技术服务部的培养模式,根据前期对新入职人员的情况进行分析,采取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即线上基础理论和线下“师带徒”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得培养更注重实际性。新入职人员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实践中熟悉业务流程,尽早夯实基础,加强主动服务市场意识。
图片3现场手把手传授发动机技术
图片4线下师带徒实地操作学习
采取有效的考核办法,保障培养效果
培养效果是目前的最受企业关注的问题。没有考核的培养很容易就变成了“赔养”,无法达成预先设定的培养目标。《参考技术服务部内部教育培养管理办法》、《技术服务部师带徒培养管理办法》、《售前、售中、售后技术服务流程》采取“线上理论教学+课堂随机提问、闭卷考试”和“线下师带徒实际讲授+现场模拟考核”两部分。
理论部分通过现场课堂随机提问和闭卷考核两种方式。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考核结果根据成绩分为四个等级: A.优秀 90-100分 B.良好 80-89分 C. 合格 60-79分 D.较差 59分及以下 。 对于考核未通过(D等)之员工,应要求本人自学和老师辅导的方式进行。两周后再次进行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图5闭卷考试现场
图6新入职人员模拟现场 —与客户技术交流
总结:兰州技术服务部注重培养形式多样化,首次将线上、线下,理论和实际充分结合,同时创新考核方式,增加了现场模拟考核。打破了以往单纯的理论讲解,闭卷考试等单一的形式,将呈现、动机、互动、过程控制四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打破了以往只讲不练,单纯的闭卷考试的传统模式。技术服务现场变“课堂”,变“考场”。与新入职员工一对一结对子,在技术服务现场“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演示,为新入职人员就小到现场油品规范采样大到制定润滑方案制定进行全方位培养。
经过一年半的线上线下“师带徒”严格培养,其中一人获得集团公司优秀共青团员,一人获得本公司青工比武大赛一等奖,车用油新入职人员已配合各销售公司解决完成客户端投诉抱怨10多起,跟踪监测及行车试验2-3起,技术交流5-6次,工业油新入职人员积极配合事业部完成企业招标、新客户开发等各项业务20余项,以上人员及工作得到了兄弟单位和企业终端的一致好评。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员工培养是工作团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员工素质、开发人才资源的有效手段。努力探索出培养模式的新体制、好机制。坚持一切教育培养工作都从有利于推动新员工尽快成长、坚持从全面发展出发,按需培养,按需施教,把“引进门”工作做优做好,真正为昆仑润滑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