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领跑者的归零心态
2021年12月03日 16:16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本刊记者 赵 玥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海阔凭鱼跃。青岛炼化积极应对,提前谋划,继续着领跑之路。

 

  海洋波澜诡谲,忽而波平如镜,忽而惊涛骇浪。恰如这世界。

  即将结束的2021年依然不平静。此起彼伏的新冠肺炎疫情,化工“黄金月”拉闸限电,炼化新秀的你追我赶……这些,无疑给青岛炼化带来持续的挑战。

  心态决定姿态。

  年轻的青岛炼化有的是活力,有的是希望,有的是革图易虑的机会,有的是敢于归零的勇气。海阔凭鱼跃。青岛炼化积极应对,提前谋划,继续着领跑之路。

  “智慧”助跑

  国际石油巨头英国石油公司(BP)在地底下共有多少油气资产?BP的首席执行官恐怕答不上来,而一款名为Sandy的地球科学云平台则能迅速准确地回答你。

  数据,早已被视为最有潜力的“金矿”,国内外能源公司更期待着挖掘到底。

  作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青岛炼化的信息化道路并不落后,且一直在信息化方面不断探索,小有成绩。

  “设备工程是基础,只有基础打牢了,不必要的损耗才会尽可能地降下来。”于广军说。为了提升能效,青岛炼化一直在进行设备完整性体系建设。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又花了半年的时间,建设了相关的管理信息化平台。

  10月29日,平台全流程宣布贯通,随后开始全员全流程试用。这一平台将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基础设备管理,为生产提供先进可靠的设备保障,让后续的一些工作开展得更顺利,更高效。

  为了促进节能管理,他们鼓励会编程的员工编写班组人员竞赛的小软件。这个软件可以自主抓取数据,自动计算。于广军在电脑上向记者展示:比如10月某段时期某个时间段,软件会展示各个班组各个班次的能耗数据,怎样消耗的,有哪些没落实到位。

  一目了然的数据信息,可以让班组警惕节能降压的“红灯”“黄灯”,促进他们寻求解决方案,直到能耗降下来。

  青岛炼化向人挖潜,也向智能化挖潜。

  公司注重利用APC(先进过程控制系统)、DCS(分布式控制系统)、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等智能化、自动化系统提升能源管理,实现了精细化运营管控,开发建设了能源管理监控平台,对各类能源消耗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实现了“能流可视化、在线可优化”,为能源精细化利用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做到“说得清、管得住、省得下”。

  APC的使用拓展是实现智能管控路径之一。通过APC等先进的控制手段,设定好参数,智能化的系统可自动优化、及时调整工艺流程。每个班组操作习惯不尽相同,而APC避免了两个班交接时的生产波动。就拿加热炉来说,炉进料量及出炉温度直接决定了后续的运行参数,系统会自动调节燃气量等从而达到动态平衡,减少不必要的损耗。

  在青岛炼化,这一技术不仅是“用了”这么简单,而是必须有效投用、用出效果。他们创造性地将“有效投用率”纳入考核指标,成为中石化系统内第一家使用该考核指标的企业。

  “打个比方,比如某一温度控制指标是30℃~35℃,APC控制操作温度必须在这个范围内,才视为有效投用。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即使APC系统正在运行,也不算真正投用。”王寿璋说。目前,青岛炼化所有加热炉都已应用了APC系统,投用率在中石化系统内远远领先。

  应用信息化手段是全方位、多样化的。通过应用一批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青岛炼化实现了数据采集自动化、管理方式网络化、决策支持智能化。

  互利共赢模式

  如果说,青岛炼化在能效的赛道上,最初进行的是速度快、步子大的短跑,那现在已经进入马拉松长跑赛道。

  投资少、见效快的节能项目已经越来越少,必须要在点滴中抓能效。用青炼人的口头禅,就是“捡西瓜也要捡芝麻”。可何为西瓜?何为芝麻呢?

  今年,青岛炼化与供给方实行多年的氮气结算方式变了。王军告诉记者,他们装置使用的是专用氮,出于降低能耗的要求,向供给方提出,希望他们将一贯提供的液氮改为提供气氮。

  这样,对方必须进行装置改造,成本大概要30多万元人民币。谈判桌前,双方争执不下。“企业合作都是要共赢的,我们不能格局小了,只关注自己的利润。”青岛炼化果断地把结算的年限往后延了一年,多年的氮气结算方式改变了,以此保证双方互利共赢。

  这就是“芝麻”。

  将液氮改为气氮,每年可节约成本也就是50多万元人民币,看似不多,但这是长期的,只要企业一直生产下去,那就意味着每年都可节约50来万元。青岛炼化不愿放弃这样的“芝麻”。

  在点滴中攻坚克难,已经成为青岛炼化的共识。寻求互利共赢模式,则是他们的合作准则。

  如今,对于青岛炼化而言,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已经不新鲜。“引入第三方专业公司进行合同能源管理,能够帮助企业专业化地解决节能改造的问题,实现企业与专业公司双赢。”王军说。

  按照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业主方无须投入资金、无须承担项目风险。节能公司承担了节能改造的效益风险,并对项目的物资采购、施工管理等全流程负责,提供一站式服务。最终,双方的收益均来自节能产生的效益。

  此前,他们发现,15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四合一加热炉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原设计未设置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因此排烟温度较高,设计温度为185摄氏度。在经历了一轮扩能改造后,加热炉在2015年大修前的排烟温度为190摄氏度。2019年6月,青岛炼化大修前,温度已高达249摄氏度。加热炉效率较低,存在较大的节能潜力。

  于是,青岛炼化和节能公司协商,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此节能改造项目。最终确定改造方案为,在加热炉增设“烟气—空气余热回收系统”,加热炉排烟温度改造后的目标值低于90摄氏度。

  由于青岛炼化地处海边,温度较低,产生的冷凝水量较多,具有极强腐蚀性,因此冷凝水的排放方案极其重要。为了消除这一重大隐患,经过多次讨论,召开针对冷凝水排放的HAZOP分析会,最终确定方案将冷凝水排放至公用工程的综合水池。

  最终改造完成后,仅3个月便节省燃料气1055吨、蒸汽3764吨。

  专业人做专业事。

  合同能源管理流程短、进度快、效益好的优势显露无疑。互利共赢让青岛炼化的能效再次提升。同时,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对集团公司同类装置的节能改造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

  这就是西瓜!

  转向突破口

  能效领跑9年,水效斩获第一,青岛炼化还会有压力吗?答案是肯定的。

  随着一批炼化一体化巨无霸兴起,更新的装置、更先进的技术,加上化工产业的“摊薄”效应,无法否认的是一些企业具备了更具优势的能效“基因”。

  青岛炼化的下一个突破口在哪儿?8月5日,一辆从厂里缓缓驶出的加氢车给了答案。

  青岛炼化首车300公斤燃料电池用氢正式出厂,并运往当地的加氢站,结束了青岛市无工业化燃料电池氢气产品的历史,青岛炼化也成为该市第一家生产燃料电池氢质量合格的工业企业。

  和第一相比,数据也极为优秀。据上海测试中心数据,青岛炼化公司试产的燃料电池氢气的纯度指标大于99.998%,杂质含量均在上限指标的50%以下甚至更低,全部15项指标大幅优于国家标准。

  这一车氢,来得不易。

  为适应当地的氢能需求,自2020年以来,青岛炼化积极参与氢能开发和项目建设,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并提前5个月实现青岛市燃料电池用氢工业化生产。

  青岛炼化产氢是青岛市氢能资源基地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项目初期工程日供氢气430公斤,可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加氢站提供燃料电池用氢。据介绍,青岛炼化正加快推进项目后期工程建设,预计年底年产能将达2250吨,2023年年产能达到4500吨。

  “以前,青岛的氢能源车加的氢都是从淄博、滨州等地运来,运输成本较高,现在就可以用青岛本地出产的氢了,将大大减少成本。”刘承介绍。

  青岛炼化看中的是氢能的远期市场。

  2020年12月,青岛正式发布《青岛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明确提出青岛将围绕建设国家氢能与燃料电池示范区逐步实现“东方氢岛”的总体发展目标。

  如今的深度布局,将为青岛炼化带来新的机遇。

  即便连年拿了能效金牌,但青岛炼化始终有一种危机意识。这个危机意识鞭策着企业,也鞭策着员工。“我跟管节能的同事说,我们不能在平台期待得太久,因为工业发展的速度太快,信息化发展得太快,技术革新得也太快。”公司副总工程师兼生产部经理陈刚说。

  所幸,青岛炼化有技术优势,也有历史积淀,更有人员优势。近几个月的拉闸限电,让青岛炼化坚信,今年推动的光伏发电,是一招好棋。

  “结合现有装置,我们未来的突破口就是新能源和低温热上。”陈刚说。新的突破口未必是坦途,但对于思想领先、善于积极应对的青岛炼化来说,也许可以再次成为领跑者。

  算对环境账

  “节水必须算对环境账。”谈及水效,副总工程师刘承先给了这么一个定位。

  他给记者算了一下:从2018年以来,青岛炼化每年使用城市中水450万吨左右,相应给青岛市节约新鲜水450万吨左右,城市中水价格比新鲜水高出4元/吨左右,每年公司多支出费用近1800万元。“由此可以看出,青岛炼化公司在开展节水工作方面,没有只算经济账,更是算对‘环境账’。”

  在青岛炼化看来,这是一家国企应有的责任担当。

  实际上,青岛炼化的污水处理,同样蕴含着一本厚厚的环境账。

  青岛炼化污水处理厂从设计之初就确定了一个大原则:水耗要从源头开始控制。“当时这一理念是比较先进的。”安环部副经理冯明说。废水按照来源和水质在源头上进行划分,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最大可能地提高水的处理能力和利用能力。

  经过几年发展,污水不断分质处理。不久前总部举行了水务热电检查,前来考察的专家一看他们的成果,马上表示“不用再分质了”。

  “可以说,我们前端的分质分类处理上,已经做得比较到位了。公司从成立到现在,含油污水回用率一直接近100%。这两年一直在探索其他污水回用的途径,污水‘零排放’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冯明说。

  不仅如此。

  每年年初,他们都要和各个运行部签订安全环保增数,根据头一年或头三年的平均值确定各种废水排水量,进行考核。

  近年来,青岛炼化主动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大势,佳绩不断,在环保降碳方面的“金点子”也层出不穷。

  经济账和环境账究竟该怎么算?冯明的回答是,环境账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你只有把所有标准都提升到周边企业、地方政府和周边居民对你放心的程度,才能在这个地方待下去。”冯明说。一些环保方面的投入,可能短期来看没有收益,但长期效果肯定会显现出来的。“比如水循环利用,加大污水的回收利用量,以后有可能要采用零排放,那对企业是有好处的。”

  绿色发展是大势。“双碳”目标下,也许下一步地方政府会要求企业进行碳减排,只有把自己这一块儿做强做大之后,才不受外界条件的限制,所以还是有一定长远效益的。在青岛炼化的设想中,未来还可能参与碳捕捉、碳交易,谁说环境账一定亏本呢?

  各种荣誉给了青岛炼化最好的回应。

  “十三五”期间,青岛炼化先后获得原油加工行业“能效最优企业”、工信部“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工厂”“中央企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行业能效领跑者,不仅国内炼化企业纷纷到青岛炼化进行学习参观,国际大型炼油企业BP、巴斯夫、沙特阿美、哈萨克斯坦阿特劳炼厂等也到青岛炼化参观交流,为中国炼化工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做出了贡献。

  “搏击浪花里,宁逸踏沙丘。”胶州湾畔,蓝天碧海,鸥鸟翻飞,这是对青岛炼化生态环境的认可。它年轻热切,充满激情,以无数鲜活有力的心灵迸发热爱,奠定着这座企业的体温!

  本文图片均由刘强、何继强摄影

  责任编辑:石杏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