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打破上中下游板块壁垒,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推动了人力资源输出由人员安置向增值创效的转变。
不久前,一篇刊发在中国石化集团党组组织部《组织人事工作通讯》上的经验交流材料,让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持续开拓集团内业务承揽市场、推动人力资源盘活的典型做法,再次引起高层关注——
近年来,石油工程公司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打通集团上中下游板块界限,拓宽业务承揽渠道,以集团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推进用工余缺互补,推动人力资源输出由人员安置向增值创效转变。仅2021年前11个月就减少用工3514人,业务承揽输出2600余人,实现创收2亿元。
为跨界合作打基础
时至今日,每每想起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带来的那场“寒冬”,石油工程人仍会感到阵阵寒意。
2015年,油服市场工作量不足导致生产一线队伍大量闲置,后勤辅助人员更是成了“包袱”。为应对生存发展危机,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开始组织协调各所属单位劳务输出,启动富余人员“走出去”承揽业务,人力资源优化盘活序幕自此拉开。从“井架子”到“菜篮子”,从“钻井工”到社区“网格员”,一系列典型做法纷纷涌现。
“2020年以来,公司党委深入贯彻落实深化国企三年改革行动要求,加快构建以项目管理为中心、以统一的‘人才池’‘资金池’、一体的‘物料库’‘装备库’和‘SICP云平台’为支撑的两池两库一平台项目化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一体化运行机制,激励广大干部员工能创效、多创效。”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陈锡坤表示。
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党委先后研究制定了《关于“人才池”建设与运行管理的指导意见》《用工统筹优化激励办法》等配套制度,大力推动“人才池”的建设,打破公司内部行政管理界限,将整建制停待人员、竞争解聘人员、离岗分流安置人员及流动配置人员纳入了“人才池”统一管理,为一体统筹人力资源深度优化搭建起集约高效的调配平台。今年前10个月,累计“入池”9771人,“出池”7956人,“出池率”81.9%。
为有效激活“人才池”,按照“先地区公司内部、再集团公司各板块、后社会市场”的原则,打通渠道,破除壁垒,广泛开展业务承揽,推动入池人员走出去参加业务承揽。
同时,组织协调各地区公司进一步分析业务承揽人员结构,建立业务承揽人员岗位适应性数据库,实行模块化管理与精准化储备,推进素质较高人员优先向高效项目配置。
向价值创造聚焦
2020年9月,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了解到油品销售企业存在用工缺口的信息后,组织胜利工程主动与多家石油公司接洽,最终确定北京石油作为试验项目。当时并未料到,向北京石油劳务输出项目,会成为中国石化跨板块人力资源优化共享项目的“样板”。
通过多轮次对接,石油工程公司从北京石油争取到了60多个加油、巡线等岗位。胜利工程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从首批主动报名的100余名员工中,严格遴选出10人,作为赴京工作的先锋队。目前,北京石油加油项目人员已增加至27人,遍布北京朝阳区18个加油站。
“按照目前的规模估算,我们向北京石油输出劳务可实现年创收600余万元。北京石油一年可以节约成本340余万元。”胜利工程黄河钻井总公司北京石油项目经理邱国栋介绍说。
不仅在北京石油。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组织协调各所属单位分别向胜利油田、中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广东石油等企业输出劳务。通过板块间的人力资源输出,既盘活了上游辅业后勤富余人员,又满足了兄弟企业用工需要,降低了双方的整体人工成本支出,初步构建起了互惠共赢的格局。
板块间劳务输出的成功,坚定了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走向社会市场承揽业务的信心。各单位主动出击,积极与社会企业沟通,捕捉市场信息,大力拓展“管理+技术+劳务”组合输出模式,加强与优质甲方合作交流,稳定扩大高效成熟项目规模;发掘培育潜力项目,不断开辟新项目,推动业务承揽逐步迈向“中高端”。
目前,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已与中国石油、鑫港石油、汇智石油等几十家外部企业开展了项目合作,年人均创收达到11.3万元。
干哪行都给铁军增光
对每一名石油工程人而言,从钻井队到加油站,是岗位的转换,更是努力转观念、聚力闯市场、全力创效益的生动缩影。
为坚定员工“走出去”的决心和信心,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要求各所属单位对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帮员工精算转岗“待遇账”。组织协调各地区公司结合实际制定对外业务承揽人员管理办法,完善业务承揽项目绩效考核政策和指标考核体系,强化政治激励、经济奖励和荣誉鼓励,把各项激励政策向高效业务承揽项目倾斜,帮助员工在劳务输出中找到成就感、获得感、满足感。
“只有闯出去,才能有新作为!”在机关坐了5年办公室的陈瑞珍,放下键盘,拿起油枪,在新岗位上的第一个月加油量就达到了120吨,成为北京石油项目的“女状元”。2021年,她被胜利工程授予“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将提高员工技能水平作为人力资源跨界融合的催化剂,搭建岗前集中培训、线上个别辅导、定期技能比武等提质赋能平台,对输出员工进行全方位转岗培训。同时,加强对员工的思想引导,发动党员骨干带头学、轮流教,引导他们在工作中学、在岗位上练,不断提升工作技能水平,确保人员出得去、干得好、留得住。
华北工程的高博和詹彬,是第一批赴广东石油项目的员工。转岗到东莞顺达加油站工作后,他们主动向站内老员工学习业务技能。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工作,他们很快就悉数掌握了,并以饱满的精神、标准的操作、热情的服务赢得了站内员工和司机们的连连称赞,在站内的业绩连续名列前茅。今年5月,他们顺利通过了广东石油的考核,办理了正式调动,成为广东石油的正式员工。高博因表现突出,被破格推荐竞聘副站长。
“在新的岗位,我的价值再次得到了体现。作为石油工程铁军中的一员,不管干啥都要给铁军增光!”高博说。
责任编辑:陆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