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观察
实现双碳目标,CCUS兜底
2021年12月12日 17:07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刘晓民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CCS/CCUS技术将成为中国在化石能源刚需背景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兜底保障技术。

 

  多国宣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全球能源转型开始提速。速度快了,稳定就成“刚需”。若不时出现类似得州的大停电事故,转型就是失败的。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非化石能源虽然具有清洁低碳特点,但其受季节、天气变化等因素制约,在供应稳定性方面存在短板。因此,保持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体系中的必要份额是保障能源供应稳定的前提条件之一。在此形势下,发展CCS/CCUS(碳捕集和封存)技术,实现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就成为能源供给侧改革的现实选择。中央首次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目标之后,该项技术的发展变得更加迫切。

  全球CCUS项目投资保持增长

  长期以来,CCS/CCUS技术一直停留在实验和测试阶段,但是近年该技术的研发和项目投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应该是其背后主要推手。目前全球有26个CCS/CCUS项目在运营,二氧化碳捕集及埋存能力为4300万吨/年,有近20个项目在建。考虑这些在建项目的投资预算,2020年至2025年预计全球CCS/CCUS项目投资年均增长率为38%,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举措大范围实施之后,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一大批CCS/CCUS项目在化工、制氢以及火力发电行业推出。从项目地域分布看,CCS/CCUS技术和项目将率先在欧洲爆发,这与欧洲始终走在全球绿色低碳运动的前列有关。睿咨得公司预计到2035年欧洲的CCS/CCUS投资可达到350亿美元,二氧化碳捕集及埋存能力可达到7500万吨。按照IEA的估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56亿吨二氧化碳被捕集和埋存,较当前规模增加近50倍,相应的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较当前水平增加40 倍。

  显著改善CCUS项目经济性

  据睿咨得公司预测,CCS/CCUS技术可以处理当前全球生产和经营活动产生的碳排放的60%。若要实现全部二氧化碳捕集,则需要发展大气中二氧化碳直接捕集及生物能源CCS技术,现有的技术主要针对工业生产碳排放。从地质角度看,全球二氧化碳地质埋存潜力巨大,理论埋存量可达11.5万亿吨,足以消化人类目前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当前最需要做的是投资项目跨越技术和经济性障碍。

  根据欧盟《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发展》报告,基于发电定义的碳捕集第一代技术(燃烧后捕集、燃烧前捕集以及富氧燃烧法)已成熟,但应用成本高;二三代技术正在研发。欧盟当下确定的行业经济开发目标如下:捕集成本低于15欧元/吨二氧化碳;效率损失低于5%;到2050年碳捕集率达到90%。近年以欧盟为代表的全球二氧化碳CCS/CCUS技术研发进展主要集中在相关技术及设备制造行业的模块化和标准化。技术进步可能带动产业规模增长,电力、化工等领域一旦开展大规模二氧化碳捕集将有助于形成CCS/CCUS技术产业链的规模经济效应,经济性障碍并非不可逾越。

  对我国能源转型具有保障功能

  煤炭消费、油气消费本身属于化石能源范畴,未来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要保持稳定运行,同样需要具有强大调峰和应急保障能力的煤电、天然气发电参与进来。火电是新能源系统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不可或缺。2020年发生在美国加州、得州的大停电事件其重要诱因之一就是火力发电对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出现问题时应急保障能力不足。

  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能源消费目前尚以煤炭为主,且未实现碳达峰,与发达国家并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起点落后发达国家二三十年,但终点相同。因此实现这一目标,中国自然而然需要为此付出更艰辛的努力,克服更多的挑战。既要保障民生需要,确保能源供应稳定,又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处理好快速转型与供应稳定可能出现的矛盾,这是中国能源革命和能源转型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

  国内产业链发展趋势渐趋明确

  据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的统计数据,国内目前运营及在建CCS项目年捕集量之和为数百万吨规模,理论上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近年全球新增CCS投资项目数有相当比例来自中国,中国的碳排放全球居首以及发展目标宏伟的现实决定了中国成为继欧美之后CCS项目的鼎力推动者。预计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国内CCS/CCUS产业链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电力行业加大碳捕集力度。火电是目前国内碳排放的主力,发展CCS/CCUS技术是降低排放,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唯一途径。国家能源集团公司CCUS技术路线及发展规划2019年发布,《规划》提出除了在已建立的鄂尔多斯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基础上持续开展研究与开发之外,公司还将积极推进下属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全流程示范项目建设。同时进一步拓展驱油、驱气、驱水、强化地热开采等利用方式,研发矿化利用、生物利用、化学合成、仿生利用等新型二氧化碳利用技术,释放积极的发展信号。

  二是石油公司积极行动,通过持续发挥自身勘探开发技术优势推进CCUS项目。目前全球在运营项目中,以EOR形式运行的占据绝大多数,仅有挪威、美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部分项目为专用地质封存类型。国内的胜利油田、中原油田、吉林油田以及延长集团CCS项目封存类型均为EOR驱油形式。石油公司在二氧化碳的封存方面具有相对技术优势,未来电力公司碳捕集与石油公司的封存有望加快融合,形成新的CCS/CCUS完整产业链。

  加大CCUS业务发展的建议

  随着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比重持续提升,能源供应稳定性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化石能源+CCS”发展模式将加快形成,其形成过程孕育着巨大商机。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作为大型能源企业,十分有必要加大CCUS业务发展力度,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制定石油公司各自CCS/CCUS业务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路线图及重点工程计划。将该计划作为公司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的重要内容。

  二是加大CCS/CCUS项目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力度。以现有项目为基础,持续深化CCS基础地质理论和关键工程技术研发;加强选址评价,因地制宜,在油气田生产企业和炼化企业加大项目布局力度。

  三是积极探索CCS/CCUS业务市场化投资和经营模式。建立CCS/CCUS战略联盟,加大与电力企业联合协作力度。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协作发展机制延伸企业CCS业务链,提升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及利用水平,进一步增强在碳市场的主动性。

  责任编辑:周志霞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