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丁乙用青春和汗水见证了中国石化天然气发展的历程,兑现着石化人的保供承诺。
万流归海,不舍昼夜。一艘艘LNG船紧靠在青岛和天津的码头上,一方方天然气通过管道输送到千家万户,一个个小家庭就这样与渤海之滨的接收站紧密关联。
而在这些面海而建的接收站里,有一群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岗位,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的人。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的“八零后”总经理助理兼天津液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丁乙,就是其中不寻常的代表。
刚过不惑之年的丁乙,是一位油气储运高级工程师、高级项目管理师,同时兼任中国石化天津液化天然气(LNG)二期工程项目经理部经理。
2002年他大学毕业时,恰逢中国石化天然气事业从气化山东开篇。风华正茂的丁乙,决定投入到这份火热的事业中。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从那时起,淄博-青岛管道、淄博-莱芜管道、胶州-莱州管道、中曲济管道、安平-济南管道、范县供气管道、临淄增压站工程,以及川气东送管道、榆济输气管道……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然而,从小生长在湖北的他,对苍茫又辽阔、神秘而深远的海洋怀有一种深深的向往。命运恰巧在这时,将他与海上LNG接收站结下了不解之缘。
青岛攻坚
2009年开始,从沿海岸线选址,到青岛LNG建造、北海LNG技术交流、天津LNG自主投产,从黄海、北部湾再到渤海……
为了选取建设LNG接收站最佳地点,丁乙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的海岸线。
“还记得2011年初春,我刚过而立之年,怀揣着梦想,在黄海之滨的胶南董家口港幸运地与海结缘。”忆及往昔,丁乙十分感怀。
也正是那时,中国石化第一座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青岛LNG,真正意义上拉开了建设帷幕,中国石化的LNG事业正式出发。
他深知,对待这个行业要有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LNG是零下162摄氏度的超低温液体,在环境温度下快速大量气化成易燃易爆的天然气。”丁乙说,作为油气储运行业公认的明珠,LNG需要先进的技术作支撑,更需要先进的措施确保安全。因此,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要求、细致督察,不能有一丝马虎。
临危受命!
在缺少LNG实践经验、缺少可靠技术参考资料的困难条件下,30岁的丁乙担起了青岛LNG首任罐长的重担。
刚刚接手时,丁乙压力巨大。质量管理经验不足、实体质量控制难等现实困境摆在眼前。
为了攻坚克难,丁乙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带领团队始终保持仔细认真的态度,在消化吸收英国TD公司FEED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工艺流程,仔细研究了欧洲标准EN14620及有关参考规范,制定了科学严谨的进度计划并严格执行。
300公里、十多家水泥基地……
丁乙回忆说:“记得当年为了确保储罐低温混凝土质量,我们跑遍了周边300公里内的沙石料场,考察了十多家水泥基地,在现场提前开展了长达半年的低温砼配比试验,并长途押送试块到清华大学低温试验室进行细致验证。”
青岛夏季的海边蚊虫叮咬难耐,可为了保证储罐建设如期安全完成,丁乙值守施工现场。在气吹顶升准备期间,他的右眼周围因为蚊虫叮咬肿成大泡,可他仅仅简单处理一下,坚持不下一线。
通过不断攻坚,青岛LNG储罐外罐较好地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裂纹、表面成形气孔、外加剂不稳定等难题。正是从青岛LNG开始,丁乙作为中国石化方面的代表参与了国家低温混凝土技术标准的首次编制与最终审核,在LNG建造新标准方面站在了前沿。
国家优质工程!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这是国家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对青岛LNG项目和丁乙个人的最高褒奖。
2012年9月,青岛LNG工程大罐气顶升创造了国内升顶最短时间纪录。丁乙也因出色的业绩,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其扎实的作风也为中国石化形成独立建造LNG的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奔赴天津
几年实践下来,青岛LNG接收站在天然气保供方面贡献突出。然而,随着天然气需求量大幅攀升,2017年冬的北方还是出现了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
当年,“气荒”“气短”等关键词频频刷屏,引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同志对此做出批示:天津LNG接收站紧急投产,一定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对天然气的急迫需求。
战斗的号角随即吹响。
丁乙再次临危受命,赶赴天津投入接收站投产工作。
作为紧急投产总指挥,他深感责任重大。“虽然有了青岛LNG从无到有的基础,但在天津LNG的规划、建设、投产工作中,始终面临着自主研发还是引进技术、国产物资还是进口设备的抉择。”最终,他们选择了国产化建设、自主化投产道路。
作为国产化新装备最多的接收站,天津LNG项目的外部航道尚未达到投用条件,时间紧迫。这不仅是中国石化的承诺,更肩负华北地区百姓温暖过冬的期盼。
“讲政治、顾大局、保民生。”丁乙立即收拾行装驻守海上,不断翻阅材料,查找技术文件。不眠不休的他挂着黑眼圈在现场指挥建设,和团队一道勇于担当。
为了尽快开车投产,他细致筹划,结合青岛的宝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大罐率先置换、液氮提前预冷、先槽车后外输的技术路线。
按照国际惯例,首船进港后,启动整体预冷作业,将储罐温度由氮气置换后-20摄氏度逐步降低至-160摄氏度,整个调试过程需要12~14天。
考虑到迫在眉睫的气荒和华北人民对天然气资源的需求,丁乙和团队提前考虑措施,持续通过向储罐内输送低温液氮,提前预冷,将整个储罐调试工程缩至6天,创造了首船在港时间最短、槽车外运速度最快、BOG再冷凝系统平稳高效等多项纪录,节约了时间和资金。
“来了!终于来了!”
2018年2月6日,天津LNG首船安全靠泊,2月13日首船安全离泊,2月14日槽车首车外运。
7天!
短短7天,丁乙和团队创造了多项投产纪录,为中国石化天然气事业再谱新章。
国产率90.7%!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LNG投产如同建设一样,成为中国石化具有完全自主产权成套技术的首套LNG接收站,是中国石化实现完全自主开车投产的第一座LNG接收站。天津LNG项目装备国产率达到90.7%,扶持了一批低温设备、低温阀门、特种钢材厂商国产化起步,实现了中国石化首次独立自主开车成功。
5000余万元!
天津LNG项目节约国外技术服务费5000余万元,打破了国外厂商在低温钢筋、9Ni钢板的垄断。
守住保供底线
随着天津LNG项目投产运行,接卸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丁乙他们都凭借过硬素质和高效管理一一化解。
2021年1月4日凌晨,丁乙赶到码头查看停泊条件。
当天,海上风力较大,短时达到11级左右,导致即将靠岸的俄罗斯“天鹅座”可能延期。“船进不来,天然气就要减量。这可不行!华北保供是大事,大家赶紧想办法。”
这个冬天正好赶上60年不遇的极寒天气,华北地区天然气需求量远超预期。海外LNG是重要气源,一船1亿方,可满足200万户家庭整个冬天用气。如果靠泊延期,形势将异常严峻。
怎么办?
丁乙带领团队挑灯夜战,反复模拟推算,最终总结了四种预案。
万事俱备,只待风减。为了保证LNG按时接卸,丁乙搬到接卸现场住下,每晚8时和次日5时都与气象、海事、港区等部门会商。
“预计1月7日早7时左右风力会减弱,是最佳时机。”收到气象部门告知后,丁乙又赶到码头察看。当时,海上的实际风力依然很强,靠泊不容有失。
7时30分,风力减弱,丁乙立即启动靠港作业方案。7小时后,“天鹅座”号LNG船终于顺利靠泊天津LNG接收码头。
快!快!快!
丁乙立即组织港务团队协调海关、边检等口岸查验部门办理联检手续。生产部门全力接卸,事先做好的“船来直靠、人即上、货直卸”预案大幅缩短了作业时间。
终于成功了!冰天雪地接卸“天鹅座”号的照片也出现在《人民日报》上。
然而,两天后又有了新的考验。
1月9日,来自澳大利亚的“南十字星”号抵达天津LNG接收站。但此时海面浮冰长达17米厚1米多,西北风也在不断呼啸。
破冰船进不来,辅助靠泊拖轮便冲在前。拖拽几小时后,虽然当天傍晚浮冰长度缩至1.4米,但船弦还是无法到达正确位置。
面对危机情况,丁乙当机立断:“今天一定要解决,一定要讲科学,一定要保安全。”
“破冰突击队”临时组建完成。船、机、人一起出动,拖轮先行破冰、站内消防车用高压水枪冲击冰面、重点区域泼撒融冰剂,个别狭小特殊位置进行人工切割……
连续奋战20个小时,“南十字星”号终于在1月10日早8时成功靠泊。
丁乙说:“天然气保供是关系民生的大事。特殊时期,我们更要靠得住、顶得上!这是一名共产党员该有的政治觉悟,也是我们无比光荣的使命!”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今,天津的LNG接收站已经步入正轨,年接卸量超600万吨,保证了华北地区的供应稳定。
随着接卸能力的不断攀升,从业20年的丁乙又迎来了新的挑战——二期项目如期而至。二期将实现有效罐容22万立方米,单罐容量可满足70万户家庭一年用气量。这样的储罐在LNG接收站还要新建5座。
脚踏实地,方能行稳致远。
收获了无数荣誉和肯定的丁乙,在事业上无疑是成功的,但在家庭上他始终心怀愧疚。为了工作,这些年丁乙一直与家人两地分居。他的爱人说:“每次打电话我都问什么时候能回趟家?他总说快了,可每次都是我带儿子去看他。心里肯定有怨言,但一看到他在现场那么辛苦又没法抱怨,只能默默支持。”
丁乙的成长历程,与中国石化天然气事业的发展过程高度统一、密不可分。他的成长经历是20年来中国石化天然气事业发展的完美诠释和最好见证。
在中国石化天然气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有无数个丁乙。他们和战友、亲人一起,用坚定、坚强、坚持,为中国石化天然气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和中国石化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贡献力量,给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天然气保供答卷。
责任编辑:曲绍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