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将以更高水平的国际产能合作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这一目标的提出和相关政策措施的陆续推出,将对石油和化工行业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产能合作质量和水平,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有利条件。
合作成果显著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市场的潜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市场已成为石油化工跨国公司新一轮投资的热土。“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发展,中国石油化工企业也积极“走出去”开展国际布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明显提升。
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掀起新热潮
扩建已有项目提升在中国的产能。例如,亨斯迈完成上海聚氨酯(MDI)工厂二期扩建,产能扩大到年产40万吨,接近其全球产能的1/2;壳牌和中国海油合作的广东惠州石化工厂二期项目投产,年产120万吨乙烯,被列入“中央企业在重大项目中引进社会资本示范项目”。
投资建设新工厂。如北欧化工集团在广东惠州投资建设太阳能用封装薄膜等高品质化工产品;英威达在上海启动年产40万吨己二腈生产基地建设;BP集团与浙江石化在浙江舟山合资建设年产100万吨醋酸工厂。
布局高端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如杜邦在江苏张家港投资建厂,生产尼龙工程塑料、乙缩醛树脂、热塑聚酯、热塑弹性体以及特种硅材料等高端工程塑料;陶氏聚氨酯张家港工厂投入运营,新建高附加值有机硅树脂项目。
设立本土化研究机构。如朗盛在上海建设亚太区应用开发中心;巴斯夫在上海浦东建立亚太创新园区,将先进材料和系统的全球研发总部迁至上海,成立亚太汽车应用研发中心和工艺催化研发中心。
中国企业积极布局
海外油气勘探开发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企业已在中东、美洲、中亚、非洲等地50多个国家形成200多个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基本建成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亚太五大海外油气合作区,海外油气权益产量达到2.1亿吨油当量,较2015年提高了5000万吨,增幅超过30%。
炼化项目向综合一体化方向发展。中国炼化企业主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例如,中国石油收购了新加坡、日本和欧洲的炼油资产。中国石化则积极进入中东、俄罗斯和东南亚地区,通过独资、控股或参股方式开展炼化项目合作。恒逸文莱一期80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项目建成,中俄合作的阿穆尔天然气化工综合体项目积极推进,标志着中国石化企业“走出去”进入了由单一炼化向综合一体化化工转型的新阶段。
积极推进海外钾肥项目。中国企业在加拿大、老挝、哈萨克斯坦、刚果(布)、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勘探开发钾盐矿产,项目约30多个,规划总产能近2000万吨。
海外橡胶工业产业链初步形成。赛轮、玲珑、中策、森麒麟等企业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建立轮胎生产厂家,生产半钢、全钢和工程轮胎;中化国际、永一、恒丰、赛轮、双钱等企业在东南亚国家建立橡胶种植园或标准胶加工厂,海外产业链初步形成。
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能合作稳步推进。万华化学通过技术、管理、资本合作和文化融合对并购的匈牙利宝思德化学公司加强管理和改造,近5年累计净利润超过12亿欧元,现已成为全球重要的聚氨酯及新材料基地,中匈宝思德经贸合作区被中国商务部认定为“中国国家级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中国化工以430亿美元收购先正达100%股权,是中国企业最大的跨国并购案,在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生产、研发基地,并建立了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在染料、农药等行业,中国企业也积极开展投资并购业务,国际化经营能力进一步增强。
此外,中国石化工程企业承建了大批炼油、石化、化肥、甲醇、氯碱、烧碱等“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项目。
积极搭建产能合作服务平台
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帮助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加强对全行业共建“一带一路”的指导,2016年9月,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起成立了“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联盟成立5年来,克服种种困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新机遇新挑战
当前,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生产方式和分工格局面临重大调整,为中外企业共同参与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提供了新的契机,也给中外企业国际产能合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难得的机遇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市场潜力大、韧性足。中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十四五”时期,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全球吸引力将不断增强,成为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十四五”时期,中国政府将在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的同时大力拓展制度型开放,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制度型改革必将进一步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同时,将建立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技术贸易促进体系,完善入境、海关、外汇、税收等环节管理服务,营造更加便利化的国际产能合作环境。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朝着建设中国-东盟统一的大市场迈进了重要一步。2020年,东盟首次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RCEP协定覆盖的人口超过20亿,市场规模在世界区域性协议中位居前列。RCEP协定在投资、服务、货物贸易、人员流动和货物通关等方面做出了规定,投资采用负面清单管理,设定的全新机制保障了区域内投资和服务行业对外开放水平长期不倒退,能源化工产品的进口关税基准税率相对较低,同时中国、马来西亚、泰国、文莱、越南等各国都把发展石油和化工产业列为优先选项予以政策支持。中老铁路建成通车,中泰铁路、匈塞铁路、亚万高铁等取得积极进展,中欧班列逆势增长。目前,新加坡、泰国、中国、日本、柬埔寨、文莱6国已完成RCEP协定审批程序,RCEP协定为中外企业产能合作创造了新机遇。
新的挑战
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疫情冲击下,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交往受限、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世界经济出现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部分国家量化宽松金融政策引发通货膨胀,对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带来的负面冲击不容低估。疫情后世界经济虽有望重回增长轨道,但由疫情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
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共建“一带一路”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主要经济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趋势明显,自顾、内卷倾向有所加剧,逆流冲击影响稳定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世界经济总体呈现竞争优势重塑、经贸规则重建、力量格局重构的叠加态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共建“一带一路”提出了更高要求。
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共建“一带一路”面临较大安全风险。部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缘政治风险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风险持续蔓延。国际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油气等重要战略资源领域竞争激烈,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冲击。
助新格局构建
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石油和化工行业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进出口协同发展
今年1-8月,全行业进出口总额5448.2亿美元,增长33.6%。其中,出口1863.3亿美元,进口3584.9亿美元,逆差1721.6亿美元,扩大25.2%。基础化工产品出口占比大,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相对较小,这是石化行业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企业在高端产品制造、在新材料发展领域,整体水平不高,部分严重依赖进口。未来重点要在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高性能氟硅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电子化学品、生物基及可降解材料以及己二腈、高碳α-烯烃共聚单体、茂金属催化剂等关键原料领域加强科研投入力度,实施技术攻关,提高高附加值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外贸出口占比。同时,进一步扩大石化产品进口,拓展新兴市场,特别是要加大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提升外贸质量。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提升国际化双向投资水平
双向投资是整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高效配置全球资源的重要途径。“十四五”时期,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以高水平双向投资、高效利用全球资源要素和市场空间。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序推进炼油、石化和化工不同领域相关业务开放;全面优化外企投资服务,发挥炼化一体化重大外资项目示范效应,支持外资加大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新能源、生物化工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的投资,支持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创新境外投资方式,优化境外投资结构和布局,重点在油气、石化、化肥、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开展广泛产能合作,提升境外投资风险防范能力和收益水平。
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提升抗风险和应对危机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一个安全稳定高效的全球石化产业链、供应链对世界经济发展和安全的极端重要性,这就需要我们统筹发展和安全。一方面,要协同做好石化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发挥中外企业各自的优势,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促进石化产业在国际间有序转移,建设一批优质石化项目。另一方面,要加强技术安全评估,加强国际石化产业安全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安全可靠的石化产业链、供应链。推进海外重点石化产业集聚区建设,降低海外投资风险;加强泰中罗勇工业园区、印尼青山工业园区、沙特延布工业园区和吉赞工业园区、阿曼杜库姆开发区、阿联酋中阿产业园等中国海外合作园区建设,加快当地产业发展、扩大就业机会、改善东道国的民生福祉。
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引领国际产能合作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再上新水平
化学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改变物质结构,是治理环境污染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双碳”的国际背景下,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国际产能合作的始终,与项目所在国加强生态环保合作,结合当地资源环境状况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将绿色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因素纳入风险评估体系。要在节能减排、低碳转型、塑料循环、环境治理四大方面深入开展合作,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实施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促进企业、园区、行业、区域间链接共生和协同利用,建立循环型产业体系;以炼油、石化、化肥、农药、染料、橡胶等行业为重点,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实施有毒有害原料替代,推广绿色生产工艺,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以电石、化肥、制冷剂生产等为重点,控制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
加强政策规则标准协调,积极引导国际产能合作行稳致远
加强与国际和区域有关石油和化工发展的议程对接,落实好已签署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特别是加快推进落实RCEP协定。加强与各国行业协会、标准化机构的对接,互学互鉴,深入开展标准、技术法规以及合格评定程序方面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增强标准的互联互通,简化市场准入,消除不必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外石化企业都要增强合规意识,强化合规管理,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提早识别和防范结构布局、交易安排、产品链等风险以及劳工、环保、社会责任等问题,提升企业的风险预防能力与合规管理技能。协会、商会等行业组织要积极开展合作,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健全合规管理体系,培育合规文化,及时发布风险提示与预警,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促进产能合作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郑 丹